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造型藝術

影視造型藝術,運用影視時空觀念在銀/螢幕上進行空間與人物造型設計和關係構成的藝術。

它是影視創作的總體藝術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根本的任務是空間造型,即依據劇本和導演的總體藝術攝像,通過全片空間的總體造型設計、場景空間造型、人物造型以及畫面造型等造型語言,組織空間、完成空間的各種建構、效果、氣氛和組合關係等以表現影片的時代、地域特點,刻畫有性格特點的人、景、物,捕捉生活氣息,產生情景交融、意境優美的視聽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影視造型藝術
  • 所屬行業:影視
歷史發展,造型工作,影視造型特點,

歷史發展

世界影視造型的歷史演進,大致可分為萌芽期、唯美期、變革期、發展期4個階段。
前三個階段基本上是電影的歷史,在第4階段,電視加入進來,電視造型的發展受到電影的很大影響。萌芽期的電影造型經歷了一個從真實生活場景到戲劇舞台布景再到戲劇舞台布景與真實生活場景結合的過程。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影片把鏡頭對準真實的生活場景,類似於新聞片。
G.梅里愛將戲劇、魔術和舞台布景引進電影,開始在電影中運用繪畫布景。他講究景的深度,依仗透視法效果,陳設一些道具,以主題景物為內容,所繪之景具有寫實風格。繼之而起的法國百代、高蒙、埃克萊爾等影片公司繼承繪幕景與繪景單片結合,或就用繪景單片組成生活場景,或少量運用特技模型合成技術,並與生活實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作品顯示出現實主義的力量。由於戲劇向電影的深度滲透,一度出現了“戲劇監護電影”的現象。不過,很快地,構築式布景出現在法國銀幕上,攝影機開始移動於布景中,戲劇布景漸被竭力接近生活的木製造型布景取代,場面調度逐步得到完善。
20世紀20~30年代是唯美期。以《生死戀》和《鬼車魅影》為代表的瑞典電影富有西北歐地區濃郁的地方色彩,自然景物蘊涵獨特的詩情畫意和民族造型風格,因而具有世界影響。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經典製作《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和《蠟人館》對電影的影響極大,電影因此獲得了“高尚文藝”的美名。表現主義的造型思維是每一自然景物的外貌、每一房舍的牆面、每一座城堡的影像、每一角度下的景物裝置方式,都以能否引起焦慮和恐怖氣氛為前提。一心追求主觀的真實,運用純斜線,採用誇張變形的環境設計手法是它的創作指導思想。法國的先鋒派電影藝術家拍攝了《車輪》、《真實的心》和《薄情女》等唯美主義影片。這些影片表現出來的多種幾何圖案線形合成的空間、抽象風格化的植物裝飾的環境、垂直線過分加長的道具、舞台式的布景總體格局、不同色度的強烈對比等造型因素,使他們的形式追求走上了極端,也走到了發展的終點。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引起了電影造型的變革,各種造型風格相繼出現。新現實主義的主旨之一是真實可信,《沉淪》、《偷腳踏車的人》、《羅馬11時》等影片的造型特徵是以實際生活為影片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活動環境,搭置的內景也與現實保持一致。以義大利導演M.安東尼奧尼和F.費利尼為代表的作家電影構成現代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造型藝術既傳承了現實主義對人的關注,又加進了表現主義的因素,布景中象徵性的內容明顯增多。在《紅色沙漠》、《放大》、《八部半》等影片中,造型成為表現自我情緒和記憶的有力載體,雖然它們保持了人物環境的結構框架,只是對景物的用色和布光進行了處理,可是這種改變對觀眾的視覺和思維習慣的衝擊卻不小,透出濃烈的超現實主義色彩。由於受到電視的競爭,電影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往“大”的方向走,於是出現了《你往何處去》、《埃及豔后》等歷史巨片中的超豪華布景,場面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富有視覺震撼力。發展期的影視造型向豐富、多樣的方向邁進。
從地域上看,除了美國好萊塢、法國、義大利、蘇聯等的造型傳統外,瑞典、日本、中國、印度、伊朗等國以具有民族特色的電影相繼步入國際影壇,使造型藝術出現異彩紛呈的局面。從技術的發展看,高清晰度電視的出現、電影攝製方法向電視的靠攏,使影視在合流的傾向中顯示出迥異的新面貌;數位技術在影視藝術中的廣泛運用,使虛擬現實成為可能,這無疑將改變傳統的影視造型觀念。

造型工作

影視造型工作程式上大體可以分為兩步:總體造型設計和具體造型設計。總體造型設計指美術師從巨觀上統攬全片,對人物形象和空間環境作整體分析,形成造型的總體構思。它是美術師創作中高屋建瓴的電影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又是與具體造型設計相互交流、相互貫通的不斷完善的操作過程。它以電影時空的連續性、藝術空間的整體性、景人融合的互補性、造型語彙的多義性、傳播意識的大眾性為原則,首先確定作品的空間風格特徵,其次落實影片整體空間形象的形態、性質、類型,最後將整體空間劃分並組織成段落空間和場景空間。總體造型設計是影視美術設計的靈魂,是作品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具體造型設計可分成場景造型、人物造型和畫面設計等。場景包括作品中所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與角色和諧統一又獨立存在的造型因素。它交代人物生活的地域、時代、季節、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階級等環境,是展開和演化矛盾衝突、預知與決定人物命運的劇作因素,也是表明人物的身份特徵、揭示人物和作品含義的表意元素,還是刻畫人物心理和情緒特質、介入角色的情感世界、打動觀眾的審美感知的無形力量。場景的組成要素有景觀、建築物、道具、人物造型等物質部分,形、色、光、音等情緒部分。布景包括實景景體和在場景中人工搭建的景體,一般分為外景、內景、場地景、模型景、天片景等。外景是在現實中選取的實景,內景是在攝影棚或室內搭建的布景,場地景是指在製片廠附近或指定場所搭起的布景。在製作模型和繪製天片布景還較流行的同時,以電子高科技為手段的數碼圖像空間景已經蔚然成風。影視作品中的道具有兩種:一是布景內的陳設,稱為陳設道具;一是演員隨身佩帶或使用的物品,稱為戲用道具。道具是使用價值與美學價值的統一,選擇和設計道具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氣質,要有環境依據,要與劇情相吻合。
電影《英雄》(2002)中漢字的運用就起到了突出民族色彩和文化蘊涵的作用。人物造型是作品能否成功塑造角色形象的首要因素。美術師在構思人物造型時要將人物置於影片的總體藝術構想和空間造型設計當中。人物造型設計必須合乎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合乎作品的歷史情境和人物的個性特徵,在製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達到與空間環境造型風格的協調一致。人物造型有化裝造型、服裝造型和隨身道具三個方面的內容。人物化裝首先要“像”,再就是要體現人的性格,在時間跨度大的作品中還要有時間的痕跡。化裝的分類很多,一般分為年齡裝、性格裝、肖像裝、美容裝、效果裝和擬人裝。其他分法還有:按化裝造型類型分為寫實化裝、寫意化裝和特型化裝等;按表現技法分為繪畫化裝、整形化裝、塑型化裝、毛髮化裝、特殊效果化裝等。服裝造型通過服裝的各種款式、色彩、質地、成色、飾品等為塑造形象服務。影視服裝可以按性別、年齡、職業、季節、款式、時代及題材等劃分成許多門類。畫面設計指美術師在影片總體造型、場景空間造型和人物造型的基礎上,按照銀幕畫面比例規格,對畫面形象進行構思,畫出單色或彩色鏡頭畫面,作為導演、攝影、表演、錄音等主創人員工作的基礎和依據。這些畫面可以表現主要人物動態造型形象、畫面構成的造型意圖、主要劇情段落與場景的氣氛,也可提示靜態或動態的畫面構圖和特殊場面效果的藝術處理。
畫面設計的方法有:
①全片劇情的畫面設計,即用畫面將劇情視覺化,以圖式表達作品的美術構想和故事情節。
②表演動作分段的畫面設計,即分段設計演員的表演路線與方式。
③傳神的畫面設計,就是對體現劇情高潮、展露人物內在品質和個性的傳神鏡頭,進行細微的畫面設計。
④特技鏡頭的畫面設計,一些不能重現的歷史景象和想像出來的未來世界,用畫景的特技方法可以“弄假成真”。

影視造型特點

影視藝術和美術的特性決定了影視造型的特點:逼真與假定的統一、靜止與運動的統一、綜合與獨立的統一。由於攝影/像機鏡頭如實再現現實的功能,影視藝術顯得比其他藝術形式具有更高的逼真程度;多年的影視欣賞經驗也形成了觀眾以真實性衡量影視作品水準的標尺。
這就要求美術師設計的造型能與在生活中選取的實景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但是造型又具有假定性,影視造型的逼真是鏡頭拍出來和銀幕放出來的逼真,是影像的、藝術的真實,是創作者和欣賞者約定俗成的真實,絕不是自然主義的複製。矛盾的解決在於二者的統一。這就要求美術師能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有所選擇,有所提高,有所概括,創造出更典型、更美、更有表現力的藝術真實,將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糅合一體,以實帶虛,以有限、有形的景物把觀眾帶入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中,使原來訴諸觀眾視覺傳達的信息,更直接地訴諸觀眾的感情和思維。造型藝術在空間中展開,有距離而沒有位移,屬於靜止的藝術。
影視卻是運動的藝術,所以影視造型兼具兩種藝術形式的特性,是靜止與運動的結合。這一結合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與演員的運動配合。美術師為演員提供活動的環境,服裝師提供服飾,化裝師提供化裝。這些環境和裝扮為演員的動作提供支點和憑藉。其次,要與攝影/像師配合,為攝影/像機多距離、多角度、多方位的運動和拍攝提供方便。再次,要與鏡頭組織的運動結合。要充分理解導演的剪輯構想,並與剪輯師密切合作,使各種景別的鏡頭與各種剪輯方法協調一致,產生井然有序的蒙太奇節奏。
影視是綜合藝術,各藝術門類一經參加其中,就要服從綜合藝術的要求,為作品的整體藝術效果服務。同時,各門藝術依然具有自身原來的態貌和獨立品格。造型藝術就是這樣:一方面,美術上的透視學、構圖學、色彩學、畫面空間處理等基本美學法依然適用,影視造型常常是作品藝術魅力的源泉;另一方面,造型被記錄在膠片或磁帶上,投射到銀/螢幕上,在光線的處理下,隨著鏡頭的變化,實在的四維變作影像化的四維,加上演員、攝影/像機與畫面蒙太奇的運動,使它產生了時間值,由靜止的空間藝術成為動態、複合的時空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