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影視行業)

電影產業

影視行業一般指本詞條

電影產業,是指以電影製作為核心通過電影的生產、發行和放映以及電影音像產品,電影衍生品,電影院和放映場所的建設等相關產業經濟形態的統稱。

自2010年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總票房的增長率保持在30%左右。特別是今年1至9月,全國電影票房收入達到330.0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39%。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票房總量。

2018年10月2日,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通知,部署開展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影產業
  • 核心:電影製作
  • 包括:電影音像產品,電影衍生品等
  • 特點:相信大眾的判斷力
相關介紹,屬性,特點,產業化意義,中國現狀,產業融資,多片整合,完片擔保,規範秩序,

相關介紹

屬性

從產業屬性上來看,區別於其他物質生產領域的產業,電影產業不僅擁有經濟屬性,還擁有社會文化屬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電影產品本身具有交換價值,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具備經濟屬性。電影的生產製作過程十分特殊,它是一種概念先行的創作,是從抽象討論落實到實際執行的一系列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涉及了很多不同類型企業的參與和多種形式的經濟活動。同時,由於電影可以大批量的機械複製生產,邊際成本比較低。所以,對於電影產業來說,電影產品“內容”生產是其產品競爭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電影是具有深厚社會文化意涵的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本身擁有承載信息的能力,其本質是通過流動的圖像講述故事。敘事性也成為了電影意識形態性的根源,在敘事的過程中,蘊含著文化的傳遞。文化作為電影敘事的背景因素之一,將自始至終的出現在影片中,因此,電影成為了文化議題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意識、價值觀、生活方式在電影中被傳遞出來。
電影作為人類文化中一種更帶有機構性質的藝術“話語”,其意識形態性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說電影藝術“話語”本身就是在一定的意識形態中被構成的。

特點

電影產業具有獨特的盈利模式
中國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電影票房收入、出售電視電影頻道播放權收入,廣告收入、衍生品開發收入、網路著作權收入等幾個方面,其中電影票房是主要收入來源,而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鏈中釆取的是分賬制,就是製片方、院線和影院之間對電影票房收入按比例分成。
電影院線在下游控制電影放映,憑藉其壟斷勢力獲得分成比例有逐漸擴大趨勢。為保護製片方的利益,促進電影業健康發展,在2008年底廣電總局下發指導意見,建議國產影片的製片方分賬比例提升至43%,放映方不得超過57%。電影產業這種利益分配模式勢必會對電影產業投融資產生影響。
電影產業具有較大的需求收入彈性
一個產業的需求收入大說明該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指的是產品需求變化率與居民收入變化率的比率,反映產品的社會需求變化,居民收入變化之間的關係,產品收入彈性大說明產品需求相對於居民收入變化比較敏感,即居民收入變較小的變化會引起產品需求的較大變化。
由於中國農村電影發展滯後,票房收入很少且統計困難,現有電影票房統計都是城鎮票房收入,因此,選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行計算。
由以上可以計算結果看出電影產業有較大的收入彈性,電影產業需求增加幅度明顯大於居民收入增長幅度,表明電影產業有較好的市場前景,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和投資力度,促進電影產業快速發展,更好的滿足國民日益擴大的需求。
電影產業具有集群化、全球化發展的特質
電影產品製作周期較長、影片前制、拍攝和後制中的複雜性、分散性的特點,決定了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相關產業配合與支持。因此,許多國家都選取集群戰略作為發展電影產業的長期戰略。通過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占據電影產業鏈發展的核心位置,形成強大綜合競爭優勢。美國的“好萊塢”、印度的“寶萊塢”、奈及利亞的“諾萊塢”、韓國的“忠武路”等都是典型的代表。這些地區將電影產業、明星經紀、服務業、旅遊業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增強了電影產業的活性,也提升了相關產業的附加價值。
與其它產業不同,電影的產業集群具有自己的特有的內涵:世界各國電影產業集群大多建立在文化、經濟基礎設施優厚的城市,如前文所提及的洛杉磯、孟買、首爾等都是該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這是因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創意資本是一部電影從製作、發行到上映最重要的保障條件。而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往往比其他地區具備更好的投融資渠道及人才資源。
電影產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
按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對產業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性產業。其中資本密集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對資本的需求依賴程度較大的產業,或者說是資本有機構成水平較髙。電影產業的發展依靠大量資本投入,電影製作,電影宣傳推廣,影院建設等環節都需投入大量資金,產業具有較高的資本係數。
電影產業具有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指的是隨著產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會逐漸下降的經濟現象。對影片製作來說,電影製作完成時,即電影母版製作完成,其主要要素投入已完成,這時母版包含電影產品的大部分成本,2009年中國國產故事影片的品均製作成本在700萬元人民幣左右,中等成本電影在5000萬人民幣以上,而製作一份電影拷貝的費用在2000-3000美元,電影發行放映成本相對於巨額的發行成本來說是微乎其微的。電影在放映時,投放拷貝的數量越大,單個拷貝成本就越低,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
電影產業具有高度的外部相關性
上世紀60年代之後,全球電影產業逐漸從垂直整合模式過渡到水平整合模式,電影產業成為了帶動整個文化娛樂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出版、音樂、電視、網際網路、動漫、等產業都與電影產業保持著極強的關聯性。目前主控全球傳媒文化資產的大型傳媒集團——包括迪士尼集團、時代華納集團等都是以傳統的好萊塢電影公司為其核心。
電影本身是匯聚了音樂、戲劇、舞蹈、文學等其他藝術形式的特性;在載體呈現上,它又具備複雜的技術形態能與現有的數位技術產業而相對接。此外,近年來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與拓展,也使電影產業能與其他產業很好的對接。電影主題公園的開發、電影相關周邊產品(如原聲唱片、食品、電腦遊戲)的授權成為了電影製片公司重要的盈利模式。
從產品消費特性上來看,電影產品具有很強的體驗性
電影產業是通過創造供給來培育和創造消費需求的。電影產品在未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它的需求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電影產品是一種體驗產品(experiencegoods),對於體驗產品來說,消費者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夠了解產品特性。在電影產品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所傳達出來的經驗對產品銷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電影產品的消費比起其他工業產品存在著更高的信息成本,外界對於電影產品本身的信息傳遞至關重要。
由於各國客群結構的複雜以及消費需求的多樣性,電影產品的行銷環節在整個產業中十分重要。電影產品創造的是一種無形資產,積累的是一種品牌效應。消費者可以從不同途徑對電影產品進行體驗,分別是通過製片方渠道、影評渠道及口碑傳播渠道.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並在不斷縮小與北美市場的差距,電影業迸發出強勁活力。這一過程中,電影市場的結構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2011年起,國內線上售票渠道興起,開始分食影院售票的利潤“蛋糕”。到了2014年,超前預售、降價、補貼,各種促銷方式同時發力,電影市場變化風起雲湧。於超感到,來影院的人雖然多了,但生意卻沒有以前那么容易做了。
隨著影院和銀幕數的高速增長,觀眾分流和競爭壓力日益明顯。面對市場壓力,首都電影院不斷探索創新,改變工作和管理方式。在維護和改善已有會員系統的基礎上,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為觀眾提供更優質的觀影體驗和服務上。譬如,引進自動化設備,讓影片放映從人工控制變為自動控制,不但節省了人力,還提高了影片準點放映率;增加並不斷更新3D放映設備,通過提高接待能力來滿足日益增加的3D觀影需求,同時給觀眾帶來更加震撼的視聽效果。
電影產業(影視行業)

產業化意義

當作產業來辦
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要把它當作產業來辦,還原其本性,多一點商品性,少一點特殊性。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電影企業就是企業,電影產品就是商品,而不能總在是不是“純企業”、是不是“純商品”上猶豫不決、爭論不休。政治家可以把電影當作“工具”,藝術家可以把電影當作“藝術”,但在具體的管理和經營中,我們必須遵循世界通行的電影產業運作規律:“電影是一種商業運作的大眾藝術;電影是個人消費,是競爭領域的行業;電影是一種工業,電影流通是商業貿易,須遵守服務性商貿的市場規則。”
政府轉變職能,企業轉變角色
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要政府轉變職能,企業轉變角色。政府主管部門不能“政企不分”,不能簡單地把電影當作“喉舌”、“工具”。在中國“入世”的大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門應當更多地在法制框架內管理電影,多些巨觀調控、少些具體干預,政府決定拍什麼影片、決定檔期排片的行為應當控制。政府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提高中國電影競爭力,如何為電影發展創造良性市場環境,如何為電影製片與發行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上去。對企業來講,需要大力減少對政府的依賴性,而是如何想辦法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與競爭能力,電影企業如果不把自己當作正常企業,不立足於市場,在經營順利時就強調自己的企業身份,在經營不順時就忘了自己的企業身份只想著政府干預,電影企業就難以發展。
相信大眾的判斷力
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相信大眾的判斷力。我們沒有必要過多的強調哪些電影是“主旋律”,美國電影有“主旋律”嗎?在美國那樣開放、講求個人自由的社會裡,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照樣是美國電影所大力強調的,是公眾所歡迎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大眾看作是“受教育的對象”或“被娛樂的對象”,大眾是由千千萬萬個體組成的,他們的背景、愛好千差萬別,有的看電影是為追求藝術、有的追求賞心悅目、有的純粹是好玩,但大眾選擇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並不會影響主流價值觀的傳播,不會影響對真正美好事物的追求。把電影當作產業,就必須相信大眾的判斷力,相信真善美、良知、常識在我們社會的普遍存在,使我們的電影多一點娛樂功能,少一點教化功能。
把電影當作是商品
真正把電影當作產業來辦,把電影看成是一種製造業,把電影當作是商品,電影的本來價值自然會體現出來。不管你是官員、藝術家、經營者或觀眾,在電影實現“創作———生產———經營———看電影”的過程,走完“投入———銷售———贏利———再生產”的環節之後,各方的目的才能真正達到。

中國現狀

1993年,中國電影市場化意識萌生之年,儘管當時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市場化概念,甚至沒有提出過電影的產業化,但是當時提出的改革思路,已經孕育了中國電影的產業化之路。如果以資本的眼光來看十幾年改革,我們不妨把這十幾年看作是一個為資本運作創造條件的過程。在此之前,中國電影的資本基本上是封閉的,還未有市場運作的平台,僅僅停留在國有資產於行政命令下的內部流動上。雖然十多年的改革之路有過種種嘗試,也有了種種方面的突破,但是綜觀改革進程,從權力下放,到簡單的一分為二的競爭模式,到“鬆散式”資產聯營模式的形成,再到股份制運作及戰略性的集團化重組,中國電影的改革整體上過於謹慎,進程緩慢。
自2002年始,電影業進入新一輪的改革。一是認識上的轉變,明確了電影為經營性文化產業,從而在從觀念上為電影產業化正名的同時,也為其進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二是政策的落實,2003年廣電總局相繼推出了《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審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總局令第18、19、20、21號檔案),試圖降低電影製片、發行、放映領域資格準入門檻,吸納一切有實力的社會力量參與電影產業;搞活電影流通領域,促進國產影片發行放映;減少政府審批程式,促進產業快速發展;鼓勵電影產品創新,讓電影產品更好地面向民眾、面向市場。

產業融資

多片整合

中國電影產業高速增長10年來,總票房及單一影片票房屢創新高,電影投資成本也有水漲船高之勢。而隨著債權融資、直接投資、廣告收入與著作權預售在內的多層次電影投融資渠道的日益完善,中國電影產業融資鏈條上兩個我們無法忽視的薄弱環節變得更加明顯:不可控的單一電影投資風險及無法完片發行風險。
目前美國每年發行的600多部影片中,大約只有1/4的影片盈利,但已足以彌補其餘影片的虧損,並為製片發行方帶來高額回報。電影市場回報的高度不確定性,決定了投資組合理念盛行。
相比過去的單一電影融資機制,國內外電影人也更加青睞於新興的投資組合運作:它將投資人的資本按科學比例組合投在多個電影項目上,在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分期製作、發行。並以其差異性和投資方式的組合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資風險,儘可能提升電影組合的整體投資回報。 好萊塢早在1995年就將投資組合理論運用於電影投資,因此吸引了大批保險資金和養老基金。通常一個投資組合中會包括20至25部風格不同的電影,這極大地壓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如今這一理念也傳入中國,國影投資基金便是採用這一理念運作的。

完片擔保

完片擔保更是好萊塢電影融資的關鍵流程,其相關方包括電影上游的投資人、電影下游的製作方及作為第三方的擔保方,而一般而言,包括保險公司與擔保公司在內的電影擔保方才是整個融資鏈條的核心。完片擔保方需要保證電影的投資,而製片人在落實了可供拍攝的劇本、導演及部分主要演員的基礎上,在影片開拍前,提前預售電影全部或部分著作權。這通常涉及與發行方進行談判,包括其發行地域、發行條件及分成比例、契約類型等,也包括影片的其他技術要素:按照什麼技術規範拍攝、交片檔期、各自的任務銜接等。這些預售契約如果是和一些知名製片公司簽的,或具備一個出色的主創團隊,就能夠作為製片貸款的附屬檔案,為其增加砝碼。
投資方若有完片公司擔保,能夠確認影片在遵照預售契約設定的條件下,在約定日期前交到發行商手裡,就能促進發行商提前支付訂金。相反,如果沒有完片擔保契約,銀行及其他投資人不會放心投資,製片人也難以提供預付款項;沒有完片擔保,電影產品甚至不能完成並交片。
電影製作方需要資金拍攝新電影時,一般會通過擔保方尋找上游機構進行投資。而電影擔保方既要了解整個電影的結構、劇情、演員,從而準確評估電影將來的票房收入,又要說服上遊資本投資該影片。從某種程度而言,擔保方對電影製作的上下游存在著很強的滲透和控制能力,這也是電影市場成熟的標誌之一。
作為目前國際上知名的電影完片擔保公司,能為客戶提供專業的電影完成擔保服務,並為日趨綜合性的複雜業務提供創意解決方案,並適應於國際化的聯合製作、稅收結構和地區性的扶助金政策,輔助製片人為其影片的投資打通渠道,確定方案。
在影視融資擔保方面,不少機構正在進行積極探索,筆者認為,諸如多片整合與完片擔保等在內的融資機制的不斷推陳出新,也將推動我國電影產業融資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

規範秩序

2018年10月2日,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通知,部署開展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工作。
根據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關於對影視行業有關問題開展治理的部署安排,針對近期查處的影視行業高收入從業人員偷逃稅等問題,國家稅務總局要求各地稅務機關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按照穩妥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開展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工作,促進影視行業健康發展。
國家稅務總局通知明確,從2018年10月10日起,各地稅務機關通知本地區影視製作公司、經紀公司、演藝公司、明星工作室等影視行業企業和高收入影視從業人員,根據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相關規定,對2016年以來的申報納稅情況進行自查自糾。對在2018年12月底前認真自查自糾、主動補繳稅款的,免予行政處罰,不予罰款。從2019年1月至2月底,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自查自糾等情況,有針對性地督促提醒相關納稅人進一步自我糾正。對經提醒自我糾正的納稅人,可依法從輕、減輕行政處罰;對違法情節輕微的,可免予行政處罰。從2019年3月至6月底,稅務機關結合自查自糾、督促糾正等情況,對個別拒不糾正的影視行業企業及從業人員開展重點檢查,並依法嚴肅處理。2019年7月底前,對在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工作中,發現的突出問題,要舉一反三,建立健全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管理長效機制。在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工作中,對發現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違法違紀問題,以及出現大範圍偷逃稅行為且未依法履職的,要依規依紀嚴肅查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