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攝影藝術學

影視攝影藝術學

《影視攝影藝術學》是2009年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明。

基本介紹

  • 書名:影視攝影藝術學
  •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2月1日
  • 開本:16
基本信息,商品描述,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基本信息

叢書名: 電影藝術學叢書 平裝: 312頁 正文語種: 漢語 ISBN: 7811272253, 9787811272253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影視攝影藝術學》從運動、色彩、光線,兩極鏡頭等攝影造型元素入手,論述如何認識,運用它們去構造豐富的視覺造型語言。進而進行影視攝影創作。運動,是影視攝影最重要的造型元素, “是銀幕造型的第一藝術特點”,也是影視攝影的生命。
色彩,是沉默的語言。自從彩色電影誕生的第一天開始,電影色彩就在整個影視藝術創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色彩在電影中最關鍵的就是如何形成色調。
光。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更是整個影梘攝影創作的基礎:曝光、造型,表意……創作者利用光線來達到刻畫、描繪事物的目的,同時表達情緒與思想。有光。影視攝影藝術才成為可能!
當今。兩極鏡頭是正在被創作者廣泛套用的影像造型語言。一些追求“審美極致”的攝影師,充分運用影像造型語言,進行兩極鏡頭極致化的影像“書寫”。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影視攝影藝術學》對這些構成影視語言的元素進行的是分項研究:運動、色彩,光線、兩極鏡頭……但是作為一名合格的攝影師,不能孤立地使用某一種表現手法。而是要根據內容和主題,有重點地加以綜合運用。

編輯推薦

《影視攝影藝術學》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梁明,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攝影師,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攝影系主任、電影學博士生導師。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委電影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雖,電影高科技委員會副會長,電影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委員,《當代電影》雜誌編委。曾任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審、中國電影金鹿獎評審,被北京市文聯授予“繁榮首都文藝事業突出貢獻者”榮譽稱號。
主要講授“故事片攝影創作”、“影視光線藝術與照明技巧”、“電影色彩學”等課程。出版學術著作200多萬字,發表論文數十篇。
主要電影作品有《夏天,有風吹過》、《黑樓孤魂》、《兩個人的芭蕾》、《五顆子彈》、《親兄弟》、《女帥男兵》、《黑眼睛》、《棒球少年》、《背水一戰》、《荷香》、等。其中《兩個人的芭蕾》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多部影片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和“五個一工程”獎。
李力,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攝影系講師,校精品課程“影視色彩學”主講人之一。曾任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時尚》、《深圳都市報》、《人文荊州》等多家媒體撰稿人和專欄作家,發表散文,影評二十餘萬字,擔任紀念北京建都850周年特別節目《北京發現》的撰稿人以及大型專題紀錄片《友誼之路——紀念周恩來非洲之行四十年》的總撰稿人等。
出版學術專著《電影色彩學》(合著),在《當代電影》、《電影藝術》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主要電影編劇作品有:《夏天,有風吹過》、《光明之光》、《童話》、《警報157》(改編)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運動攝影的藝術表現力
第一節 運動製造空間幻覺
第二節 運動加強主觀鏡頭表現力
第三節 運動展示動作連續與場面規模
第四節 運動創造與渲染情緒氛圍
第五節 運動加強畫面元素的內在聯繫
第六節 運動營造參與感與真實感
第七節 運動創造畫面的視覺節奏
第二章 運動攝影技術發展
第一節 運動攝影技術的簡要發展史
第二節 非常態的運動攝影
第三節 新型運動攝影設備
第四節 數位技術發展使運動攝影技巧豐富多彩
小結運動的生命力
第三章 電影色彩與色調
第一節 電影色彩特性
第二節 電影色調
第三節 電影色調總譜與縱向結構
第四章 色調構成與創造
第一節 拍攝前的總體構思和場景設計
第二節 拍攝中色調的控制
第三節 拍攝後的加工處理
小結關於色彩的感覺與理論
第五章 光線觀念與光效
第一節 戲劇光效
第二節 繪畫光效
第三節 寫實主義光效
第六章 光影雕刻時空和人物
第一節 光影雕刻環境
第二節 光影參與敘事
第三節 光影的表意功能
小結現代光效的多種可能性
第七章 攝影造型語言新元素:兩極鏡頭
第一節 概念闡述:關於“兩極”的相對論
第二節 脈絡梳理:新中國成立後兩極鏡頭的發展軌跡
第三節 二元對立:兩極鏡頭的美學基礎
第四節 性格特徵:兩極鏡頭的造型效果
第五節 本體論:兩極鏡頭作為造型語言
第六節 兩極鏡頭與其他造型手段的結合與互動
第七節 當代電影中的兩極鏡頭舉例
第八節 未來發展:兩極鏡頭的無限可能
後記

序言

2009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也是北京電影學院恢復招生的第三十個年頭。這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光陰荏苒,如白駒過隙,1978年招生時的景象仍歷歷在目。那年北京電影學院全校一共招收了153名學生,涵蓋導演、攝影、美術、錄音、表演五個專業(其中,攝影26名)。這78級學生有一個共有的大名,叫“第五代”——為中國電影創造輝煌的第五代。那時,我既是攝影系主任也是攝影班的主任教師,四年里整日和他們一起摸爬滾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攝影班的張藝謀顧長衛、呂樂、張黎、侯詠、肖風、王小列、智磊等在電影創作方面成績突出,而張會軍、梁明、穆德遠、趙非這些人,不僅活躍在創作一線,同時還在影視教育領域身兼重任,他們接過當年我們手中的粉筆、黑板和幻燈(已經換代成投影儀、DVD),在三尺講台上教書育人,並出版了不少攝影理論書籍。
周日,梁明送來沉甸甸的一大疊書稿《影視攝影藝術學》,讓我給予指導。仔細翻閱此書,發現頗有新意。其一,是在運動攝影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從實踐出發,就最新型的運動設備和運動方法做出細緻實用的梳理。其二,是對業內人士常掛在嘴邊但並不確切的攝影造型新元素——兩極鏡頭進行了比較確切和系統的闡述,使這一攝影新元素正式進入電影創作理論視野。
電影攝影理論,無論是實用技巧理論,還是藝術創作理論,向來薄弱,雖經兩次理論探討高潮(一次是關於標準光號的爭論,一次是關於電影本性的探討,這兩次理論探討高潮不僅有理論家還有許多電影實踐者參與),但作為理論均未達到科學、系統、完整體系的建立。改革開放後,這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不僅有大量涉及攝影技巧、創作的文章發表,且有專業分科完整著述出現。但事物在發展,社會在前進,理論探討研究絕不會一勞永逸。

後記

電影攝影是什麼?它是一門藝術還是一種技術?自電影誕生之日(甚至再早一點,達蓋爾攝影術發明的那一天)起,人們就一直圍繞這兩個問題糾纏不清。毋庸置疑,攝影首先是技術的,它是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由機械學、光學、化學乃至後來的電子學合成出來的技術手段。最初的攝影就是現實物質的復原,是純客觀的記錄,甚至電影的誕生當時也不被看成是藝術,而是技術的雜耍。那時由於技術的落後,攝影師的工作主要是解決各種各樣的技術問題,畢竟在那個時代,能把畫面清晰地、曝光正確地記錄在膠片上已非易事。
電影與敘事的結合,使電影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生動、最真實和最身臨其境的藝術形式,讓人們流連忘返,愛不釋手。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攝影更多地還停留在技術層次上完成一個故事或戲劇的記錄任務,攝影師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仍然是解決技術問題。因為那時候電影膠片的感光度、寬容度都很低,要用大量的燈光才能滿足膠片的曝光需要,而燈具又極其笨重,也沒有解決日光和燈光在色溫上如何統一的問題,攝影機光學鏡頭也不夠理想,光圈、焦距都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更沒有能讓攝影機自由運動起來的輔助設備。攝影師為達到最基本的技術要求,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些基本的技術問題幾乎占據了他們的所有精力和時間,因此藝術創作只能暫時擱淺。
之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影膠片越來越好,膠片感光度、寬容度、顆粒度不斷改進,色彩還原幾乎達到了人眼睛所能分辨的視覺真實程度。技術的發展也使得攝影機越來越先進。鏡頭成像的清晰度與鏡頭進光率的提高,各種不同焦距鏡頭的豐富,使光學成像幾乎近於飽滿。特別是移動設備的發展,使攝影機能夠越來越自由地運動,達到了幾乎無所不能的地步。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電影攝影的歷史就是攝影師和工程師讓攝影機自由運動起來的歷史,也是攝影師自身不斷獲得“解放”的歷史,更是攝影從技術走向藝術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