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月3日《新中華報》發表了丁玲的一篇散文,題名《彭德懷速寫》。文章旁還配有丁玲手繪的一幅彭老總的肖像畫。《速寫》寫於上一年11月,篇幅很短,僅780字,但寫得非常生動,對人物的刻畫亦很傳神。
基本介紹
- 書名:彭德懷速寫
- 作者:丁玲
- 發表時間:1937年2月3日
- 創作時間:1936年12月
寫作背景,評價,原文,有關論述,丁玲生平簡介:,
寫作背景
《彭德懷速寫》寫於1936年12月。這時候,丁玲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才一個月多一點。她於當年11月中旬到達黨中央駐地陝西省保全縣(今志丹縣)。在這裡,她當選為新成立的中國文藝協會
主任(會長)。中國文藝協會決定在組色中華》(油印報紙)上創辦《紅中副刊》,丁玲為創刊號寫了《刊尾隨筆》,一開筆就寫道:“戰鬥的時候,要槍炮,要子彈,要各種各樣的東西,要這些戰鬥的工具,用這些工具去摧毀敵人;但我們還不忘記使用另一樣武器,那幫助衝鋒側擊和包抄的一枝筆!”11月24日,丁玲跟隨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楊尚昆北上定邊縣紹溝沿村,準備參加打擊國民黨軍胡宗南的戰鬥。在這裡,她結識了彭德懷、賀龍、蕭克、陳賡、王震、楊得志和黃克誠等一批紅軍將領。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應張學良和楊虎城的要求,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紅軍主力南下支援張學良和楊虎城作戰。12月20日,丁玲跟隨前敵總指揮彭德懷和前敵總政委任弼時所率部隊開始行動。從結識彭德懷到寫作《彭德懷速寫》,大約只有一個月時間,可謂地地道道的急就章,全文只有八百餘字,發表在由《紅中副刊》改名為《新中副刊》上,丁玲還畫了彭德懷的頭像,作為《彭德懷速寫》的題圖。
評價
1991年夏天,在佳木斯市舉行的丁玲創作學術討論會上,著名詩人牛漢為《彭德懷速寫》作了專題發言,他說:……我在抗戰初期就看到了她的散文《彭德懷速寫》,發表在《新中華報》。最近我又把這篇短文細細地看了幾遍。這篇散文很符合上面講的艾青的那個觀點(指無論是詩還是散文,不要那么多聯想!一個就夠了。真正切中意象的聯想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有些人,寫了那么多聯想,卻沒有找到唯一的一個。筆者注),它實實在在。並沒有多少聯想,文字那么樸素、單純,但是,巨大的形象是多么地清晰,撼動著讀者的心靈,就像羅丹的雕塑,對吧,乍一看很粗糙,是用很大的錘子、鑿子,用盡了力氣鑿出來的,顯示出一種大自然的渾厚的魅力,給人的藝術感覺非常厚重,仿佛真有一尊岩石雕的巨像立在你跳動的心上。這篇散文,聯想幾乎沒有,語言全是直接來自於那個英雄的充滿了性格的人的本身。……她一到保全,立即到了前線。她當時的心情,我們是可以體會到的,充滿了幸福與激動。從國統區到陝北,從魍魎世界到光明的天地,心理上的變化有多大啊!這篇幾百字的散文,收入許多選本,中學課本里也有。有人也許會說這篇小文寫得並不細膩,算不上是美文。是的,表現是粗糙的,作者明明說她的創作是速寫,當然是在很短的時間裡勾勒出來的,她抓住一剎那的印象記錄下當時紅軍前敵總指揮彭德懷的最本質的鮮明的形象,里里外外寫活了,一個真實的人(活的岩石的巨像)活生生站在你面前。……寫他,正需要那些像泥土一樣平凡,石頭一樣沉重的語言去寫。這才能從文字到細節的描寫,把握到這個真實的創作對象,完成一個血肉之體的藝術生命。文縐縐的一類的辭與彭德懷的氣度毫無相似之處。……彭德懷這個形象是丁玲文學創作歷史中出現的第一個現實的英雄。她意識到來不得一點虛構與裝飾,以往的創作技藝都失去作用。這風格,套用法國作家儒勒.列那爾的話:是忘記了一切風格的風格,忘記了文字的文學。見過丁玲的人,她給你的第一印象是,眼睛很大很亮,有穿透力……她的眼睛總是那么亮,閃爍著堅強的個性。這樣的眼睛才能看清楚人的內心世界。這樣風格健壯的散文,這樣速寫人物的散文,這樣塑造英雄的散文,當時是罕見的。牛漢的這個發言,我當時是在場的聽眾之一。大概是因為打比方的關係,他才說丁玲“用盡了力氣鑿出來的”來形容《彭德懷速寫》的創作,這沒有什麼不當。但是,我在反覆閱讀《彭德懷速寫》的時候,從來都是覺得丁玲寫得輕鬆自如,好像沒有費多大力氣便一揮而就了這散文的名篇,它的確像羅丹雕塑藝術,和羅丹的作品一樣渾然天成。
原文
“一到戰場上,我們便只有一個信心,幾十個人的精神注在他一個人身上,誰也不敢亂動;就是剛上火線的,也因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聲命令‘去死!’我們就找不到一個人不高興去迎著看不見的死而勇猛地衝上去!我們是怕他的,但我們更愛他!”
這是一個二十四歲的青年政治委員告訴我的。當他述說這一段話的時候,發紅的臉上隱藏不住他的興奮。他說的是誰呢?就是現在我所要粗粗畫幾筆的彭德懷同志,他現在正在前方擔任紅軍的前敵副總指揮。
穿的是最普通的紅軍裝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簿薄浮著一層黃的泥灰和黑色的油,顯得很舊,而且不大合身,不過他似乎從來都沒有感覺到。臉色是看不清的,因為常常有許多被寒風所摧裂的小口布滿著,但在這不算漂亮的臉上有兩個黑的、活潑的眼珠轉動,看得見有在成人的臉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頑皮。還有一張頗大的嘴,充分表示著頑強,這是屬於革命的無產階級的頑強的神情。每一遇到一些青年幹部或是什麼下級同志的時候,看得出那些昂奮的心都在他那種最自然誠懇的握手裡顯得溫柔起來。他有時也同這些人開玩笑,說著一些粗魯無傷的笑話,但更多的時候是耐煩地向他們解釋許多政治上工作上的問題,懇切地顯著對一個同志的勉勵。這些聽著的人便望著他,心在沉靜了,然而同時又更奮起了。但一當他不說話沉思著什麼的時候,周圍便安靜了,誰也惟恐驚擾了他。有些時候他的確使人怕的,因為他對工作是嚴格的,雖說在生活上是馬馬虎虎;不過這些受了嚴厲批評的同志卻會更愛他的。
擁著一些老百姓的背,揉著它們,聽老百姓講家裡事,舉著大拇指在那些樸素的臉上搖晃著說:“呱呱叫,你老鄉好得很……”那些嘴上長得有長鬍的也會拍著他,或是將煙桿送到他的嘴邊,哪怕他總是笑著推著拒絕了。後來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卻永遠留在那些簡單的純潔的腦子中。”
有關論述
1937年2月3日《新中華報》發表了丁玲的一篇散文,題名《彭德懷速寫》。文章旁還配有丁玲手繪的一幅彭老總的肖像畫。《速寫》寫於上一年11月,篇幅很短,僅780字,但寫得非常生動,對人物的刻畫亦很傳神。就在丁玲創作《速寫》前後,保全一時傳出丁玲與彭德懷將要結婚的訊息。
一個著名的女作家同一個著名的紅軍高級軍事指揮員能有緣千里來相會而在戰場上結為伉儷,那的確是紅軍浪漫曲中一段動人的樂章。彭德懷是紅軍中一個出名的“光棍”,在他十來年的紅軍鬥爭生涯中,還從未有過“緋聞”傳揚,而現在卻竟然被丁玲感動而放棄“獨身主義”了,大伙兒驚奇之餘,又都在為他二人祝福。
誰知12月12日“西安事變”轟然爆發,似乎是這震驚中外的事變關係到國家命運人民前途的巨大事件壓倒了一切個人的“小”生活,有關丁彭婚姻的傳聞便在“西安事變”的雲飛浪騰中銷聲匿跡了。
一天,朱正明遇到丁玲,交談中,問及她與彭德懷結婚的事,丁玲回答說:“我曾經打回來一個電報,你大概已經先看見了。電報是給毛澤東的,中間說我個人對彭德懷極欽佩,因為他確在處處都顯出是一個最好的布爾什維克,於是外間就流傳我同彭德懷結婚的訊息。其實我欽佩彭德懷不一定就是同他結婚,正好似我也非常欽佩毛澤東,不能就說我同毛主席要結婚了。但是,我也不必否認我同彭德懷不是沒有結婚的可能的。”
後來,也曾有好事者寫信給彭老總身邊的同志,讓他們做一下月老,給老總和丁玲牽牽線。可是,不知為何這封信並未寄出,也不知為何丁玲與彭德懷終未成眷屬.
丁玲生平簡介:
(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蔣偉,字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社會活動家。《太陽照在桑乾河》是丁玲代表作品之一,曾獲史達林文藝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