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顏龍,河南上蔡人,1969年11月出生,1987年11月入伍,1989年1月入黨,蘭州軍區駐蘭州鐵路局軍代處軍代表;奔跑在一線的硬漢軍人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顏龍
- 出生地:河南上蔡
- 出生日期:1969年11月
- 畢業院校:軍事經濟學院
- 入黨時間:1989年1月
- 軍銜:中校
個人履歷,軍旅生活,
個人履歷
1993年7月畢業於軍事經濟學院軍事交通系,現任駐蘭州鐵路局軍事代表辦事處運輸調度處副團職參謀,中校軍銜。從事軍交工作19年來,彭顏龍同志先後在甘肅、青海、寧夏31個偏僻小站工作,像“駱駝草”一樣紮根大漠戈壁,默默奉獻,主動作為,把對黨、國家和軍隊的無限忠誠,融入神聖而崇高的軍交事業中,他突破“短板”闖 難關,一門心思保打贏,先後參與“殺手鐧”武器裝備試驗、“神舟”系列飛船發射、藏疆地區維穩、玉樹抗震救災、舟曲搶險救災等重大軍事運輸任務的完成,總結編寫了《高原寒區鐵路現場工作指南》、《鐵路軍事運輸押運員手冊》、《鐵路軍用油料運輸組織技巧》等6本書籍,破解運輸保障難題30餘個,為部隊戰略投送盡心竭力,在萬里鐵道線上譜寫了踐行當代革命軍人價值觀的新篇章。2009年,他被軍區聯勤部評為“鐵路軍事運輸工作先進個人”,2010年被總後勤部、鐵道部聯合表彰為“鐵路軍事交通運輸工作先進個人”,2011年被軍區聯勤部表彰為“保障打贏、服務部隊‘百名標兵’”。個人先後榮立三等功三次。
30歲的職務、40歲的年齡,50歲的面容,60歲的滄桑……熟悉彭顏龍的人都這么形容他,在西北當一名普通的軍代表,老彭一乾就是19年,黝黑粗糙的皮膚,眼角深深的皺紋,讓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很多。19年裡,他在鐵路道渣上踏過了12萬里的距離, 在1.25米高的平車上上下下14萬餘次,累計接發軍列27萬輛,出色完成上百次重大軍運保障任務。就如駐蘭州鐵路局軍事代表處趙新社主任所說,老彭就像一棵紮根大漠戈壁的“駱駝草”,鉚在基層軍交崗位上。無論是偏僻小站的孤單寂寞,還是軍運現場的雨雪風霜,或是保障線上的艱難險阻,老彭一直這么默默奉獻,堅守心中的精神高地。
軍旅生活
像“鐵人”一樣奮戰在軍運現場
人們常說,軍人的生命歷程,往往要承載艱難與困苦,這是軍人職責使然。翻閱老彭的工作履歷,“艱難困苦”體現的淋漓盡致。1993年,彭顏龍軍校畢業,他主動申請奔赴大西北,當一名普通軍代表,一乾就是整整19年。19年裡,他先後換過7個崗位,穿破了200多雙膠鞋,身上留下8處永久性傷疤,並患上關節炎、腰脊勞損等多種職業病。19年的辛勤耕耘,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基層軍代表的神聖職責。
從院校畢業當上軍代表後,軍運工作成了老彭生活的全部,現場就是他的家。他先後出色完成了上百次重大軍事運輸保障任務,是蘭州鐵路局管內現場工作時間最長、運送物資最多的軍代表。老彭也曾針對部隊鐵路輸送距離遠、任務急、運量大等特點,科學制訂保障方案,創造了卸載一輛坦克僅用30分鐘的紀錄;在很多保障任務中,不僅時間緊急、裝載量大,而且標準要求高,彭顏龍和部隊官兵鉚在保障一線,困了靠嚼辣椒提神,餓了啃一口速食麵充飢,實在支撐不住了,就找個地方打個盹。2002年冬天,一批航空煤油要緊急運往某基地。離發車僅剩4個小時,還有兩個油罐沒有清洗出來。為了趕進度,彭顏龍戴上防毒面具衝進洗罐所,穿著短褲下到油罐內與工人們一同清洗油罐。“這是要命的活,罐內的蒸氣有劇毒,你不懂要領,趕緊爬上去!”工長王德貴邊喊邊把他往外推。可老彭的倔勁兒上來了,他拿起工具在罐內忙活起來。當他從最後一輛罐車裡爬出來時,他渾身上下凍得青一塊、紫一塊,整個人像散了架似的,沒有一點氣力。
2008年5月,彭顏龍在天水車站組織救災物資倒運時,不慎從棚車上摔下,頭上鮮血直流,他用毛巾一纏繼續指導卸載,15個小時倒運帳篷25000餘頂、柴油220多噸,確保了大批物資及時運往災區。2007年7月,某集團軍高炮旅在蘭州西站緊急裝載,彭顏龍像“鐵人”一樣奮戰在軍運現場,每天上下平板近千次,徒步在鋪著枕木的道渣上行走,幾天下來腳掌上打滿了血泡,腳後跟鑽心的痛,雙腳無法站立,他便拄著拐杖指揮部隊裝載……大家對他這種不要命的勁頭讚嘆不已,都稱他是不要命的“彭瘋子”!
乾一行愛一行 破解數十個運輸保障難題
擔任軍代表工作以來,彭顏龍深深感到,要想乾好本職、建功立業,必須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缺了這個支撐,就談不上履職盡責。在這種認識的驅動下,他不斷為自己“充電”,硬是靠不懈努力和苦鑽苦學,使自己從一個剛畢業的“生手”成長為軍事運輸工作的“行家裡手”。19年來,他先後破解運輸保障難題30多個,為部隊節約軍事運輸經費3000多萬元。
剛到軍代處的時候,為儘快熟悉業務,彭顏龍每次跟“師傅”們下現場,都隨身帶著筆記本,隨時採集記錄軍運設施、軍運備品、部隊新型裝備等相關參數,鐵路職工和“老軍交”隨口講的一些車輛選扣和裝載加固技巧,他都一一記錄下來,回去後反覆查閱資料,進行分析對比。工作僅一年半時間,蘭州鐵路局局管內45個主要裝卸載站點他基本跑遍,3600餘公里的鐵路沿線上,軍運設施、備品情況及部隊現編武器裝備輸送參數他都“一口清”。1998年冬天,為勘測收集高原鐵路現場工作資料,彭顏龍先後5次踏上青藏線,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和嚴重的高原反應,靠餓了啃一口速食麵,渴了吃一口雪的拚命幹勁,實地收集現場第一手數據,撰寫出《淺析高原凍土層對鐵路軍專線的影響》的論文,榮獲蘭州軍區1999年度科技練兵成果一等獎。這些年,他還針對蘭州局管內特種軍事運輸頻繁、危險品運量大、等級高等實際,先後編印《特種方案運輸“口袋書”》、《高原寒區鐵路現場工作指南》、《鐵路軍事運輸押運員手冊》、《軍運現場作業流程圖》等專業指導資料6部,摸索總結的超限裝備卸載“六步法”、軍列裝載“七步法”等心得技巧;獨創的車輛引導“一隔四對”、車輛定位“三點固定”、捆綁加固“一緊四牢”和超限裝備裝載“顧後調前”等動作流程,成為指導鐵路軍事運輸現場工作的“寶典”。
工作這么多年,每逢有超限裝備運輸,彭顏龍總是力求絲毫不差,不給隱患苗頭留下一丁點餘地。他常說,軍運無小事,責任重於泰山,使命高於生命,如果因我們的疏忽大意導致部隊裝備損毀,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2011年7月,某集團軍防空旅參加跨區機動演習,裝載計畫提報至彭顏龍跟前時,他提出要到部隊對超限裝備的尺寸進行複測。部隊運輸科長一臉為難的請求:“上級要求集結時間緊,裝備是前幾年列裝的,去年也實施過鐵路輸送,數據變化不大,能不能通融一下,儘快裝車出發。”彭顏龍斷然回絕,並從確保運輸安全和部隊裝備不受損壞的角度,認真給他們講道理,還親自到營區對每台裝備進行複測。為趕時間,他連續工作5個小時後連飯都沒來得及吃就又往裝載點跑,協調鐵路部門儘快拍發超限電報,安排選扣車輛,保證了輸送任務安全順利完成。
對家庭和親人的虧欠 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彭顏龍自幼生長在河南農村,中原大地特有的淳樸民風塑造了他善良耿直、忠誠老實的良好品行。當軍代表19年間,他始終把高標準完成好每一次任務當作自己工作的最高目標,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一個個不平凡。鐵路軍事運輸有困難找軍代表“老彭”成了管內部隊的共識。參加工作之初,彭顏龍曾先後在尖山、大青陽口、芨嶺等偏僻小站當軍代表。這些小站大多遠離城鎮,不通水電、送餐車每天只送一次飯,餓了靠吃土豆和速食麵填飽肚子,渴了就用水壺到河溝里舀水喝。每當夜晚降臨,無邊的孤獨和寂寞蝕骨般的襲來時,他就靠一部老掉牙的收音機緩解氣氛。面對艱苦生活,彭顏龍卻毫無怨言,依然把小站當成自己的家,在鋼軌為伴、荒山為影的艱苦環境中辛勤工作。
然而,因為長期工作忙,他對家庭和親人的虧欠,卻是他心中永遠的痛。這些年來,彭顏龍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軍運現場度過,沒和妻子、女兒呆過一個完整的周末。在女兒眼裡,彭顏龍是個“壞爸爸”,因為工作忙從沒帶女兒去過一次公園,也很少抽時間陪過她,女兒對此很不滿。記得1998年8月的一個晚上,蘭州西站發生了一起軍運事故,上級要求彭顏龍儘快趕到現場指導處理,當晚恰逢妻子在外上夜班,心急如焚的彭顏龍無奈之下,狠心將僅有2歲的女兒反鎖在家中,就匆匆趕赴現場。沒想到的是,他在外忙了一夜,女兒哭了一夜。第二天凌晨回家,看到滿臉淚痕的女兒蜷縮著身子在牆角熟睡時,內心的酸楚和自責讓他黯然落淚。
在父母眼裡,他是一個“不孝”的兒子。他的父親患有嚴重的老年痴呆症,兄弟姐妹多次提醒他常回去看看,畢竟見一面少一面,他都因工作忙一拖再拖。2012年1月12日,老家打電話說父親病危,當時他正在參加一個重要會議,推遲了一天回家,等他回到家時父親已撒手人寰,彭顏龍跪在父親的靈柩旁,任憑淚水橫飛。2004年6月,他母親突發急病,生命垂危之際,親戚們催他回去見老人最後一面,但當時正值部隊演訓的高峰期,軍運任務非常重,現場人手緊,他找到領導幾次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等任務結束,他回家看到的卻是母親的遺像。那一刻,這個堅強的中原漢子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無邊的悲慟,猛然倒地長跪不起……
平凡經過時間的積累成為非凡,簡單因為千萬次的感動成為卓越。彭顏龍,一個平凡而簡單的基層軍代表,他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卻有著默默奉獻、不計名利的崇高情懷。
大夥都說,在軍交運輸線上,彭顏龍就是“及時雨”,讓我們這些整天坐在“火山口”上的人心裡有了底。多年的熱情服務,部隊官兵對彭顏龍的“熱心腸”很是感激,有的單位反覆邀請他去駐地觀光旅遊,有的甚至保證,若彭顏龍有親戚朋友到他們單位所在地出差學習、探親訪友,只要他說句話,可以幫助提供出行用車、接待住宿等方面的便利。對部隊的好意,彭顏龍都一一婉言謝絕。他對家人講:“為部隊服務保障是我的職責所在,若因此居功自傲,索取回報,不僅於理不容,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
19年來,彭顏龍就是用這種樸實的職業準則和道德操守,博得了部隊領導和官兵的信賴與敬仰,他用對軍交事業的無比熱愛,譜寫了蘭鐵軍交人青春伴鋼軌、生命獻事業的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