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文民族管弦樂藝術研究/音樂學博士論文系列

《彭修文民族管弦樂藝術研究/音樂學博士論文系列》是2006年中央音樂學院出報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彭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修文民族管弦樂藝術研究
  • 從書名:音樂學博士論文系列
  • 出版社:中央音樂學院出報社
  • 作者:彭麗
  • 重量:340g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3月1日)
叢書名: 音樂學博士論文系列
平裝: 267頁
開本: 32開
ISBN: 7810961497
條形碼: 9787810961493
尺寸: 21 x 14.7 x 1 cm
重量: 340 g

作者簡介

彭麗,博士,山東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87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音樂系攻讀理論作曲專業,師從孫繼商、李貞華、韓密娥等教授學習,1991年留校任教;199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梁茂春教授攻讀碩士學位;2002年考取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師從粱茂春教授,2005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自1996年以來,一直擔任《中國音樂年鑑》有關中國民族器樂創作專論的撰稿人;參與編寫了《中國音樂通史教程》(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梁茂春主編)、《20世紀中國音樂大論辯)等專業教材與專著,並為《世界藝術百科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音樂大百科全書》等辭書撰寫部分條目:著有《論劉文金的民族器樂創作》、《黎派音樂再認識》、《卷帷望月空長嘆——析馬思聰》、《王光祈、青主發展”國樂”現之探微》、《中國音樂史教學改革初探》等20餘篇論文與評論文章。

內容簡介

彭修文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民話管弦樂曲家、指揮家,現代民族弦樂隊的尊基者之一。40餘年來他先後創作、改編了400餘部民族管弦樂曲,參與創建並造就了我國最重要的民族管弦樂團之一——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以此為核心的“彭修文模式”在上世紀中葉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模式和樂隊形式,至今影響深遠。
本文主要以彭修文具有代表性的數十部民族管弦樂曲、他影響下的廣播民族樂團的編制結構演進以及相關樂器改革實距為研究對象,總結歸納彭修文在發族管弦樂創作方面的風格特徵,審視建國以來民族器樂合奏文化的發展歷程,提煉彭修文在民族管弦樂藝術方面的觀念,進而指出他在民族管弦樂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最終客觀評價“彭修模式”的歷史貢獻與不足。
全文分四章。第一章對彭修文的音樂生涯進行了回顧。第二章對彭修文幾十部代表性的民族管弦樂曲,從題材、旋律形態及發展、和聲語言、復調手法、曲式結構、配器特色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並得出有關彭修文創作方面的簡短結論。第三章主要通過梳理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編制結構演講過程及相關樂器改革實踐,指出彭修文在樂隊模式建立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積極作用,並檢討這一樂隊模式及樂器改革的得失。第四章是以上分析、梳理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出彭修文的民族管弦藝術觀念。
結論部分,充分肯定了彭修文在建國以來民族管弦樂事業發展中的作用與地位。認為彭修文是中國當代民樂界的突出代表;彭修文民族管弦藝術是中國當代音樂事業中的寶貴財富:“形修文模式”是建國初期新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是傳統文化的突出載體;它是由民間音樂形態向專業音樂形態的一次嬗變;它繼承並發展了中國民族音樂傳統,引領中國民族器樂文化走向世界;同時也指出了彭修文民族管弦藝術的局限性,並闡述了作者由“彭修文模式”所引起的思考。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彭修文的音樂生涯
第一節 學樂之初(1931—1949)
第二節 初涉樂壇(1950—1965)
第三節 沉默與掙扎(1966—1976)
第四節 再度輝煌(1977—1996)
第五節 終曲:駕鶴西去之後
第二章 彭修文的民族管弦樂改編與創作
第一節 改編與創作概況
第二節 旋律形態及發展手法
第三節 和聲、復調技法的運用
第四節 曲式結構
第五節 配器手法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彭修文與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成長
第一節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民族器樂合奏文化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 彭修文影響下的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編制結構演進
第三節 彭修文參與下的樂器改革實踐
第四章 彭修文在民族管弦樂藝術方面的觀念
第一節 彭修文在民族管弦樂創作方面的觀念
第二節 彭修文在民族管弦樂隊方面的觀念
結論
附錄一 彭修文民族器樂創作年表
附錄二 彭修文作品出版發行的唱片目錄
附錄三 建國前後部分民族管弦樂隊編制結構一覽表
附錄四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