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天性學者症候群
- 背景:左腦受損
- 後果:突然間發展出的學者
- 2014年:全世界約有40名
臨床表現,醫學研究,現實案例,病理分析,研究歷史,
臨床表現
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指兒童或成年人在左腦受損後,突然間發展出的學者症候群患者特殊才能。學者症候群指個人存在嚴重的智力障礙、自閉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卻擁有與其障礙全然相對的、不協調且驚人的某種能力。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患者一般頭部曾受創傷,之後出現超凡的數學、音樂或藝術才能。
醫學研究
後天性學者症候群又叫獲得性天才綜合徵,醫學界對這種病的成因仍在研究之中,有不少專家在學術論文中提到,這種病的發生與左腦受損有關。
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其中一個是優勢半球。幾乎所有右撇子的優勢半球都是左腦,而大部分的左撇子的優勢半球也是左腦。左腦通常主管邏輯、語言、計算等能力,而右腦則負責情感、空間、藝術,左腦的功能是顯性的,而右腦則是隱性的。絕大多數人的右腦潛能並沒有得到充分開發。
而後天性學者症候群的患者,就是由於外傷或疾病的原因,喪失了部分左腦功能,同時右腦功能突然得到了激發。1996年的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布魯斯·米勒博士就在論文中提到,在對三名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患者進行腦功能檢查後發現,他們的右腦功能都得到了明顯的加強。
現實案例
美國中年男子賈森·帕吉特12年前遇襲,腦後挨了一悶棍,醒來後突然展現數學天才。他把這段奇特經歷寫成回憶錄,於2014年4月22日出版。
帕吉特現年43歲,家住華盛頓州塔科馬。12年前,他就是一個普通人,對數學等學科毫無興趣。轉折點出現在2002年9月13日夜間。當時,他走出一家酒吧。兩名男子從他背後偷襲,他頭部挨了一悶棍,神志不清,交出夾克後才得以脫身。第二天醒來,帕吉特走進浴室,覺得眼前的世界完全變了樣,“水流變成一條條垂直的線”。隨後,帕吉特開始痴迷於家中所有的線條。並且他不再上班,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研究數學和物理,專注於分形幾何學。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結果顯示,帕吉特的左腦非常活躍,尤其是左側頂葉,這一部位主要負責進行邏輯思維、理性思維和線性思維。那一悶棍似乎改變了帕吉特的腦部結構,使他變成數學天才。
病理分析
無論是後天意外還是與生俱來,在很多學者症患者身上都存在一個共同點:他們的左腦額葉和顳葉區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目前一般認為,正是這樣的損傷導致了他們的“才能”爆發。
額顳葉失智症的病理損傷過程是局部而非廣泛的,並且具有不對稱的特性:通常影響左腦前顳葉區域。研究者們由此假設,前顳葉眶額皮層(anterior temporal orbitofrontal cortex)的選擇性衰退可以降低其對視覺系統的抑制,因此增強了繪畫能力。這種對繪畫藝術的興趣和能力通常情況下是相對“沉睡”的,直到類似額顳葉失智症發生後,“釋放”了這些潛在的才能。一些人會將這種現象稱為“從左腦的暴政中解放出來”。
左腦損傷會使語言和決策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妨礙,但是相對的,次級認知活動卻在高級控制功能被抑制後得到了加強(次級認知活動是指我們感知周圍環境以及與環境互動的最基本方式,例如聽覺、視覺等感覺輸入,以及對基礎情緒的本能反應等等;而決策、學習等行為則是高級認知活動,是對低級認知輸入信息的整合、控制和管理)。而這樣一來,他們也就可以更多地留意形狀、線條、數字等等細節特徵。
澳大利亞腦科學家艾倫·斯奈德(Allan Synder)曾進行過這樣一個試驗:通過一種叫做“跨顱磁刺激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人為地暫時抑制大腦前額葉和顳葉功能,並比較受試者在抑制前後的行為學實驗結果。研究發現,在這些腦區受到抑制後,被試表現出了明顯提高的繪畫技能(更多的細節),發現了之前漏過的語法錯誤,對螢幕上斑點的計數結果也更加準確。斯奈德的解釋是,跨顱磁刺激儀暫時性減低了左腦腦區的功能,而右腦的功能則相對提高,於是提高了被試的注意力和想像力。
研究歷史
1996年,布魯斯·米勒(Bruce Miller)博士在醫學期刊《柳葉刀》上報告了三個在患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後成為出色畫家的案例[3]。患者在患病前對藝術並沒有特別的興趣和造詣,但隨著失智症的發展卻突然擁有了驚人的繪畫才能。
失智症患者在患病8年後的一幅美術作品。患病前他從未碰過畫筆。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同樣是從未受過繪畫訓練的患者,64歲。生病後開始繪畫練習,生病第4年開始完美的細節還原圖像,又過了兩年開始使用大量棕色和黃色進行創作。此畫創作兩年後患者停止繪畫。
1998年10月,米勒博士在《神經病學》雜誌上又描述了另外兩名具有相同額顳葉失智症的患者同樣擁有了出色的繪畫才能。
到2000年為止,米勒博士已經把他的額顳葉失智症/獲得型藝術才能病例擴展到了12例,現在這些病例中還包含了從沉睡中喚醒的音樂才能。另外研究者在比對SPECT功能成像後還發現,這種後天獲得型的學者症和先天自閉學者症在大腦功能損傷方面具有相似性:他們都存在類似的左腦顳葉功能性損傷和大腦新皮層後部的增強。
2005年,《神經病學》上報導了一個由突發腦部出血造成的“意外天才”案例:在發病之前,患者對藝術創作沒有絲毫興趣,也沒有表現出任何才能。但在患者突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後的幾周內,他開始“在許多筆記本上寫滿詩歌,誇張而極具表現力地進行繪畫創作,把幾乎全部的時間都用來繪畫和雕塑。”他不但充滿了創作力,而且無法停止手中的創作。他渴望把所有的空間都填滿自己的作品,這已經成了一種強迫症。他畫滿了家裡所有的地板、牆磚、天花板,他瘋狂的在所有能夠繪畫的地方創作,不僅僅用畫筆和顏料,甚至用蠟油和煙火——這種瘋狂最終讓他的妻子無法忍受,離他而去。大量的紀錄片對這位叫做湯米·麥克休(Tommy McHugh)的獲得型學者症的故事進行了報導。其中《我天才的大腦》對這位患者的生活片段進行了生動詳細的描述[5]。
結合之前的報導,一共有5位年長患者在額顳葉失智症發生後獲得了繪畫才能;他們的繪畫屬於精確入微的複製,卻缺少抽象的或者象徵性的價值;他們的情景記憶仍被保留,語義記憶卻被破壞;並且他們對於繪畫過程表現出了極高的、強迫性的專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顯示,他們的左腦有顯著的機能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