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2017年4月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8家單位在彭陽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過程中被發現。該遺址位於塬地的東部,約占整個塬地的三分之一,面積60餘萬平方米。北以李兒河南岸塬地的斷崖為界,南抵小河北岸的塬地斷崖,西至一條南北向自然沖溝為界,東到塬地盡頭的斷崖邊並部分與小河灣戰國秦漢遺址相交錯。
“高規格的墓葬跟中原文化相像,更有自己的特點,姚河塬商周遺址的發現為研究3000年以前的西周早期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在2017年12月1日彭陽縣舉辦的姚河塬商周遺址專家論證會上,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李伯謙教授,對彭陽縣姚河塬商周遺址發掘成果給予了很高評價。
會上,來自國內考古界的權威專家王巍、李伯謙、劉緒、蘇榮譽、水濤、張天恩、王占奎等一致認為,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的發掘,是近年來商周考古的重大發現之一,對研究探討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建立後對西部邊緣地區控制管理模式,認識商周時期的西北邊陲文化面貌和社會變遷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據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集鄉姚河塬商周遺址考古隊隊長馬強介紹,2017年4月,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8家單位在彭陽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姚河塬商周遺址。該遺址位於塬地的東部,約占整個塬地的三分之一,面積60餘萬平方米。北以李兒河南岸塬地的斷崖為界,南抵小河北岸的塬地斷崖,西至一條南北向自然沖溝為界,東到塬地盡頭的斷崖邊並部分與小河灣戰國秦漢遺址相交錯。
目前,經考古鑽探發現有墓葬、馬坑、車馬坑、祭祀遺坑、鑄銅作坊、制陶作坊、池渠系統、路網、壕溝等遺蹟。墓葬區處於遺址的北側,是一處居葬合一類型的遺址。現已發掘墓葬10座,可分為大、中、小3種,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豎穴土坑中型墓6座,小型墓1座。甲字形墓葬斜坡墓道,其中一座墓道口有殉人。出土青銅車器有軛、衡末飾、軸、軎、轂、伏兔、泡飾等,另有玉璧、骨梳、蚌器等。中型墓葬有棺槨、腰坑殉狗,出土鼎、觶、泡等青銅器及柄形器、魚、蟬、螳螂等玉器。小型墓僅有一棺、腰坑殉狗。
馬強表示,目前發現的3座馬坑均為豎穴土坑,埋馬分兩層或多層,上層馬骨散亂,下層埋馬完整。其中,大型馬坑2座,埋葬6-12匹馬,小型馬坑1座,有2匹。車馬坑1座,馬匹在最底層,其上放置4輛車,均拆卸放置,車輪置於坑壁下。出土軛、鑾鈴、泡、軎等銅車馬器。較為特殊的是有刀把形馬坑,12匹馬,吻部均朝向北,刀把處為墓葬。祭祀坑2處,目前發掘1處,呈直筒井狀,深8.5米,最底部為一頭部著地倒立狀的人,系從上部扔下埋入。人之上為兩個個體牛骨,骨頭有砍砸肢解痕跡,再上有一完整蜷曲的綿羊,蹄骨有綁縛跡象。
顛覆學界“周人文化未過隴山”論斷
專家認為,此次發現的墓葬如甲字形墓道東西兩側及墓室西側有過道連通另外3座墓葬,馬坑和墓葬呈刀把形的葬制,目前在西周考古中僅見於該墓地。從出土的陶片、青銅車馬器、鼎、觶殘件、陶范判斷,該遺址代從商代晚期延續到西周中期。
大量陶范的發現證明該遺址有鑄銅作坊,遺址級別很高。在姚河塬商周遺址,一座深達16米的墓葬被專家認定為西周諸侯墓葬。考古人員在這所墓葬中發現了4架青銅馬車,旁邊有兩座殉葬的馬坑,所有的馬頭都衝著北方。西周時期國家的規制特別嚴格,天子出行的時候,乘坐的是6匹馬拉的車,4匹馬拉的車屬於諸侯的規格,如此高規格的西周墓葬在寧夏屬首次發現。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商周考古專家張天恩據此判斷:“應該是諸侯國中小一點的諸侯吧,比不上像齊燕魯這樣的諸侯王家族,還有齊國的姜太公家族,這些分封的地方,應該也是稍次一點的諸侯國。”
張天恩認為,在彭陽縣發現的大型西周墓葬群,尤其是諸侯級別的墓葬,清楚表明了西周文化傳播的路線,這顛覆了學界周人文化未過隴山的論斷。而此前史學界認為,西周文化的傳播範圍在周人活動的區域內,向北沒有越過隴山,也就是說,固原一帶沒有在西周的文明範圍之內。
專家認定,史料中明確記載的彭陽縣有縣級建制的歷史在西漢時期,這次發掘的西周墓葬遺址範圍大約有60萬平方米,是西周時期城市的建制規模。這一發現將六盤山地區的建制史提前了1000年。
專家建議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論證會上,與會專家對墓葬形制、文物特點、墓主身份、考古工作、發現的意義和價值、保護和展示等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和看法。大家一致認為:姚河塬商周遺址出土的遺物還可觀察到商文化因素,以及北方地區文化、寺窪文化等不同的類型的遺物,說明在商周時期以該遺址為代表的彭陽,以及寧夏南部地區和不同區域都有較廣泛的交流和聯繫。對研究探討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建立後對西部邊緣地區控制管理模式,認識商周時期的西北邊陲文化面貌和社會變遷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專家們希望文物工作者進一步提高對姚河塬商周遺址發掘重要意義的認識,高起點、高標準、做好姚河塬商周遺址的進一步發掘、保護、展示、利用等工作。專家們建議,可考慮在姚河塬商周遺址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