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崗二期文化,這一文化先於1931年在安陽市後崗遺址的第二期遺存中發現,故稱二期。主要分布在豫北和冀南地區,其文化因素波及至魯西地區。現已發現的遺址除安陽市後崗外,還有八里莊,冀南的邯鄲市澗溝和龜台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崗二期文化
- 發現時間:1931年
簡介,與夏朝,
簡介
二期的房屋大都是圓形的“白灰面”建築。
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有少量的紅陶。製法有輪制、手制和模製。
墓葬發現不多。
二期還發現卜骨和穿孔龜甲。
與夏朝
後崗二期文化遺址眾多,僅在河南濮陽、安陽、新鄉、開封以及山東菏澤、聊城等地,就已經發現一百多處,而且還有大量遺址掩埋在多次泛濫的黃河淤沙下。目前,考古學者已經對安陽後崗、湯陰白營、輝縣孟莊、濮陽馬莊、新鄉李大召、菏澤安丘堌堆、杞縣鹿台崗、永城王油坊等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另外,後崗二期文化中還發現了不少城址,它們分布集中,形成了城邦林立的宏偉景象。目前,在太行山南麓的新鄉、焦作等地,已經發現有輝縣孟莊、博愛西金城和溫縣徐堡三座城址;在太行山東麓的安陽、濮陽等地,發現有後崗、柴庫、高城、戚城四座城址。
從這些遺址和城址的數量和分布情況來看,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後崗二期文化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聚落群。無論從聚落的數量、大小方面,還是從聚落內文化遺存的多寡方面,這個聚落群都至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這是當時社會複雜化的一個重要表現,與文獻記載我國古代早期國家存在的“都、邑、聚”的社會結構相吻合,而之前的酋邦社會尚不是這樣。所以,在後崗二期文化時期,或者保守點說,在後崗二期文化的晚期,河濟地區是存在一個文明古國的。
後崗二期文化中發現的夏都帝丘和原城
從我國早期的文獻記載中,我們知道夏朝曾多次遷都。考古學家為弄清這些都城的具體位置,已經開展了很多工作。這些年,在河濟地區的後崗二期文化中找到了夏都帝丘、原城的大體位置。
帝丘是夏王朝第五任國王相的都城。《左傳》中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左傳·僖公三十一年》云:“冬,狄圍衛,衛遷於帝丘,卜曰三百年。衛成叔夢康叔曰:“‘相奪予享’。公命祀相,寧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於此久矣,非衛之罪也。’”意思是魯僖公三十一年冬天,北方的狄人圍攻衛國都城楚丘,衛國人無力抵抗,於是就將都城遷往帝丘,而且通過占卜,知道可在帝丘建都三百年。遷都帝丘後,衛國國君成叔做了一個夢,夢見他的祖先康叔對他說:“夏後相把你給我的祭物奪走了。”於是,他便命令衛國人祭祀夏後相,但是被他的臣子寧武子給阻止了。從這則故事我們知道,夏後相的都城和衛國都城帝丘是一個地方。關於帝丘的具體位置,西晉史學家杜預在給《左傳》作注時,認為是在漢代東郡濮陽縣。《水經·瓠子河注》也說,東郡濮陽縣就是衛都帝丘,而且顓頊曾將都城從窮桑遷到這裡,之後,陶唐氏的火正閼伯、夏國方伯昆吾、商人先公相土又相繼在這裡建都。所以說,夏後相的都城帝丘,也就是衛國都城帝丘,或者說漢代的東郡濮陽縣,同時也是顓頊、閼伯、昆吾、相土所建都的地方。
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濮陽縣五星鄉高城村的高城遺址發現一處面積達916萬平方米的春秋戰國城址,通過權威專家的研究論證,一致認為它就是衛國都城帝丘。令人欣喜的是,在這座城址下面還發現有仰韶、龍山、二里頭、殷墟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的龍山文化遺存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是河南同時期面積最大的遺存,也是後崗二期文化的一處中心遺址,應該與夏後相所都帝丘有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濮陽高城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008年第3期)。
原是夏王朝第七任國王帝杼的都城。帝杼也叫帝予,或帝寧。古本《竹書紀年》說他先居原,後又從原遷到老丘。《帝王世紀》說他在位十七年,功績顯著,能繼承大禹的業績,因此受到夏人的祭祀。關於原城的具體位置,《水經注》《括地誌》等文獻都說在今天的濟源市區西北,而清乾隆《濟源縣誌》更明確指出,濟源縣西北部濟瀆廟西龍潭東北的古代遺址就是原城。從1955年4月起到1999年,河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對這處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文化層保存好的地方有3米左右,考古出土了豐富的遺蹟和遺物,不少遺物形體較大、特徵鮮明。從發掘的情況看,原城遺址面積在80萬平方米以上,是一處以龍山晚期文化為主,又有商代、西周、戰國乃至漢代文化堆積的大型聚落(袁廣闊:《濟源縣廟街龍山文化、商及東周遺址》,《考古學年鑑》,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專家多認為原城遺址就是帝杼所居的原(楊肇清:《原城考》,《河南省文物考古論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文獻記載夏王朝的其餘都城和封國也多在河濟地區
除了帝丘、原城以外,我國歷史文獻記載的夏朝都城還有禹都陽城、太康斟鄩、相都斟灌、帝寧老丘、胤甲居西河和桀居斟鄩。這些都城中,除桀都斟鄩位於豫西的伊洛河流域外,其餘都在河濟地區。《世本》稱禹都陽城在大梁以南,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以南。至於斟灌,《水經·河水注》稱衛國縣南有古斟灌。衛國縣是東漢時的縣名,西漢時叫“畔觀”,《竹書紀年》稱“觀”,也就是後來的觀城縣,今天的范縣。因此,相都斟灌應該在今天河南范縣境內,有學者就認為:“這裡正緊鄰衛都濮陽東北,因而相居帝丘,又復居此是很容易理解的。”(沈長云:《夏後氏居於古河濟之間考》,《中國史研究》1994年3期)關於老丘,《春秋地名考》和《大清一統志》開封府條引《太平寰宇記》都說它在陳留縣北,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市以北。西河是胤甲時期的都城,胤甲,有的文獻也稱帝廑。《史記索隱》說西河在衛地。《彰德府志·地理志》引《隋經》稱安陽有西河,在羑水南,也就是今天的湯陰縣。《呂氏春秋·音初篇》說西河就是殷王河亶甲所都的相,位於今內黃縣東南。總之,西河位於今湯陰至內黃一帶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王朝的姒姓封國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戡戈氏。而夏王朝的異姓封國,從文獻中我們見到的主要有葛氏、韋氏、顧氏、昆吾氏、有虞氏、有鬲氏、有仍氏等。這些姒姓封國及異姓封國也多在河濟地區。其中,有扈氏在今鄭州以北黃河北岸的原武一帶,斟尋氏在今山東省濰坊市西南部,費氏在今山東魚台縣境內,杞氏在今河南開封杞縣境內,繒氏在今山東臨沂縣境內,辛氏在今山東菏澤境內莘冢集一帶,斟戈氏在河南開封和商丘二地區之間,葛氏在今河南寧陵縣境內,韋氏在今河南滑縣境內,顧氏在今河南范縣境內,昆吾氏在今濮陽一帶,有虞氏在今河南省虞城縣境內,有仍氏在今曹縣西北,有鬲氏在今山東德州境內。
結合文獻記載和最新的考古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新砦期文化不是早期夏文化,由於新砦期文化繼承了後崗二期文化的很多因素,所以後崗二期文化才是早期夏文化。後崗二期文化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率先步入了文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