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彭家木)

彭加木

彭家木一般指本詞條

彭加木(1925年5月19日—1980年6月17日),原名彭家睦,男,漢族,廣東番禺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生物化學家,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

1947年彭加木從中央大學農學院畢業後,被派到北平大學農學院土壤系當助教。1949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50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放棄去蘇聯莫斯科學習核磁共振新技術的機會,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察。 1964年3月5日至30日第一次到羅布泊外圍考察。文革期間,受到無數次審訊、批鬥。197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第二次到羅布泊考察。1979年當選為中國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黨委委員,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1980年5月第三次到羅布泊考察並擔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1980年6月17日在羅布泊科考時不幸失蹤。1981年10月1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出《關於開展向革命烈士彭加木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198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彭加木長期從事生物化學研究。1964年至1980年,彭加木先後15次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進行科學考察,3次進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羅布泊進行探險,為開創邊疆科研工作傾注心血,並為發展中國的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加木
  • 外文名:Peng Jiamu
  • 別名:彭家睦(原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5年
  • 畢業院校: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南京大學)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十五次進疆考察
    中國第一次穿越羅布泊核心地帶
  • 出生地:廣東番禺
  • 性別:男
  • 失蹤日期:1980年6月17日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職務,個人生活,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925年5月19日,彭加木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縣。幼年在槎溪鄉國小念書,後隨經商的父親到佛山市私立華英中學附小就讀。
1938年10月,佛山市被日軍侵占,他隨校遷到香港新界沙田,繼續求學。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華英中學校址變為日軍要地,彭加木隨著難民隊伍,逃到廣東大後方韶關,轉入仲元中學繼續讀書。
1943年,在仲元中學高中畢業後,考取了由南京遷往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
1947年,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畢業後,被派到北平大學農學院土壤系當助教,專攻農業化學,矢志專心鑽研科學事業。
1948年,彭加木毅然辭去助教職務,報考中央研究院技工,從事生物化學研究。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50年7月,在上海生化所第一批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3年,彭加木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研究所中第一個入黨的研究人員。
1956年,中國科學院組織綜合科學考察委員會,分赴邊疆各地調查資源,他主動放棄去蘇聯莫斯科學習核磁共振新技術的機會,積極向組織提出要求,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察。
彭加木
1963年,彭加木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的小組討論會
1957年,身患胸腔縱隔惡性腫瘤,回到上海治療。
1958年3月,大病初癒後返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先後踏遍雲南、福建、甘肅、陝西、廣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十多個省區考察,曾15次進疆考察並幫助改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後任該院副院長。
1963年,參加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
1964年3月5日至30日,彭加木第一次到羅布泊外圍考察,採集了水和礦物標本,對流入羅布泊的三條河流進行了鉀含量的初步研究,認定羅布泊是寶地。同年12月,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彭加木(彭家木)
彭加木手跡
文革期間,被扣上各種罪名,受到無數次審訊、批鬥,家屬被株連關進“牛欄”。
197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彭加木第二次到羅布泊考察,經國務院批准,中日兩國電視台組成《絲綢之路》攝製組,到羅布泊實地拍攝,聘請彭加木為顧問,先期到羅布泊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科學考察。
1979年12月,當選為中國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黨委委員,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
1980年5月,彭加木第三次到羅布泊考察並擔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帶領一支綜合考察隊進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考察,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揭開了羅布泊的奧秘。
1980年6月5日,經過28天跋涉,實現中國人自己組隊第一次穿越羅布泊核心地帶,首次穿越了羅布泊湖盆全長450公里。採集了眾多的礦物化石,收集了眾多的第一手科學考察資料,為中國綜合開發羅布泊做了前瞻性的準備。彭加木提出,利用20多天,再次返回羅布泊,開闢一條新的羅布泊穿越之路。
彭加木(彭家木)
當時報導
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時,考察隊在庫木庫都克附近紮營。其時,汽油和水所剩無幾。為了解決困難,繼續東進考察,彭加木獨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處,不幸失蹤。黨中央、國務院得知訊息後,告知中國科學院領導並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取得聯繫,累計4次派出十幾架飛機、幾十輛汽車、幾千人拉網式地尋找,面對著黑風暴颳起的沙包、沙梁、沙山,沒找到蛛絲馬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彭加木生前先後踏遍雲南、福建、甘肅、陝西、廣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10多個省區,1964年至1980年,曾15次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察並幫助改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後任該院副院長。他冒著生命危險,先後3次進入羅布泊地區,調查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
20世紀60年代,彭加木完成了幾台大型精密儀器的安裝,其中象高分辨電子顯微號解析度的測定,當時在中國國內還是空白,彭加木通過探索,掌握了鉑銥位子法,測定了儀器的解析度。隨後,他與其他同志一起,考察了十幾種病毒的病原,還首先在中國國內發現了多種植物彈狀病毒,建立了較靈敏的診斷技術,並將有關技術和經驗無保留地交給有關研究單位,為植物病毒的診斷、預測預報和綜合治療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彭加木在中國最早建立電子顯微鏡觀察及界面電泳用於生化研究的技術,在病原鑑定、病毒分離提純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1977年、1978年兩次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指導中國科學院新疆化學所開展植物病毒研究,初步解決了哈密瓜病毒質粒的分離提純問題,發現在北疆地區存在著短棒狀、線狀和彈狀3種形態的麥類病毒質粒,這一發現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植物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熱心於科學考察和資源利用的研究,多年來幫助籌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等邊疆地區的科學研究基地,1980年率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羅布泊考察隊,穿過鹽殼地帶,由北向南縱貫乾涸湖盆,第一次打開了羅布泊神秘的大門。
彭加木生前先後發表《新疆小麥花葉病、叢矮病原體》《哈密瓜花葉病病毒研究》《生物固沙試驗》《新疆馬腦炎病的電子顯微鏡觀察》《桑樹萎縮型及花葉型萎縮病原體的電子顯微鏡觀察》《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晶體的電子顯微鏡觀察》《新疆羅布泊西南外緣的初步踏勘報告》等40多篇論文。
1979年,《新疆小麥花葉病、叢矮病原體》、《哈密瓜花葉病病毒研究》獲新疆自治區科技成果獎。

人才培養

彭加木創建了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鼓勵不少生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作,培養不少年輕科學工作者。

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名稱
1956年
上海市共產黨員學習標兵
1964年
中國科學院先進標兵
1982年
“革命烈士”光榮稱號(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
——
中國科學院科研標兵
2009年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
中國科學院又紅又專先進工作者
2019年9月25日

社會職務

彭加木還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黨委委員,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黨委委員、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中國生理科學會理事、上海植物保護學會理事等職。

個人生活

彭加木與妻子夏叔芳婚後育有一兒一女:彭海、彭荔。

人物評價

彭加木的身軀雖然被沙漠湮沒了,但他的生命之火仍在燃燒,他的可貴的獻身精神將激勵我國廣大知識分子和全國人民在四化建設的征程上奮勇前進。(光明日報1981年社論評
彭加木在人民心目中已成為獻身科學、獻身大自然的代名詞,特別是他那種對科學的探索勇氣和實踐精神代表了幾千年來我們所欠缺的一種對自然界的探險精神。(原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劉上洋

後世紀念

1981年10月1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出《關於開展向革命烈士彭加木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彭加木(彭家木)
紀念碑
1982年1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在他遇難的地方,樹立紀念碑,上書“一九八零-六-十七彭加木同志在此考察時不幸遇難”。
1982年,彭加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2010年10月9日,為了紀念彭加木烈士,廣州白雲區63中正式更名為“彭加木紀念中學”,這也是全國第一所以“彭加木”命名的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