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國: 1911-1960(全套)》是商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影像。中國: 1911-1960(全套)
- 作者: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
- 出版時間:2014年5月
- 出版社:商周
- 頁數:1664 頁
- ISBN:9789861219073
- 裝幀:精裝
- 售價:NT$9800
內容簡介
鏡頭下的歷史 見證1911-1960巨變下的近代中國 昨日的新聞,今日的歷史。最真實呈現二十世紀近代中國樣貌的歷史攝影集! 創立九十年、資源最豐富的中央通訊社,擁有中華民國建國以來最寶貴的影像資料庫,旗下許多當代一流頂尖攝影記者,用鏡頭捕捉了上百萬張劃時代、精彩震撼的經典歷史畫面,以照片忠實紀錄近代中國每個階段的重大時代變動,累積至今已成為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以及獨一無二的絕版史料。 目前 中央社影像空間典藏約158萬張照片,民國39年以前大陸時期的珍貴照片約10萬張;民國39年至今的台灣時期照片約148萬張,經《影像‧中國》編輯團隊整理、篩選、分類後,以老照片說中國近代史的概念,透過比文字更真實、傳神,最完整、最結構化的新聞照片,從重大事件、民生、文化、經濟、戰爭(對日抗 戰、國共分合)、外交、社會運動、人物等面向切入,概述還原近代中國的歷史...(展開全部) 鏡頭下的歷史 見證1911-1960巨變下的近代中國昨日的新聞,今日的歷史。 最真實呈現二十世紀近代中國樣貌的歷史攝影集! 創立九十年、資源最豐富的中央通訊社,擁有中華民國建國以來最寶貴的影像資料庫,旗下許多當代一流頂尖攝影記者,用鏡頭捕捉了上百萬張劃時代、精彩震撼的經典歷史畫面,以照片忠實紀錄近代中國每個階段的重大時代變動,累積至今已成為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以及獨一無二的絕版史料。 目前 中央社影像空間典藏約158萬張照片,民國39年以前大陸時期的珍貴照片約10萬張;民國39年至今的台灣時期照片約148萬張,經《影像‧中國》編輯團隊整理、篩選、分類後,以老照片說中國近代史的概念,透過比文字更真實、傳神,最完整、最結構化的新聞照片,從重大事件、民生、文化、經濟、戰爭(對日抗 戰、國共分合)、外交、社會運動、人物等面向切入,概述還原近代中國的歷史樣貌。編輯團隊以八大主題分冊,展現1911-1960年 我國重大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對日抗戰、國共分合、重大外交事件、基礎建設、政府遷台、戰後台灣、美軍援台等最珍貴的影像畫面,搭配各選題專家學者的精闢導讀,真實呈現近代中國的樣貌,是一部前所未有、難得一見且極具收藏、研究價值的歷史攝影集。 *主題規劃 【註:第一至六冊收錄照片範圍為1911-1949,第七~八冊則為1950-1960】 (1)民國/北京‧南京 從辛亥革命、民國成立、中華革命黨成立,到護法、廣州軍政府成立、黃埔軍校成立、東征、北伐、東北易幟,到國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中原大戰、訓政時期約法、西安事變、陪都重慶、三青團成立、台灣和東三省光復、二二八事件、制憲、行憲、第一任總統選舉、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2)文化思潮與社會運動/西化‧傳統 從新思想啟蒙與爭論、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京劇、電影和西洋美術、音樂,到文教、童軍、體育活動,以至全國運動大會、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從解放纏足、女子就學等女權運動,以及禁菸、新生活運動等公民運動,到勞工運動、學生運動、和平運動……等 (3)實業與金融/鄉村‧城市 從傳統手工業轉型、民族輕工業萌芽、資委會礦產開採、經濟基礎建設、鐵公路交通、航空海運、水利工程、都市化建設、市場商況繁榮、農業改進與實驗、到金圓券發行、通貨膨脹……等 (4)對日抗戰/鐵血救國‧曲線救國 從二十一條款、九國公約、濟南慘案、一二八淞滬戰役、九一八事變、偽滿洲國、李頓調查團,到八年抗戰期間的八一三淞滬戰役、南京大屠殺、湘北大捷、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崑崙關大捷、汪精衛政權成立、長沙保衛戰、常德會戰,以至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公審戰犯……等 (5)外交/反帝‧媚外 從中華民國第一張文告、獲得國際承認、各國大使呈遞國書、善後大借款、廢除不平等條約,到中日交往互動、協助朝鮮復國、宋美齡訪美、蔣中正訪問印緬、與各國簽訂平等新約、對德日義宣戰、羅斯福以最高統帥勳章贈蔣中正、開羅會議、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簽訂中美商約……等 (6)國共分合/向左走‧向右走 從中國共產黨創立、孫越宣言、聯俄容共、第一次國共合作、上海清黨分共、寧漢分裂、第一次國共戰爭、剿共、綏靖、二萬五千里長征、西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八路軍、政治協商會議、第二次國共內戰、徐蚌會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播遷台灣……等 (7)從遷台到戰後台灣Ⅰ1950-1960/政治、軍事與外交 從政府遷台、蔣中正復行視事、陳誠任行政院長、大二膽戰役、克難運動、反共抗俄宣傳、韓戰反共義士來台、九三炮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大陳撤退、中日和約簽訂、艾森豪總統來訪、五二四事件,到八二三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