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崇熙 男,1927年1月生,四川省宜賓縣人。1944—1949年在武漢大學經濟系學習,1950—195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研究生。從1949年起在中原大學任教,先後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黨總支副書記、書記,1975年後任系主任。1980年評為副教授,1987年評為教授。曾任全國基本建設經濟學教學研究會理事長,湖北省投資學會常務理事。講授的專業課程主要有:《貨幣銀行學》、《基本建設經濟學》、《投資經濟研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崇熙
- 出生日期:1927年1月
- 代表作品:《基本建設經濟學》
- 職稱:教授
研究方向,個人著作,
研究方向
彭崇熙教授長期從事基本建設、投資經濟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他提出基本建設是固定資產的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物質基礎。隨著我國實行對內搞活和對外開放經濟政策帶來的國民經濟迅速發展,我國基本建設經濟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基本建設的概念、技術改造、基本建設規模等。這些問題是我國基本建設管理工作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關係到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在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他運用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基本建設的概念和技術改造的規律作了深層次的總結和概括。
彭崇熙教授提出的主要學術觀點有:(1)基本建設就是固定資產再生產,它包括新建、擴建、改建、恢復、更新和技術改造。並著重闡明:基本建設是關於固定資產的建設,固定資產建設是社會主義基本的建設;基本建設不僅是再生產活動,而且是有計畫的再生產活動;固定資產有計畫再生產是基本建設的本質屬性,固定資產擴大再生產和建設資金來自積累都不是基本建設的本質屬性;不能把基本建設科學的概念和基本建設管理工作的概念完全等同起來。(2)在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徵的社會裡,在擴大再生產的外延和內涵兩種方式的結合發展中,技術改造比重不斷上升並逐步發展到占主要地位,是固定資產擴大再生產的客觀規律。我們把這一規律稱之為技術改造比重上升規律。(3)從幾個主要工業已開發國家固定生產兩種方式結合發展的歷史情況看,在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徵的國家裡,固定資產擴大再生產的共同點是:在工業化初期以新建為主;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技術改造的比重不斷上升,逐步發展為以新建和技術改造並重,或以技術改造為主;工業越發達的國家,現在越來越重視技術改造。(4)不斷提高技術改造投資的比重,把經濟建設的重點真正轉移到現有企業技術改造上來,是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需要,是技術改造比重上升規律的客觀要求。
個人著作
彭崇熙教授的代表性著作有:⑴參加編寫高等財經院校統編教材《基本建設經濟學》,財經出版社1982年7月第一版,1985年修訂版。⑵參加編寫《社會主義經濟效益》,1986年1月由財經出版社出版。⑶主編《基本建設經濟問題》,1986年1月由中南財大發行(內部教材)。⑷參加編寫《基本建設經濟學概論》,1987年由財經出版社出版發行。
彭崇熙教授的主要論文有:⑴《基本建設的經濟效益》,《投資信用研究》1984年6月。⑵《基本建設是固定資產有計畫再生產》,《投資與信用研究》1985年第1期、第2期、第3期連載。⑶《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投資與信用研究》1985年12月。⑷《技術改造的歷史發展趨勢》,《投資與信用研究》1986年 3月。⑸《技術改造投資比重上升的必然性》,《投資與信用研究》1986年7月。⑹《論新建項目和技術改造在擴大再生產中的特點》,《投資與信用研究》198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