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寂寬

彭寂寬

彭寂寬,傣族(花腰傣),音樂家聶耳之母、是聶耳的第一位音樂啟蒙、一個醫術高明知書達理的中醫,經營一家名叫“成春堂”的藥鋪,還擅長書法,在玉溪一帶小有名氣。

曾任昆明市政協委員。1956年12月23日,彭寂寬病故,葬於昆明西山

基本介紹

  • 本名:彭寂寬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傣族 
  • 出生時間:清光緒二年
  • 兒子聶耳
相夫成業,撫養子女,

相夫成業

聶耳出生於玉溪的一個中醫世家,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大約出生於清光緒年間——課題組根據部分史料初步推斷:聶鴻儀的生年為清光緒2年,即1876年。
聶耳的母親名叫彭寂寬,聶耳的外祖父彭壽山,祖籍新平縣漠沙鎮,屬玉溪的花腰傣,彭壽山從小就隨著趕馬的人流浪四方。後來在峨山縣定居,娶漢族女子,生下聶耳的母親。
課題組經過研究發現,彭寂寬從小天資聰明,在聶耳外祖母的幫助下,通過自學能通讀《百家姓》、《三字經》、《增廣賢文》等啟蒙讀物,並且接觸過當時峨山民間盛行的民間曲藝“聖諭”、“唱書”。
大約在彭寂寬十六七歲的時候,彭壽山患病,恰巧被聶鴻儀治癒,就將女兒許配給了喪偶的聶鴻儀。彭寂寬嫁到聶家後,努力學習漢族文化和醫學知識,很快就成為了聶鴻儀行醫治病、開方配藥的得力助手。

撫養子女

彭寂寬一共生下了一女三男,聶耳排行第四。聶耳四歲那年,父親病故,家境也隨著衰落了。彭寂寬堅強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繼續撫養子女。
為了生計,她繼承夫業,重新撐起成春堂的門面,可是光靠治病賣藥還無法養活一家人,她還得做一些針線活,艱難維持全家人的生活。
課題組在走訪中,首次發現了一個特殊的人物——聶家的養女,名叫聶麗芳,現年65歲,玉溪研和人,雙柏縣農機局退休職工。
1942年過繼給聶耳的大哥家做養女,長期與聶耳的母親生活在一起,直到彭寂寬逝世。據她回憶,彭寂寬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儘管家庭不寬裕,但還是想方設法讓三個兒子上學,同時言傳身教,教子女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她常對子女們說:“這個家,這個窩,雖然說沒有金子、銀子,但是要有骨氣、志氣。”
據聶麗芳的回憶,彭寂寬操持成春堂的日子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她家裡只有孤兒寡母,社會上的無賴惡霸就常常找上門來收取各種名目的費用。
距成春堂不遠,住著一個國民黨的團長,有四房太太,就是不會生育,有一天他帶著小老婆找到彭寂寬,要成春堂治病,還說如果治不好,就要彭寂寬去做小老婆——原因可能是當時她雖然是四個孩子的母親,但還是很漂亮。
後來彭寂寬憑著自己高超的醫術讓這個團長家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團長很高興,為成春堂掛了一塊匾,從此也就沒有人敢來欺侮她了。很快,解放了,聶家的生活才好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