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垴黨小組舊址是天門第一個黨組織的舊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家垴黨小組舊址
- 歷史沿革:1924年冬到1927年夏
- 被殺害:70多人
- 紀念意義:這裡是天門全縣紅旗不倒的
歷史沿革,紀念意義,
歷史沿革
1924年冬到1927年夏,該村在武漢讀書的彭正浩,受黨組織的派遣,回鄉開辦平民夜校,宣傳馬列主義,後在省特派員馬振邦指導下,於1925年12月建立黨小組,彭德普任組長。1926年春,與盧家口黨小組一同改為黨支部,支部書記楊耀庭。此後工農運動蓬勃發展,直到1927年下半年的秋收暴動和1928年的年關武裝暴動。抗日戰爭時期,這裡的老紅軍和一部分青年黨員配合天門縣委和以後的縣南工委,多次組織民眾開展反掃蕩、反蠶食的鬥爭。發展了天門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的中原突圍,這裡的地下黨組織弄出通行證和物資,為護送大批縣區委領導幹部安全轉移又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從1925年底建黨到1949年,彭家垴先後有77人加入黨組織,三次重建黨組織,24名黨員為之捐軀,70多人被殺害,其中五戶被殺絕。
紀念意義
這裡是天門全縣紅旗不倒的地方,是一部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黨史資料。為了保護和開發彭家垴革命歷史資源,盧市鎮委政府於1984年通過旅居緬甸的華僑回鄉省親,捐獻4萬元修建了一座烈士紀念碑。2001年,時任市委書記王建鳴和市長雷聖祥來這裡祭掃過烈士墓,並撥款進行過維修;尚有農民夜校舊址存在。
天門市老區建設促進會於2007年確認,被列入重點老區村給予扶持。其遺址、遺蹟,也被市委、市政府列入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