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尾壢村,位於龍崗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4千米。與嚇埔村、沙梨園村、羅卜壩村相鄰。始建於清代,曾姓、李姓、陳姓相繼遷入而形成。該村臨近龍崗河,上游有溝流,取名後尾壢村。現村於1980一2000年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尾壢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崗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西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龍崗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曾、李、陳姓。第一大姓為曾姓,宋元時期,從河南、福建遷移至今廣東梅縣、五華;清乾隆年間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李姓,元朝從河南遷移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清乾隆年間從長樂(今五華)遷移至此地。第三大姓為陳姓,宋元時期從河南遷移至廣東興寧、長樂(今五華);清乾隆年間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18人,其中男性106人,女性112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18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2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8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6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甘蔗、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等。改革開放後,引進企業,集體經濟逐步轉型;1994年4月,成立經濟合作社,以股份形式發展經濟;2001年9月,啟用後尾壢居民小組辦公大樓。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油豆腐、蚝豉、大盆菜、年糕、蝦米精絲、糖環、煎堆。圓籠粄,清明或端午節的艾粄、清明粄、棕子、雞屎藤結,十月朝的糍粑、糯米糙,冬至的蘿蔔粄、印粄蘿蔔茶果,婚慶的喜粄。龍園路、向東路、龍崗大道為該村主要進出通道。1985年通電,1988年通電話,1993年通自來水,2001年通網際網路,200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曾氏宗祠前建有籃球場,居民小組辦公樓中有黨員活動中心,室外有健身路徑。
村中現存族譜3部,《李氏族譜》和《陳氏族譜》為民國時期編纂,《曾氏族譜》於1983年編纂,編纂者均不詳。還保留有1997年7月制定的《村規民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不多,少數有人居住。現存李氏宗祠和曾氏宗祠。李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986年重修,占地面積320平方米,以客家圍樓的形式建設,兩進三開間兩廊房,磚木結構,兩側各開一門通往祠堂外,現仍作宗祠使用。該村有除夕洗“大吉水”的傳統習俗。除夕夜,家中男女老少都要洗“大吉水”,洗浴的水中加入桔子皮、柚子樹葉、樟樹葉、“旺草”等,謂之“大吉水”。洗完後,穿新衣,發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