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縣後港中學(後港中學(位於荊門市後港鎮的中學))

沙洋縣後港中學(位於荊門市後港鎮的中學)

後港中學(位於荊門市後港鎮的中學)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後港中學創建於1956年,始稱荊門第三中學,始建於風光旖旎的長湖之濱全國明星鎮後港鎮,隨後整體搬遷至沙洋縣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原校址進行教學,位於漢江之濱,素有“漢江明珠”、“魅力水城”美譽的沙洋縣。長林文化融注其中,鶴川書院駐足校內,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它以“優良的傳統、嚴謹的管理、優質的教育、人本的服務”而聞名遐邇,飲譽荊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洋縣後港中學
  • 創辦時間:1956年
  • 類別:公立高級中學
  • 現任校長:常克軍
  • 始稱:荊門第三中學
  • 辦學理念: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 校址: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漢津大道21號
學校介紹,歷史沿革,

學校介紹

學校現有37個教學班,2200多名學生,150餘名專任教師,其中國家級、省級骨幹教師,市縣級名師、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49人,高級教師42人。學校占地面積150餘畝,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校園內百年古樹,鬱鬱蔥蔥;亭台樓閣,鱗次櫛比;草坪翠綠,悅目賞心;曲徑通幽,深邃靜謐;設施完善,館舍齊備。教學樓、圖書室、電子備課室一應俱全,學生公寓望湖而立,學生餐廳全市一流,是荊門市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的示範高中之一。
後港中學後港中學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高舉質量興校大旗,深化課堂改革,開展崗位練兵,追求管理創新,打造魅力課堂,教學質量、教研水平和辦學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學校校風淳樸,學風濃厚,校園平安,20多年來未發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後中人以自己的無私奉獻和開拓進取,書寫了後港中學長達50多年的輝煌歷史,學校先後獲得“荊門市高中教學先進單位”、“荊門市德育先進單位”、“荊門市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五四紅旗團委”、“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園”、“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等光榮稱號。

歷史沿革

沙洋縣後港中學創辦於1956年,始稱荊門第三中學,位於風景旖旎的長湖之濱,坐落在沙洋縣後港鎮,楚長林文化融注其中,鶴川書院駐足校內。
初創時,學校僅有國中班4個,學生248人,教職工14人。1959年,學校更名為荊門後港中學。1971年,學校增設高中班4個,辦成共有16個班級的完全中學,1978年列為湖北省縣以上重點中學,1984年更名為荊門市後港中學,1990年調整為三年制普通高級中學,1992年晉升為副縣級學校。
一、學校規模
初創時期,只有國中班4個,學生248,教職工14人。
文革前期:我校仍然是初級中學,有9個班,學生497,教職工23人;
文革後期:69年國中達15個班,學生815人,教職工39人。1971年春季,共有8個班,其中4個國中班,增設了4個高中班,國中生184人,高中生209人,教職工達48人,發展成為完全中學。從此班級數及學生數比較穩定。
高考制度恢復後,78年班級達到13個,其中國中3個班,高中10個班;學生數達749人,其中國中生143人,高中生602人,教職工49人;86年達到班級數16個,其中國中6個班級,高中10個班級,學生數1001人,其中國中生389人,高中生622人。
1990年調整為三年制普通高級中學,共有教學班15個,學生1674人,教職工107人。辦學規模逐年增加,到90年代中後期為鼎盛時期,2007年共有39個教學班,2289名學生,教職工168人。
二、校舍狀況
初創時期新修了五間教室,借用了後港國小的三間教室。
文革前期: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我校隨著形勢的發展,校舍維修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1966年,教室有三棟,共20個教學室,面積達1080平方米。學生平房宿舍一棟,共7大間,面積達600平方米;教職工住房45間,面積達600平方米。到了文革期間,學校的建設幾乎停止了。
文革結束後,學校校舍建設得到很大的發展。80年代,先後建成學生宿舍樓一棟計60間,面積達1898平方米;三層的教學樓有18間教室,面積達1398平方米;兩套教工宿舍樓,總面積達2437平方米。此時學校總面積達9445平方米。
90-2010,學校迅速發展,建成了三套教工宿舍樓、實驗大樓、男女生公寓、學生公廁、學生禮堂、辦公大樓。同時改造了校門及門店,建築面積達到25681平方米,總投資1083萬元。
學校發展至今,占地面積達到150餘畝,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資產約為1300萬元。
隨後學校整體搬遷至沙洋縣(沙洋高等專科師範學院原校址)進行教學。
三、教學設備
文革前,理化生儀器僅能供教師演示之用,圖書近5000冊;文革期間,理化生儀器無專人保管,損壞嚴重,圖書被哄搶一空。
恢復高考之後,主要充實了實驗室,儀器、藥品能夠進行學生分組實驗,購置了一些教學掛圖。
80年代開始逐步增加投入,學校投資53萬元完善教學設備,建成標準水泥籃球場5個,建成一流語音實驗室,購置投影機、理化生實驗器材1865套件,添置教學圖書28600冊,添置電教器材42部件,添置體育、音樂器材445件,鋼琴6架。
四、培養人才
1956年至1986年,累計為國家培養了各類人才6933人,國中畢業生2775人,高中畢業生3227人,合計6002人,各類專業人才931人;其中,中國小教師(一年制)149人,農技(兩年制)137人,水電(兩年制)117人,文藝(兩年制)151人,衛生(一年制)79人,通訊(兩年制)118人,獸醫(一年制)18人,財會(兩年制)43人,農機(兩年制)137人,78年恢復高考以來,升入大專院校242人,升入中專79人。
1986年至1997年,學校輝煌時期,共培養高中畢業生2992人,升入大專院校1661人,歷年高考上線人數均占全市第二。
2001年至2010年,由於高校的擴招以及大專院校的增多,升入大學的人數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累計考入本科的有2570人,專科的有1817人,藝術的有220人,特長生11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