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公塘

彭公塘,位於上海市東南境濱海,北起川沙縣七團撐塘,向南至南匯縣老港、新港後折西經泥城南角至奉賢縣柘林鄉夾路碼頭接外土塘,全長約100公里,塘高2米左右、面寬2~3米、底寬7~10米。川沙段築於1884年,曾名小圩塘、內圩塘、老圩塘;南匯段築於1884年,曾名圩塘,又稱王公塘,奉賢段築於1900年,原無塘名,泛稱新塘。川南奉三縣的彭公塘,曾為沿海的防汛起了重要作用。現已遠離海,其又有新塘,故已廢,僅在南匯、奉賢境內尚存部分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公塘
  • 別名:王公塘
名稱由來,位置境域,治理修繕,

名稱由來

彭公塘“又名王公塘。位於欽公塘東3.5公里處,其走向與欽公塘大體平行。該塘原為1738年(清乾隆三年)興築的一條北起自川沙撐塘南至本縣老港的圩塘原址。1883年(清光緒九年)本縣遭台潮侵襲,圩塘被毀,鄉紳彭以藩發起,提議另築新塘,1884年(清光緒十年),知縣王椿蔭正式領築南匯縣境內段,所以既稱‘彭公塘’,也稱‘王公塘,。奉賢縣境內原無塘名,泛稱新塘。現三段統名彭公塘。

位置境域

彭公塘,位於上海市東南境濱海,北起川沙縣七團撐塘,向南至南匯縣老港、新港後折西經泥城南角至奉賢縣柘林鄉夾路碼頭接外土塘,全長約100公里,塘高2米左右、面寬2~3米、底寬7~10米。川沙段築於1884年,曾名小圩塘、內圩塘、老圩塘;南匯段築於1884年,曾名圩塘,又稱王公塘,奉賢段築於1900年,原無塘名,泛稱新塘。川南奉三縣的彭公塘,曾為沿海的防汛起了重要作用。現已遠離海,其又有新塘,故已廢,僅在南匯、奉賢境內尚存部分遺址。

治理修繕

彭公塘始築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西起今柘林鄉夾路碼頭東100米處的外土塘,南行稍許,即轉而東北行,經縣海濱良種場,錢橋鄉海邊、草庵、周陸和桃園村南緣,至塘外鄉墩外村境,折而東南行,經大門、褚聚和三角漾村南端,折而東行,越焦墩港,經奉城鄉啟民、愛民、一致和同心,平安鄉朱新、民福、三團港、平海、平南、前哨諸村境,與南匯縣境的彭公塘(始築時名王公塘)相接,迤邐27公里。始築時面寬2米,底寬7米,是本縣解放前築就的最後一道海塘。
此塘原無塘名,民國37年(1948年)《奉賢縣誌稿》泛稱其為捍海塘外的新塘。始於何時及為何名其為彭公塘,今無考。
奉城和平安鄉境內的彭公塘,至30年代距海已遠,其南又淤出一片灘涂,且有民間圍墾所築的圩堤屏立彭公塘外御潮,故此段彭公塘不被重視。抗日戰爭期間,占據本縣的日軍憑彭公塘築籬笆封鎖線。挖戰壕、築碉堡,彭公塘破壞更嚴重。抗戰勝利後,當局僅聊作修補,至本縣解放前夕,焦墩港以東的彭公塘,已坍潰過半,焦墩港以西段,雖扼險要,但塘身也殘破。
1949年,人民政府即組織民眾整修彭公塘及圩圈小堤。此年做土方3.5萬立方米。1951年和1952年共撥款4.2萬元,繼續整修彭公塘及圩圈小堤,共做土方25.6萬立方米。2954年,對三角漾一帶的彭公塘,做乾砌塊石護坡工程,以提高塘身抗潮能力。1956年,對焦墩以西的彭公塘,加固了其中8.76公里區間,共築土方了29萬立方米。
其後,彭公塘距海日遠,其外又新築大堤御潮,便停止對彭公塘的歲修。現焦墩港以東的彭公塘,悉已平廢,不留遺蹟,焦墩港以西段今尚殘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