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宗祠(湖南省宜章縣碕石村彭家)

彭氏宗祠(湖南省宜章縣碕石村彭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碕石彭家繼承了秩堂彭家重文的遺風,世代尚武崇文,文化底蘊深厚。位於村中央的彭氏宗祠,始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三檐馬頭牆,建築面積為298平方米,三進式單層建築,由門樓、迴廊、祭廳三部分組成。門樓頂部置飛檐式七層如意斗拱,為椽檁構架,蓋小青瓦,脊樑置圓雕雙龍藻井雕有雲紋、花卉、動物等圖案。門額上方懸掛原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題的“敬宗收族”匾額。二進為屏風隔扇,隔扇後是天井迴廊,穿梁結構。三進是彭氏族人的祭祀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彭氏宗祠
  • 地理位置:位於碕石村中央
歷史淵源,風格特點,

歷史淵源

彭氏宗祠始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鹹豐五年(1855),廣東紅巾軍首領何祿、陳金剛率部北上欲與太平軍會合,途經碕石彭家,與碕石團練發生激戰,死傷數十人。紅巾軍惱羞成怒,戰後便將彭氏宗祠放火焚燒殆盡。數年後彭氏族人出資重建。
1928年年底,國民黨又放火焚燒了碕石彭家的標誌建築“彭氏宗祠”。1930年,彭氏族人再次募捐集資按原貌修復彭氏宗祠。

風格特點

彭氏宗祠占地面積298平方米,一開三進,由門樓、廻廊、祭祀廳三部分組成。屋面為硬山頂,兩側為馬頭牆的青磚椽檁結構建築。
一進門樓兩側為三檐馬頭牆,青磚黛瓦,沉實穩重,臥鎮一方。主體為傘形的七層如意斗拱,榫卯相銜,工藝精湛,恢宏大氣。脊樑飾雙龍戲珠圓雕,靈活生動,氣勢不凡。四角為小飛檐,置瑞獸。大門前八根立柱撐托上方穿梁構架,梁檐下橫刻楷書“彭氏宗祠”四大字,右邊書“靈鐘天馬”,左邊書“秀毓象牙”。鼓抱石的大門上方是原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清末進士,茶陵人,國民黨元老,精書法,才兼文武。1927.4—1928.10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曾三任湖南督軍兼湘軍總司令,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書的“敬宗收族”陽刻橫匾。據了解,1912年,碕石彭家人彭邦棟能文善武,被譚延闓聘為高等顧問,故有譚延闓為彭氏族人題寫的匾額。
二進為天井廻廊,天井作採光之用,青石鋪就地面。兩側廻廊則供人進出。三進是彭氏族人供奉先祖神位的祭祀廳,正中為神龕,神龕上方懸掛“雍睦堂”行楷橫匾。堂內立柱穿梁斗拱構架,氣勢逼人,肅穆莊嚴。一個宗祠建築的繁陋,只是表示一個家族的興衰,而彭氏宗祠則包裹了一層紅色的光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