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貝萊》是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譯者施蟄存/ 陳蔚。
基本介紹
- 書名:征服者貝萊
- 作者:1957
- 譯者:施蟄存/ 陳蔚
- 定價:20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57
- 裝幀:平裝
- 統一書號:10020-69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尼克索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曲《征服者貝萊》(1906-1910)、《普通人狄蒂》(1917-1921)和《紅色的莫爾頓》(1945)。這三部曲圍繞著馬克思主義者莫爾頓和機會主義者貝萊這兩個中心人物的活動而展開。第一部《征服者貝萊》包括四卷,第一卷《童年》和第二卷《學徒生活》以貝萊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為線索,描寫丹麥城鄉勞動者在七、八十年代的貧困生活;第三卷《偉大的鬥爭》和第四卷《黎明》,以貝萊成為工人領袖並蛻化為機會主義者的過程作線索,描寫丹麥無產階級在九十年代的英勇的罷工鬥爭,和此後機會主義思潮在丹麥的泛濫。
貝萊是農場僱工的兒子,父子同在偏遠的半宗法式的小島上給農場主放牛,生活艱難。以後,貝萊雄心勃勃地去到一個小城,幻想“征服世界”,做了鞋匠學徒。他在這裡看到更多的窮人的悲慘遭遇,並結識了石匠的兒子莫爾頓。年少的莫爾頓嚴肅地思考窮人為什麼會受苦的問題,使貝萊受到很大影響,成人以後,貝萊抱著新的希望前往首都哥本哈根做鞋匠,遭到把頭的剝削,在莫爾頓的啟發下,他開始認識到工人必須團結起來,於是重新整頓了癱瘓的鞋匠工會,和把頭進行鬥爭,經過幾次失敗,終於打破了把頭的控制。從此貝萊在工人中有了威望,進而領導首都五萬工人的大罷工,迫使資產階級讓步,並承認工會的合法性。罷工勝利後,貝萊思想里固有的個人野心大大地滋長了。他得到了高官厚祿,害怕觸怒資產階級,主張通過建立合作社和爭取議會多數等合法途徑,和平進入社會主義。在這整個過程中,莫爾頓支持罷工,但是懷疑合法的途徑,他繼續尋找革命真理。
作者簡介
尼克索(1869-1954)原名馬丁·安德遜,父親是石匠,母親是鐵匠的女兒,他自幼做過牧童、報童、農場僱工、石匠、鞋匠和水泥匠,後來勉強進了大學。作為一個無產階級作家,他是在反對資本主義和機會主義的鬥爭中成長的。1888年,他參加了丹麥工人運動,開始接觸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後來,他在朋友的資助下出國養病,到過義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等國,對於國際工人運動有了廣泛的了解,參加了反對正在各國滋長的機會主義和沙文主義的鬥爭。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尼克索找到了無產階級鬥爭的正確道路。他譴責右傾機會主義,退出社會民主黨,成為1930年正式成立的丹麥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他被丹麥社會民主黨列入交給德國法西斯的黑名單,不久被捕入獄。1943年逃出監獄時,尼克索已經七十四歲,但他仍舊頑強地為工人階級的事業而奮鬥,直到八十五歲逝世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