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多伊格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1959年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962年他與家人一起移居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他的父親在航運及貿易公司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彼得·多伊格
  • 外文名:Peter Doig
  • 國籍:蘇格蘭
  • 出生地:蘇格蘭愛丁堡
  • 出生日期:1959年
  • 主要成就:2008年第十五屆沃夫岡罕獎(Wolfgang Hahn Prize)的得主
人物簡介,藝術特色,藝術歷程,

人物簡介

1966年,他們又移居加拿大。1979年他在倫敦溫布爾登藝術學院和聖馬丁藝術學院學習藝術,隨後又就讀於切爾西藝術學院,並獲得碩士學位。80年代他在蒙特婁居住和工作。1993年他以作品Blotter在John Moores展覽中獲得自己的第一個獎項。1994年,他被提名參與特納獎評選。1995年至2000年他受任英國泰特美術館評審員一職。2002年,多伊格搬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在那裡他在加勒比當代藝術中心(Caribbean Contemporary Arts centre)成立了一個工作室,同時也成為德國杜塞道夫美術學院的教授。

藝術特色

多伊格的風景畫作多以抽象形式表現他童年時期在加拿大的雪景,在1990年代的創作中不斷湧現出對逝去時光的回想和尋訪:白雪皚皚的森林、結凍的湖面、影影綽綽的滑雪者,不知從何而來亦不知去往何處的人影……包括《滑雪衫》(1994)、《橙色陽光》(1995-6)、《藍山》(1996)、《白色蔓延》(1996)等,一系列圖像相繼產生又彼此循環,仿佛一段被延緩和停滯的時間。這些畫作以空茫、斑駁的場景表達細碎的感傷,以及空虛與無常。尤其在《滑雪衫》中,數百位滑雪者散落在巨大的斜坡上,他們都化入雪中,溶解在粉色的微光里。天空傾覆,畫中的一切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它突然閃現出一種失望、陰沉而蒼白的光輝。從他的風景畫繪畫技巧中,也可以看到加拿大藝術的傳統。他的作品具有層次感,並受愛德華蒙克、莫奈克里姆特藝術家影響。他的作品多以真實照片為原型,但並不是照片寫實性的描繪。他在當代藝術的研究方面造詣頗深。他的筆下,描繪了天空,白雪,黑夜和高速公路上的情景。這些大型繪畫,展示了具體和抽象的關係,同時,他還將現代技術引入了他的作品,如加入了波普藝術音樂,攝影和錄象。
多伊格善於捕捉瞬間的寧靜,在他的畫作中,能進入一種人們立刻被吸引住的好幾種感覺的空間,因為畫面運行著我們記憶的構造、氛圍、色彩,表現著我們熟悉的一個建築的細節和一個風景的細節的意外碰撞,它們依舊能淡化在畫面中,表現當今時代已經興起的自主的探析,表現出敘事性和抽象化,讓人回想起藝術史和現實中的熟悉的元素。
多伊格的風景畫富於層次,不論形式上還是觀念上,都借鑑了一系列歷史上藝術家的作品,從蒙克莫奈,到博納爾克里姆特。儘管他的主題清晰,但是他的手法和不平衡構成渲染了一種令人不安的奇異夢幻。紐約麥可·維爾納美術館的戈登·委內克拉森說:“我總是認為他不是在用圖像畫畫,而是用觀念在畫。他找到他喜歡的,然後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調整畫面。”
多伊格的繪畫語言並沒有顯露出多少過人的才情,相反,它們時常是笨拙、生硬的。他的天賦在於發現荒謬與和諧、陌生與熟悉、混亂與秩序,並將其糅合為一。畫面的模糊,絲毫無損其層次的豐富性。多伊格在繪畫技法上採用多種材料,慣於直接在畫布上擠出顏料,用畫刀刮塗,或大筆牽掣、點描、噴濺的粗獷敷色法。他的畫總是繪繪停停。有些畫還在牆上掛了好些時日,等待續畫、重畫或者被拋棄。由於這一習慣,往往讓一件創作持續很久,最長可達兩年。他在工作室里把大量時間花在只是觀看,他意識到空白、躊躇、無為和等待的重要性。他的繪畫在迷人與敬畏之間徘徊,最擅長營造幽閉的氣氛,讓孤絕深入人心,儘可能放大視覺的有效性。他利用藝術史的漫遊能力,促使作品跳脫出題材或方法的限制,更像無數段落的集合,訴諸於離散而孤單的個體。與大多數的藝術家一樣,多伊格在創作的過程中,也經常面對難以克服的技巧困境和自我信念的挑戰,他承認:我持續與自己心中的疑慮打交道。難產的作業進度,導致他平均一年只完成六至八幅作品。他說:自然在畫中是再創造、記憶和幻想,而不是模仿。

藝術歷程

多伊格在他作品中表現出的回憶和幻夢般的畫境,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他兩歲時就跟隨家人從出生地愛丁堡搬到了特立尼達,隨後又遷往蒙特婁。因多伊格父親的工作調動,全家不斷在城市之間遷移,他在無數學校念過書,不停適應新地方與新朋友。自20世紀70年代末到倫敦求學,先後就讀於溫布爾登藝術學院、聖馬汀中央藝術學院和切爾西藝術學院。他親歷了倫敦年輕藝術家們在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繪畫上的新探索。這一時期,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展出的“繪畫新精神”首次將義大利超前衛、德國的新表現主義帶到倫敦,給予多伊格諸多啟發,他開始探索極端個人化的具象風格,這與當時觀念之風盛行的倫敦藝壇有所叛逆,然而多伊格的畫已呈現出超越性的沉默獨立,從而也受到藝術界的關注。1990 年他榮獲白教堂藝術家獎 Whitechapel Artists Award大獎,1993年他的作品《吸墨紙》(Blotter) 獲得了約翰摩爾John Moores獎和1994 年榮獲著名“泰納獎”Turner Prize 大獎提名,開始享有國際聲譽。近幾年來,他的個人作品展和作品拍賣連續不斷。
為了躲避倫敦大都會的騷擾,2002年多伊格帶領妻小回歸特立尼達島定居,在他少年曾經住過的地方作畫,這會不會是最後的漂泊站,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他一生飄來飄去所形成的習性,也變成他藝術創作最不可抹滅的因素。在他的近作里,試圖減少繪畫的複雜性,以“輕便”處理主題,使繪畫更加流暢,更為樸素、渾噩,並充滿真摯的變化,然而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擺盪的情緒一如往昔。如今,多伊格已經與呂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 和尼奧勞赫Neo Rauch 等當代藝術家,並駕齊驅。2008年英國泰德美術館 (Tate Britain) 、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 (Museum of Modern Art)和法蘭克福希爾恩博物館(Schirn Kunsthalle)分別為他舉辦名為“彼得·多伊格”的個人回顧展,評論家對他的作品讚不絕口。評審伊娃娜布雷茲維克(Iwona Blazwick)的評語是:“多伊格的繪畫現實主義,將繪畫帶入一個從未探尋過的領域。”是對他創新精神的充分肯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