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二年(1645年),張姓從皇王寨村遷至此地建村。因附近有前、中、後三個軍寨遺址,本村居後寨之北,故命村名後寨後。後有孫、任姓等自外地遷入。 後寨後村位於海陽市北部,東與下院口村相接,西與蒼山村為鄰,東北與南柳村接壤。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8公里,距海陽市政府駐地24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芋頭、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78戶,483人。均為漢族。有張、孫、任等3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寨後村
- 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483人
- 耕地面積:73.3公頃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86年,村建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1名。 本村秧歌是海陽大秧歌主要流派之一,因武架功夫而聞名海陽。村民還善於唱京劇,屬京劇愛好村之一。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90公斤左右。建國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人均糧食450公斤,溫飽問題基本解決。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102輛,機車52輛,電話45部,彩電110台,電冰櫃7台,洗衣機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住房低矮破爛,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3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整修南北大街,幾經拓展,街道可通行雙排車。1984年,村統一規劃新房區600平方米,蓋起寬敞明亮的瓦房。2000年,統一規劃新房區240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8平方米,擴大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7年,張永明在欒家村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9月(農曆八月十五日),張華斌經下澇泊村孫吉山的介紹,在本村東南崖高梁地里入黨。1941年1月,成立黨支部,張華斌任黨支部書記,張永明任宣傳委員,任壽章任組織委員。在黨支部的領導下,1941年組織支前隊20人參加榆山會戰。1945年除夕夜,派出支前隊50人參加萬第戰鬥。1947年,派出支前隊100人參加魯南會戰。1949年,派出9人參加淮海戰役。本年10月,全村有黨員23名。2002年,有黨小組4個,黨員3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張華斌、張守武、張永江、張守同、張太義、張守國、張守太。 1999年,村黨支部被評為海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5年1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守武、張守產、張永江、張守同、張守太、張成海、張太義。1999年5月起,張守太再任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