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當代中國:藝術批評與文化研究

影像當代中國:藝術批評與文化研究

《影像當代中國:藝術批評與文化研究》是201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陳旭光。

基本介紹

  • 書名:影像當代中國:藝術批評與文化研究
  • ISBN:7301193602
  • 頁數: 403頁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7月1日
  • 開本:16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平裝: 40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301193602, 9787301193600
條形碼: 9787301193600
尺寸: 23.8 x 16.6 x 2 cm
重量: 540 g

作者簡介

陳旭光,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影視系主任及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高教影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著有《詩學:理論與批評》、《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展史》(合著)、《藝術的意蘊》、《中西詩學的會通》、《電影藝術講稿》、《藝術之維》、《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藝術為什麼》、《電影文化之維》、《世界電影史》(譯著)、《藝術概論》、《影視鑑賞》、《影視客群心理研究》、《藝術理論與欣賞》等。
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中國電影創意研究”、教育部重點基地重大課題“中國藝術批評史”之“二十世紀中國藝術批評史”、廣電總局重點課題“中國電影大片研究:創作、行銷與文化”等。曾多次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教育部高校優秀教材獎、中國作家協會“二十一世紀文學之星”獎、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獎一等獎等。

內容簡介

《影像當代中國:藝術批評與文化研究》以“開放的文化批評”方法與原則,將當代中國影視藝術置於世紀之交的廣闊文化語境和當下現實背景中進行考察和研究。在文化、哲學、歷史、心理學、美學和藝術學的宏大視野中,梳理、提煉了新時期/後瓶時期中國影視領域湧現的重大影視文化現象及其主題模式與原型意象,在此基礎上既總結了第四、第五、第六代(新生代)、“後五代”導演的成敗得失,又深入論述了中國電影的“現代性”歷程、“藝術電影”流變、電視劇的類型等學術前沿的熱點問題。

目錄

代序新時期以來的影像中國與文化編年
導論影視文化與影視文化批評
第一章 世紀之交文化藝術轉型整體觀
第一節 藝術思潮作為一個整體譜系
第二節 新時期/後新時期文化轉型與藝術表征
第三節 新時期/後新時期文化藝術轉型的層級和趨勢
第四節 審美轉換:從“理性美學”到“感性美學”
第五節 影視藝術的主體變遷與話語轉換
第二章 “現代性”的歷程
第一節 “現代性”的複雜含義
第二節 第四代導演的現代性問題
第三節 第五代導演的現代性問題
第四節 第六代導演的“現代性”問題
第三章 紀實的“補課”
第一節 第四代導演:紀實美學的初潮
第二節 第五代導演:紀實潮流的中止與轉向
第三節 第六代導演:紀實的“補課”與“救贖”
第四節 新紀錄運動:“另類的”紀實
第五節 DV運動:影像革命與公共空間的營造
第四章 “藝術電影”的流變
第一節 “藝術電影”辨析
第二節 藝術電影的“甦醒”:詩意與紀實
第三節 視覺造型美學:崛起與分化
第四節 “邊緣的求索”:紀實與實驗
第五節 新世紀以來的多元流向
第五章 影響的迷蹤
第一節 中國電影外來影響溯源
第二節 新時期電影外來影響
第三節 “影響的焦慮”:第四、第五、第六代導演的影響接受
第四節 新世紀:好萊塢影響的重啟和多元融合
第六章 “鐵屋子”的故事與“家”的寓言
第一節 走不出去的“家”或“鐵屋子
第二節 不同時代的主旋律變奏:從《小城之春》到《黃土地》
第三節 一個圓形敘事結構的敘事分析與文化意味
第四節 奇觀與反諷:“家”的寓言與“鐵屋子”原型結構
的變異
第七章 “自我”的形象
第一節 影像、主體、自我
第二節 第四代導演:自我意識的覺醒
第三節 第五代導演:焦慮的主體和放大的自我
第四節 平民自我:自戀與解構的“雙刃劍
第五節 第六代導演:個體主體性的成長
第八章 電影的青年文化性
第一節 青年、青年文化性與搖滾
第二節 中國電影中的“搖滾”及文化含義
第三節 青年文化性的影像表征
第四節 第六代電影與青春類型片
第五節 新世紀以來喜劇電影的青年文化性
第九章 中國電影大片:工業、美學與文化
第十章 中國電影的創意批評:產業與主體
第十一章 新世紀電影的文化批評實踐
第十二章 電視劇的文化批評與類型分析
附錄一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二當代中國影視文化大事編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