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所村,位於德化城關東側,原名前蘇村、後蘇村(厚蘇)。後所已發現古窯場遺址5處,其中大草埔窯為宋、元、明遺址,其他是明代至民國時期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後所窯的歷史,相關新聞,現代的後所窯,
後所窯的歷史
最有名的是朱紫侖窯場,窯場前有一條小溪,明時建有數處水碓加工瓷土,後以土堀淘澄瓷泥,為塑坯準備泥料。窯場建9間階級大窯,地處盆谷,有利控制窯火,燒成率高,所以此窯場明代至民國時期經久不衰。
清代,有林元柏、林元標兄弟台建穴美大窯。道光年間,有林彩貴、彩鳳、彩梅、彩黎等四兄弟合建協美階級大窯,燒制青花瓷,成為豪富,鼎建通玉堂大厝,人稱“銀後所”。鄭孝瓊(1882年生),在後所窯場建內樓窯,又與他人合建9間階級大窯,後發富,自建“建興”6間階級大窯。林明星(1866年生),曾任六品銜州同,卸任回鄉業瓷,建“協美”窯。陳獻子(1881年生),先於後山洋水尾建大窯1座,後又於後所窯場合建9間階級大窯。另有陳伯邦(1876年生)於後山洋建7間階級大窯。 民國後期,李懿鳳、李仁達分別經營“新裕源”、“裕源”瓷廠。1953年,集光初級業社創辦瓷器副業組,1956年歸入隆泰瓷器生產合作社,1966年歸潯中公社瓷廠。
相關新聞
2008年11月30日後所發現一座清代末期的古代燒制瓷器階級窯,窯頂被雜草覆蓋。它用長方形的磚砌成,以磚等材料依傾斜的山坡建築,並分隔成一間間窯室,每間隔窯有牆(也叫防火牆),隔牆的底部有一排通火口,各室依次相連,從下至上底部一室高於一室,形成層層階級。經過初步考察,考古人員認定它是階級窯。此外,在窯周圍,散落著大量的清代青花堆積層。經過仔細打探,考古人員發現,階級窯處遺落著明代的窯址,可惜已倒塌,只剩遺址。
階級窯是在龍窯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起來的,相較龍窯則更適應大生產,提高成品率。這樣階級窯設計科學,溫度可保持窯內氣溫更均勻,不容易擴散,更容易保證產品的質量,省柴又環保。
現代的後所窯
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後所村民陸續興辦陶瓷企業,有創業也有停產。
比較出名但已停產的瓷廠
隆泰瓷廠(原隆泰村辦,已破產)
後所瓷廠(後所村辦,已破產)
隆星陶瓷工藝廠(已停產)
創美陶瓷工藝廠(已停產)
正在生產的瓷廠
福建省德化隆南陶瓷有限公司
德化縣飛龍古建陶瓷廠
德化縣萬寶古建陶瓷有限公司
德化縣鑫興發色釉料有限公司(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