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佛所制定有關比丘、比丘尼應遵守的禁戒。音譯毗奈耶、毗那耶、毗尼耶、鼻奈耶、鞞泥迦、毗尼、毗泥、比尼;意譯為調伏、滅、離行、化度、善治、志真。
簡介,目錄,
簡介
【律(梵vinaya,巴vinaya,藏h!dul-ba)】
關於毗奈耶翻為律之緣由,《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上)雲(卍續62·343下)︰‘古譯毗尼皆稱為滅,以七毗尼用殄四諍。今以何義翻之為律?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故正翻之。’又,《玄應音義》卷十四雲︰‘案爾雅︰律,法也,謂法則也。又雲律,詮也,法律所以詮量輕重也。又雲律,常也,言可常行也。釋名雲律者縲也,縲囚人心使不得放肆。’此謂毗奈耶為詮量輕重,斷割開遮、持犯的法軌,譯‘毗奈耶’為律,即循此義。此外,戒與律二者不同,前者乃出家在家男女所受持德目之通稱,後者則僅限於出家者的制條。如《有部毗奈耶》卷九雲(大正23·672c)︰‘問曰︰在家俗侶頗得聞不?報言︰得聞二藏,謂論及經。毗奈耶教是出家軌式,俗不合聞。’
在漢譯藏經中,屬律部的典籍有《四分律》六十卷、《彌沙塞五分律》三十卷、《十誦律》六十一卷、《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有部毗奈耶》五十卷、《有部苾芻尼毗奈耶》二十卷等。其中,前四者與未傳來的《迦葉遺部律》合稱五部律。爾後大乘菩薩戒起,乃稱闡述大乘菩薩戒相的《菩薩地持經方便處戒品》、《梵網經》卷下等為大乘律,而上述《四分律》等則為聲聞所持的小乘律。
◎附︰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四章第一節(摘錄)
說到攝僧的制度,內容不一,而主要是團體的制度。
(1)有些出家修行者,有不道德的行為,或追求過分的經濟生活,這不但障礙個人的法的修證,也障礙了僧伽的和合清淨,所以制立學處(s/iks!a^pada,舊譯為戒)。一條一條的學處,集成波羅提木叉(pra^timoks!a),是出家者所應該守護不犯的。
(2)為了佛法的推行於人間,成立受‘具足法’(upasam!panna-dharma)、‘布薩法’(pos!adha-dh.)、‘安居法’(vars!ika-dh.)、‘自恣法’(pravaran!a-dh.)、‘迦絺那衣法’(kat!hina-dh.)等,僧伽特有的制度。
(3)寺院成立了,出家的多了,就有種種僧事,僧伽諍事的處理法。
(4)同屬於佛法的出家者,要求行為(儀法)方面的合式與統一,如行、住、坐、臥,穿衣、行路、乞食,受用飲食等規制。這一切,由於出家僧伽的日漸廣大,越來越多,也越增加其重要性。這些法制,稱之為‘律’,達到與‘法’對舉並立的地位。梵語vinaya,音譯為毗尼或毗奈耶,譯義為‘律’或‘調伏’。經中常見到法與律對舉,如‘法律’;‘法毗奈耶’;‘是法是毗尼,非法非毗尼’等。(中略)
法與律的分化,起於釋尊在世的時代。分化而對舉的法與律,明顯的有著不同的特性︰法是教說的,律是制立的;法重於個人的修證,律重於大眾的和樂清淨;法重於內心的德行,律重於身語的軌範;法是自律的、德化的,律是他律的、法治的。從修行解脫來說,律是不必要的;如釋尊的修證,只是法而已。然從佛法的久住人間來說,律是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僧祇律》、《銅鍱律》、《五分律》、《四分律》等,都有同樣的傳說。
[參考資料] 《五分律》卷三十五;《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分別功德論》卷一;《清淨毗尼方廣經》;《毗尼母經》卷一、卷七;《文殊師利淨律經》〈解律品〉。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目錄
律部
經號 經冊 經名 卷數 編譯者
1421 22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30卷 劉宋‧佛陀什、竺道生等譯
1422 22 彌沙塞五分戒本 1卷 劉宋‧佛陀什等譯
1422 22 五分戒本〔別本〕 1卷 劉宋‧佛陀什等譯
1423 22 五分比丘尼戒本 1卷 梁‧明徽集
1424 22 彌沙塞羯磨本 1卷 唐‧愛同錄
1425 22 摩訶僧祇律 40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法顯譯
1426 22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1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1427 22 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 1卷 東晉‧法顯、覺賢譯
1428 22 四分律60卷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譯
1429 22 四分律比丘戒本 1卷 後秦‧佛陀耶舍譯
1430 22 四分僧戒本 1卷 後秦‧佛陀耶舍譯
1431 22 四本比丘尼戒本 1卷 後秦‧佛陀耶舍譯
1432 22 曇無德律部雜羯磨 1卷 曹魏‧康僧鎧譯
1433 22 羯磨 1卷 曹魏‧曇諦譯
1434 22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1卷 劉宋‧求那跋摩譯
1435 23 十誦律 61卷 後秦‧弗若多羅 、羅什譯
1436 23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1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1437 23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 1卷 劉宋‧法顯集出
1438 23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 1卷
1439 23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 1卷 劉宋‧僧璩撰出
1440 23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9卷 失譯人名
1441 23 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 10卷 劉宋‧僧伽跋摩譯
1442 23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50卷 唐‧義淨譯
1443 23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 20卷 唐‧義淨譯
1444 23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 4卷 唐‧義淨譯
1445 23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 1卷 唐‧義淨譯
1446 23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隨意事 1卷 唐‧義淨譯
1447 23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 2卷 唐‧義淨譯
1448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18卷 唐‧義淨譯
1449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羯恥那衣事 1卷 唐‧義淨譯
1450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20卷 唐‧義淨譯
1451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40卷 唐‧義淨譯
1452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10卷 唐‧義淨譯
1453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10卷 唐‧義淨譯
1454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1卷 唐‧義淨譯
1455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1卷 唐‧義淨譯
1456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 1卷 唐‧義淨譯
1457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略毘奈耶雜事攝頌 1卷 唐‧義淨譯
1458 24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14卷 唐‧義淨譯
1459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 3卷 唐‧義淨譯
1460 24 解脫戒經 1卷 元魏‧般若流支譯
1461 24 律二十二明了論 1卷 陳‧真諦譯
1462 24 善見律毘婆沙 8卷 蕭齊‧僧伽跋陀羅譯
1463 24 毘尼母經 18卷 失譯人名
1464 24 鼻奈耶 10卷 姚秦‧竺佛念譯
1465 24 舍利弗問經 1卷 失譯人名
1466 24 優波離問佛經 1卷 宋‧求那跋摩譯
1467 24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1卷 後漢‧安世高譯
1467 24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別本〕 1卷
1468 24 佛說目連所問經 1卷 宋‧法天譯
1469 24 佛說迦葉禁戒經 1卷 宋‧沮渠京聲譯
1470 24 大比丘三千威儀 2卷 後漢‧安世高譯
1471 24 沙彌十戒並威儀 1卷 失譯人名
1472 24 沙彌威儀 1卷 宋‧求那跋摩譯
1473 24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 1卷 宋‧施護譯
1474 24 沙彌尼戒經 1卷 失譯人名
1475 24 沙彌尼離戒文 1卷 失譯人名
1476 24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1卷 宋‧求那跋摩譯
1477 24 佛說戒消災經 1卷 吳‧支謙譯
1478 24 大愛道比丘尼經 2卷 失譯人名
1479 24 佛說苾芻五法經 1卷 宋‧法天譯
1480 24 佛說苾芻迦屍迦十法經 1卷 宋‧法天譯
1481 24 佛說五恐怖世經 1卷 宋‧沮渠京聲譯
1482 24 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 2卷 陳‧真諦譯
1483 24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 1卷 失譯人名
1483 24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經 2卷 失譯人名
1484 24 梵網經 2卷 後秦‧鳩摩羅什譯
1485 24 菩薩瓔珞本業經 2卷 姚秦‧竺佛念譯
1486 24 受十善戒經 1卷 失譯人名
1487 24 佛說菩薩內戒經 1卷 宋‧求那跋摩譯
1488 24 優婆塞戒經 7卷 北涼‧曇無讖譯
1489 24 清淨毘尼方廣經 1卷 後秦‧鳩摩羅什譯
1490 24 寂調音所問經 1卷 宋‧法海譯
1491 24 菩薩藏經 1卷 梁‧僧伽婆羅譯
1492 24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1卷 後漢‧安世高譯
1493 24 大乘三聚懺悔經 1卷 隋‧闍那崛多、笈多等譯
1494 24 佛說淨業障經 1卷 失譯人名
1495 24 善恭敬經 1卷 隋‧闍那崛多譯
1496 24 佛說正恭敬經 1卷 元魏‧佛陀扇多譯
1497 24 佛說大乘戒經 1卷 宋‧施護譯
1498 24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1卷 宋‧施護等譯
1499 24 菩薩戒羯磨文 1卷 唐‧玄奘譯
1500 24 菩薩戒本 1卷 北涼‧曇無讖譯
1501 24 菩薩戒本 1卷 唐‧玄奘譯
1502 24 菩薩受齋經 1卷 西晉‧聶道真譯
1503 24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1卷 宋‧求那跋摩譯
1504 24 菩薩五法懺悔文 1卷 失譯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