後現代神學

後現代神學

後現代神學(Postmodern Theology)亦稱“後現代主義神學”,是受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並對之加以積極回應而形成的當代基督教神學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現代神學
  • 外文名:Postmodern Theology
  • 別稱:後現代主義神學
  • 性質:當代基督教神學理論
內容簡介
始於20世紀60年代基督教神學對“後現代主義”理論的關注。天主教思想家孔漢思(漢斯昆)和新教神學家巴特、蒂利希(田力克)等人的理論曾反映出傳統性和對現代性的批判等後現代主義思維特徵,以及對後現代主義抨擊或挑戰宗教信仰的正面答覆。後自由派神學家林德貝克(George Lindbeck)亦認識到後現代主義對語言的注重也可反駁其對信仰的詆毀。當代神學對後現代主義否定精神的回應,體現在阿爾提澤(Thomas J.J. Altizer,1927-)等人的“上帝之死”派神學上,其特點即認為後現代主義帶來的失敗主義或虛無主義情緒對當代神學並非全然消極的,這種悲觀絕望的精神氛圍給神學變革提供了機遇。後現代神學亦改變了後現代主義的純批判和否定性質,體現出從其破壞性到建設性、從否定性到肯定性、從悲觀性到樂觀性的過渡。由此創立的“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即以美國新教神學家科布等人為代表。以一種整體有機論來消除人與世界、人與自然、思維與存在的對立或分離。孔漢思也言及走向“後現代”之路的神學,認為神學的“後現代”之探展示了神學的“覺醒”,其對現代的內在批判和對啟蒙的啟蒙旨在克服危機、面向未來,亦表現出其探索特徵和開放性。後現代神學力求在“新時代”中表現“新宗教精神”,使在“現代”被壓抑、遭萎縮的信仰因素獲得更新,達到升華,以便在現代主義對宗教的批判和後現代主義對一切價值、傳統的毀壞這兩難處境中獲得突破,以基督教的“立”來回應後現代思潮的“破”,以其“建設性”來彌補後現代主義“解構性”的不足。孔漢思還為後現代神學話語增添了普世性、世界性和全球性等表述,其典型特徵即提出了一種“普世”信仰和“全球倫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