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85歲高齡的前上海重型機械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家震老先生,在電話中回憶他的家事,談到他母親彭淑士時,提到了一個筆者非常熟悉的名字,這就是他的外祖父彭名保。李家震先生介紹說,他外祖父出生於蘇州南畇草堂,後到安徽做官,具體做什麼官不清楚,但聽長輩隱約說過,他在安慶生活多年,好象在招商局等一些部門做過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名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彭名保與中國第一部電話機,中國第一部電話誕生探秘,晚清安徽的官辦實業,
彭名保與中國第一部電話機
在安慶,在安徽,甚至在中國,都不是平平淡淡的人物。《中國電信簡史》介紹中國電話發展,有這樣的記述,“1889年,當時在安徽主管安慶電報業務的彭名保,設計製造成我國第一部電話機,取名為‘傳聲器’,通話距離最遠可達300華里。”安慶是安徽老省城,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源頭,因為有彭名保,又是中國第一部電話的發明地。正因為如此,彭名保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慶,意義不同尋常。後來筆者撰寫《皖省首府——老安慶》,也特意彭名保和他發明的傳聲器,單列了一段。
關於彭名保的身世,能查到的資料,說法不盡相同。《發明之父》信息分冊“電信章”中,說彭名保為“安徽省安慶州候補知州”。《李氏家譜》介紹彭名保次女彭淑士時,則稱她父親是“無為州知州”。同是知州,地點不同,級別也有區別。從時間順序看,彭名保初到安徽,應是在無為州任父母官。無為離安慶不遠,光緒年間,它與合肥、舒城、廬江、巢縣同屬於廬州府。《皖政輯要》記載,當時無為州、壽州、宿州、亳州等4地的知州,從五品,級別高於知縣的正七品。後來到彭名保來安慶,並沒有實位,只是給了相應的身份——候補知州。《李氏家譜》說他是“安徽省安慶州候補知州”,有理解上的的誤差,正確意思,應該是“在安徽安慶府候補知州職位”。雖是“候補”,但此知州不同於彼知州,級別上肯定要略高一些,也就是說,它高於無為州知州的從五品,又小於安慶府知府的從四品,按《皖政輯要》,可能屬於直隸知州的正五品。正五品在掌全國文官品秩、銓敘、考課、黜陟和封授的吏部,相當於員外郎。按清廷官員衣著規定,此時彭名保的官服,應該是八蟒五爪蟒袍,白鷳補服。他的頭上,則為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外出時,也要乘四人抬藍呢轎。從李家震老先生提供給筆者的彭名保畫像看,其著裝大致如此。
清晚期,朝廷機構繁雜,但官員數仍遠遠多於職位數,不得已,就以“候補”為之。類似“候補”官員,當年安慶街頭,隨處可遇。慈禧父親惠徵,也曾以候補徽寧池太廣道身份在安慶呆過。彭名保從無為州來安慶“候補知州”,應該在光緒十年(1884)前後。這一年,在城西南的黃甲山,安徽官府又設立了一個新機構——安慶電報局(分)。彭名保正好閒來無事,腦子又活,因此就被派到電報局,主管新型的電報業務,官銜是“電報局會辦”,用現在的話解釋,就是電報局局長。
中國第一部電話誕生探秘
安慶電報局所在的黃甲山,位於五壋坡街之北,因山上建有紀念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山谷祠而名。這是一處幽靜之地,也是一處悠閒之地。悠閒的不僅僅是環境,還有工作。相比無為州知州,電報局會辦雖然級別相當,位置也很重要,但手下必定只有七、八個人,日常事務也非常單一。彭名保生性好動,自然耐不住這種寂寞。因此,在黃甲山,在濃濃林蔭之下,在日復一日的踱步之中,彭名保漸漸萌生出設計製造電話的念頭。
彭名保不是一般的蘇州名門之後。他的10世祖彭定求(1645—1719),晚號南畇老人,康熙年間,曾連中會元、狀元,後任《全唐詩》總裁。他的12世祖彭啟豐(1701一1784),字翰文,號芝庭,雍正年間,也步祖父之塵,連中會試和殿試頭名。短短几十年內,同一望門,連出兩大文曲星,在中國,鳳毛麟角。彭名保是第17世,他的榮耀雖不及祖宗,但官能做至正五品,也非易事。雖然是文官,但彭名保對“理”的興趣要濃於對“文”的興趣,用時尚的話說,是有點偏科的怪才。而這種偏,在當時,絕對屬於不可理喻的異類。
於是,在安慶,就這樣一個異類的電報局會辦,光緒十五年(1889)的某一天,憑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遊說,將不肯輕易出門的巡撫、藩署的官員,請到黃甲山,向他們展演了他取名為“傳聲器”的電話機。當大人們在不同的房間,通過捂在耳朵上的聽筒,突然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時,個個都訝異得說不出話來。細一問,包括大小吸鐵,炭精、花板、聽筒、音盒等零件,有五、六十種,都是彭名保自己一個人鼓搗出來的。通話距離最遠還可達300華里。300華里,一匹快馬還要跑上半天啦,這還了得!於是對彭名保刮目相看,於是馬不停蹄向朝廷奏報。都說只有外國洋人才造得出來的這機器,在安慶,在黃甲山,彭名保也把它造出來了!這是為咱大清帝國爭了一口硬氣啊。於是“傳聲器”往上報的時候,就說成了“爭氣電話”。一時間,安徽省城安慶,因這部“爭氣電話”的誕生,廣為中外所知。
晚清安徽的官辦實業
彭名保在安慶的更大發展,還是9年後的光緒二十四年(1898)。那時候,主管安徽政務的,是巡撫鄧華熙。為配合光緒皇帝包括“提倡開辦實業”在內的變法維新,鄧華熙結合安徽現狀,提出了農桑種植並籌辦日新蠶桑公司的構想。並規劃“設廳事以供講學會友,建化學房專以儲器藏書”,“設蒙學館收附近農家子弟”,以培養蠶桑專業人才。這之中,日新蠶桑公司是鄧華熙手中最有分量的一張牌。但這張牌不好出,也不好玩,稍有疏忽,就會招來反對派的非議。鄧華熙反覆考慮,最後把眼光盯上了彭名保。彭名保非常感動,於這年八月匆匆走馬上任。
在安慶,年稍長些的市民還有記憶,城之東,越過康熙河,曾經有大片的桑園。上世紀60年代初,這片桑園還在。當時孩子們流行養蠶,逢周日,他們就會背著家人,到這裡來偷摘一兩書包桑葉。追溯這片桑園的種植者,就是日新蠶桑公司的掌門人彭名保。任內的幾年,彭名保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幾赴浙江,引進優質桑苗,“在安慶省城東門外五里廟設課桑園”。不僅如此,他還在菱湖公園以東的郊野,建了一處名為“桑園”的宅子,把夫人和兒女也一起接了過來。雖然桑園建得別致,有老家蘇州南畇草堂的風采,但必定是在荒郊,周圍鄰居寥寥,若想添置衣物,還要坐一兩個時辰轎子才能進城,也實在是偏了些。想來妻兒也是有怨詞的,但既然有這樣的丈夫,有這樣的父親,他們又能多說什麼?多少年後,已經民國了,彭名保的侄兒彭選清依舊住在這兒。周邊街坊也約定俗成,將這一帶稱之為“彭家桑園”。
手頭資料匱乏,我們無法得知日新蠶桑公司最終發展到多大規模,但據民國初年安慶第一蠶桑試驗場統計數字,園內共植有桑樹2萬餘株。當時的安徽省教育廳,也在此開辦“安徽省立女子蠶桑講習所”,內設蠶桑、蠶絲兩個專業。這也是安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女子職業學校。無庸置疑,這些都是彭名保農桑種植事業的拓展和延續。不過彭名保已經看不到了,辛亥革命前,他在安慶東郊桑園,永遠地閉上了他的眼睛。
百餘年過去了。當今天,當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在撥打電話時,我們真的不應該忘記,1889年,在安慶,在一個叫黃甲山的地方,有一位主管電報業務候補知州彭名保,為中國電話事業的發展,寫下了石破天驚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