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筆名震聲、丁屹、長戈、號兵、彭鵬等。雲南省臨翔區馬台鄉大忙頂村人。1946年11月當選國大代表,出席中華民國國民代表大會。
基本介紹
- 本名:彭桂萼
- 別稱:筆名震聲、丁屹、長戈、號兵、彭鵬
- 字號:字小圃
- 出生地:臨翔區馬台鄉大忙頂村
- 出生時間:1908
- 去世時間:1952
人物經歷,著作詩文,
人物經歷
彭桂萼的祖、父兩代以教育為業,是地方上的知名人士。父彭藝圃早逝,賴母親杜喬玉撫養兄妹三人成長。
彭桂萼幼小時在昔本新村國小讀書,12歲入縣城高小。因他讀過私塾,古漢語有較好的基礎,作文常被貼堂示範,是班中的高才生。彭喜讀書,兼習篆刻繪畫。民國16年(1927)春,他從緬寧徒步到昆明考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在省一中時,愛好詩歌,寫了不少新詩,得到楚圖南和李生莊兩老師的讚揚。畢業後,繼考入東陸大學預科第八班。當時他和緬寧旅省同鄉蔡國銘等共同主編《緬寧旅省學生會會刊》,在刊物上發表了不少詩文,常給報紙副刊投稿。
東大預科結業後,他返回故鄉緬寧,開始在緬寧從事教育工作。先在中學任教,後兼女子師資訓練所所長,再任中學校長。民國25年(1936)到雙江省立簡易師範任教,併兼編輯主任,主編叢書、校刊多種。民國29年雙師遷緬寧,他被委任為省立緬雲師範學校校長。在這時期,他努力創作,有不少反映邊疆生活的詩文、文學論文、散文、小說等,除在彭主編的校刊和《警鐘》季刊發表外,也向國內報刊踴躍投稿,和國內文藝界的一些作家有廣泛的接觸和通訊聯繫,其中有郭沫若、王亞平、臧克家、老舍、舒群、孟十還、趙景深、聞一多、穆木天、征軍、蒂克等,都對彭的詩予以高度評價,並為彭的詩歌作專文評價、寫序言、題字。
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的一批文藝界前輩薈萃於昆明,彭桂萼一一登門拜訪,和他們親密交往。這一時期,彭寫了許多喚醒後方民眾起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作品,領導學生開展各種抗日宣傳活動。彭被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昆明分會選為理事,也被廣州中國詩壇社吸收為會員。
著作詩文
彭的詩文,先後發表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上,如廣州的《救亡日報》、《中國詩壇》,延安的《戰地》,上海的《青年界》、《大時代》、《各種人生觀》、《小朋友》,江西的《新詩源》、《贛報》,南京的《邊事研究》,四川的《詩星》、《重慶》,湖南的《詩焦點》,昆明的《抗戰周報》、《戰時刊》、《文化崗位》、《詩與散文》、《南方》、《西南邊疆》、《詩刊》、《金聲》、《教育與科學》及各種日報;騰衝、雲縣、順寧、雙江、緬寧等地方報也有他的作品發表。在文藝界和詩壇很有影響。
彭桂萼的著作,可分為三方面:邊疆論著有《雙江》、《西南邊城緬寧》、《邊地之邊地》、《收回雙江勐勐教堂運動》和《天南邊塞耿滄瀾》5種;語文論著有《怎樣研究國文》、《怎樣閱讀讀物》;新詩集《震聲》,郭沫若題簽,馬子華序(1938年出版);《邊寨的軍笳》,老舍題簽,雷石榆序(1941年出版);《瀾滄江畔的歌聲》,穆木天題簽並序(1945年出版)。他編輯的刊物有:《緬寧旅省學生會會刊》3期;《雙江簡師叢書》1部10種;新詩集《天海歌聲》1冊;《雙江校刊》5期;《警種》季刊6期;《警鐘叢書》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