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竭我盈,漢語成語,拼音bǐ jié wǒ yíng,意思是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彼竭我盈
- 外文名:The enemy's courage runs out and ours is high.
-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 注音:ㄅㄧˇ ㄐㄧㄝ ˊ ㄨㄛˇ ㄧㄥˊ
- 拼音:bǐ jié wǒ yíng
成語解釋,成語出處,成語用法,成語典故,成語辨析,
成語解釋
彼:他,對方;竭:盡;盈:充滿。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成語出處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敵人疲了我軍鬥志正旺
示例
文中……敘述了利於開始反功的時機——~之時。——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成語典故
原文
十年春,齊帥伐我(1)。公將戰(2),曹劌請見(3)。其鄉人曰(4):“肉食者謀之(5),又何間焉(6)?”劌曰:“肉食者鄙(3),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3),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5), 必以信(11)。”對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必以情(14)。”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15),戰於長勺(16)。公將鼓之(17),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18)。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3),登軾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間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21),再而衰(22),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23),故逐之。”選自《左傳·曹劌論戰》
注釋
(1)我:指魯國。作者站在魯國立場記事,所以書中我即指魯國。 (2)公:指魯莊公。(3)曹劌(gui):魯國大夫。(4)鄉:春秋時一萬 二千五百戶為一鄉。(5)肉食者:指做大官的人。當時大夫以上的官每天 可以吃肉。(6)間(jian):參與。(7)鄙:鄙陋,指見識短淺。(8) 專:專有,獨占。(9)犧牲:祭禮時用的牲畜,如牛、羊、豬。(10)加:誇大 (11)信:真實,誠實.(12)孚:信任。(13)獄:訴訟案件。 (14)情:情理。(15)乘:乘戰車。(16)長勺各國地名。(17)鼓:擊 鼓進軍。(18)敗績:大敗。(19)轍:車輪經過留下的印跡。(20)軾;車前供乘者扶手的橫木。(21)作氣:鼓足勇氣。(22)再:第二次。(23)靡:倒下。
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出兵應 戰,曹劌請求見莊公。他的鄉里人說:“做大官的人會謀劃這件事, 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做大官的人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入朝拜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藉什麼去同齊國作戰?莊公答道:“衣食一類用來安身的物品,我不敢獨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給別人。” 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沒有遍及每個民眾,他們不會跟從您去作 戰的。”莊公說:“祭花用的牲畜、寶玉和絲綢,我不敢誇大,一 定要忠實誠信。”曹劌答道:“這種小信不足以使鬼神信任,鬼神是不會賜福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雖然不能—一 明稟,也一定要處理得合乎情理。”曹劌說:“這是盡心盡力為民辦事的表現,可以憑這個同齊國打仗。打仗的時候,請讓我跟您一同去。”
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同齊軍交戰。莊公正想擊鼓進兵,曹劌說:“不行。”齊軍已經擊了三通鼓。曹劌說:“出兵了。”齊軍被打得大敗,莊公準備驅車追擊。”曹劌說“還不行。”他下了車,察看齊軍車輪的印跡,然後登上車,扶著車軾瞭嗏望齊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開始追擊齊軍。
魯軍打了勝仗之後,莊公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判回答說:“打仗憑的全是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 鼓時勇氣就衰退了,第三次擊鼓時勇氣便耗盡了。敵方的勇氣耗盡時,我們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會取勝。大國用兵作戰難以預測, 我擔心他們設兵埋伏。後來,我看出他們的車輪印很亂,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所以才去追擊他們。”
簡析
可以把曹劌稱為優秀的軍事家。他所以取勝的原因,不是猛打猛衝,而是了謀略、智慧,這一點尤其讓人稱道。戰爭當中,一個優秀的謀略家,抵得上成千上萬的將士。他雖然沒有將士的勇猛,沒有將士的膺力,沒有在戰場上衝鋒陷陣, 卻能憑藉智慧,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無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無形、柔弱之中積聚了看不見的力量,遇到險阻可以繞道而行,聚積起來的 力量達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匯成衝決一切障礙的潮流。難怪孔子要說:“智者樂水”。它們在外表和特徵上十分相似:以無形克服有形,以流轉變化迴避強敵,以柔弱戰勝陽剛。
中國傳統中對水的偏愛,鑄成了傳統智慧在陰、陽的抗衡中注重以柔克剛的陰性特徵。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文化現象。傳統的智者,謀略家,甚至可能連操刀舞劍的力量都沒有,卻能運籌帷幄,在幾十萬大軍的交鋒之中,扮演著導演的角色,指點沙場, 調兵遣將。可以說,一場戰爭中的靈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謀略家,是他們彼此間智慧的較量,在決定著戰爭的勝負。
另一個有趣之處是,傳統的軍事謀略家不是憑藉在戰場上出 生入死、浴血奮戰的經驗來指揮作戰,而是讀書識理來完成自己使命的。看上去他們似乎因為沒有親身打過仗而缺乏實戰經驗,然而他們從讀書識理中積累起來的智慧,足以使他們從力量對比、人心向背、心理狀態、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來把握、預測、決定整個戰爭的進程。這一點在崇尚實戰經驗的西方軍事家看來,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們看來卻是十分自然的。
中國歷史上的無數次戰爭都在證明著,成功的戰例是文人們智慧的傑作。他們精心導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戲,然後讓擔當劇中角色的將士去演出。
成語辨析
近義詞:敵疲我擾、彼消我長
反義詞:迎風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