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彩石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 下轄地區:朝陽村,玉龍村
- 電話區號:0531(長途)
- 郵政區碼:250000
- 地理位置:東城區309國道南側
- 面積:109平方公里
- 人口:約4.5萬
- 方言:山東方言
- 著名景點:趙山,海渚山
- 車牌代碼:魯A
鎮概況
珍貴物種
旅遊發展
1956年10月原屬章丘縣的彩石區8個鄉劃歸歷城縣。1957年撤區設大龍堂鄉。1958年為紅旗公社(彩石、大龍堂、宅科管理區)。1965年為大龍堂、彩石公社。1972年改稱彩石公社。1976年改稱大龍堂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設彩石區。1985年撤區為彩石鄉。2001年撤彩石鄉設立彩石鎮至今。
東彩石 位於濟王公路以南,南為兩岔河和狼貓山水庫,西鄰西彩石,北為西小龍堂。466戶,1833人。設東彩石村民委員會。2001年1月,鎮政府由兩岔河遷此。
明洪武年間(1368-1398),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村東山上石頭多呈彩色,故沿稱東彩石。
西彩石 位於東彩石以西2公里,南依黑峪山,東北為西小龍堂,1369戶,5257人。設西彩石一、西彩石二、西彩石三、西彩石四、西彩石五、西彩石六村民委員會。農曆三、八逢集。村北趙山之陽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房彥謙墓:村東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彩石烈士陵園。2003年8月,在一座娘娘之頂,發現坐北朝南拱形屋頂無梁殿。
相傳在元代,曾名才採石莊。明洪武年間(1368-1398),黨、杜二氏在此居住。以後,又有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建村。相傳,因村西山“產靈石,玲瓏可愛”,多呈彩色,故沿稱西彩石。建有蟠龍山森林公園。
西小龍堂 位於東彩石以北2公里,巨野河西岸,東鄰東小龍堂,西南為西彩石。410戶,1509人。設西小龍堂村民委員會。村西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古墓葬清河太夫人墓。
明洪武年間(1368-1398),稱小龍潭,俗稱小龍堂。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定居。因村東有龍王崖而得名小黨小組潭。建國後,以村中一條南北大道為界,分成東、西兩個村,其村位西,故稱西小龍堂。 東小龍堂 位於東彩石以北2公里,巨野河西岸,西南為西彩石,西鄰西小龍堂。303戶,1100人。設東小龍堂村民委員會。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小龍堂同。以處位東,沿稱東小龍堂。
孟家莊 位於東彩石西南7公里,東為白臘灘,西鄰康泉,北為井子峪。17戶,80人。設康井孟村民委員會。
明代,孟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據村南清乾隆年間張氏墓碑記載:張清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老鼠(樹)峪,生五子,四子又遷居孟家莊。後來孟姓戶雖絕,仍稱孟家莊。
康泉 位於東彩石西南7公里,東鄰孟家莊,北依互屋脊,東北為井子峪。27戶,100人。屬康井孟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元年(1736),康、李、周諸氏先後遷居建村。因村內有眼泉子,以康姓得村名“康泉”。後來康姓戶雖絕,仍稱康泉。
井子峪 位於東彩石西南6.5公里,東南為白臘灘,南鄰孟家莊,西依瓦屋脊。44戶,126人。屬康井孟村民委員會。
據村東《楊氏譜碑》記載:明洪武年初,先祖楊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楊家莊,至十二世楊連玉又遷建村。因地處西北峪有一眼井,沿稱井子峪。
兩岔河 位於東彩石東南1.5公里,狼貓山水庫北岸,東南鄰塔窩,西南為朝陽。209戶,764人。設兩岔河村民委員會。曾為彩石公社,鄉政府駐地。
明洪武年間(1368-1398),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居建村。因地處巨野河上游兩條支流的交岔(匯流)處,沿稱兩岔河。
朝陽 位於東彩石以南2.25公里,狼貓山水庫水庫西岸,東為為三泉峪,西南鄰宅科。114戶,423人。設朝陽村民委員會。
明天啟三年(1623),朱氏最早遷此建村。曾名土窩。俗稱土頭村,因地處土質好而得名。1958年修建狼貓山水庫占地,將村搬遷至原村西高崗之處,取喜迎朝陽之意,改稱朝陽。
塔窩 位於東彩石東南3公里,狼貓山水庫東岸,東南鄰大龍堂,西南為三泉峪。184戶,680人。設塔窩村民委員會。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劉、楚二氏遷居於此。在村西北有座塔,因建村於塔下邊低洼處,故沿稱塔窩。
黃路泉 位於東彩石以東6公里,南鄰玉龍,西南為大龍堂。237戶,747人。設黃路泉村村民委員會。村東有古名泉黃路泉。
明萬曆年間(1573-1620),李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定居。以村東的名泉黃路泉而得名。
宅科 位於東彩石以南3.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東為三泉峪,南鄰南泉。594戶,2142人。設北宅科、南宅科村民委員會。農曆二、七日逢集。1938年農曆5月27日,日本侵略軍襲擊宅科,村民死傷40多人。
相傳在漢代,名為“賊窩”。唐李世民東征路過時將聚賊剿滅。元末明初,戴、王二氏又遷居於此。以後嫌此名不雅,沿稱宅科。
東泉 位於東彩石以南4.5公里,巨野河上游東岸,東為風落峪,西南鄰南泉。197戶,595人。設東泉村民委員會。村西有古名泉東泉和雙峰庵佛塔。
唐代,稱飲馬東泉。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進,曾在此飲過馬而得名。明成化年間(1465-1487),又有高氏從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以後沿稱東泉。
三泉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3.5公里,狼貓山水庫以南,東鄰大龍堂,南為鳳落峪。122戶,415人。設三泉峪村民委員會。
清光緒年間(1875-1908),稱四泉峪。欲稱絲絲峪。張氏由董家地區張家莊遷此建村。因此處有四眼山泉而得名。以後沿稱西絲峪。
鳳落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4.5公里,東鄰西絲峪,西為東泉,北有三泉峪。23戶,70人。屬西絲峪村民委員會。
清光緒年間(1875-1908),郭氏由董家莊遷此建村。相傳,因該處山峪曾落過鳳凰,故沿稱鳳落峪。
王家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6.5公里,東南為韓家峪,北鄰西絲峪。38戶,114人。屬西絲峪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稱望家峪。張氏由菜蕪縣王莊遷此建村,取盼望家鄉之意而得名。以後沿稱王家峪。
大龍堂 位於東彩石東南4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南為杏峪,西鄰三泉峪,北鄰塔窩。482戶,1764人。設大龍堂村民委員會。農曆一、六日逢集。
相傳,明萬曆年間(1573-1620),稱大龍潭。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居於此。以後沿稱大龍堂。
玉龍 位於東彩石以東7公里,南依仙堂山,西南為葫蘆套,北為黃路泉。592戶,1889人。設玉龍村民委員會。
約在清代,曾名石旮旯,曾名御龍村。因建村在山峪石旮旯里而得名。當地有“東石匣,西石匣,中間旮旯”之說。還傳有石旮旯變御龍的故事。以後沿稱玉龍。
下黃歇 位於東彩石西南5.25公里,東為南泉,南鄰上黃歇,東北為宅科。24戶,80人。設黃歇村民委員會。
約在唐代,村名黃歇。相傳,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過路曾在此歇息過而得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方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孫村地區方家莊,後又遷入。因地勢位北,沿稱下黃歇。
上黃歇 位於東彩石西南5.75公里,東為南泉,南為井子峪,北鄰下黃歇。29戶,106人。屬黃歇村民委員會。村有石佛殿石刻造像。
曾稱黃歇。村名來歷與下黃歇同。明成化年間(1465-1487),崔、張、孫諸氏,又由直隸(河北省)遷入。因地勢位南,沿稱上黃歇。
南泉 位於東彩石以南5.5公里,巨野河上游東岸,東依圍子山,南為白臘灘,東北鄰東泉。224戶,748人。設南泉村民委員會。圍子山上有800多平方米的山寨遺址。
約在唐代,曾名永師莊。相傳,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飲用過泉水,又得名南泉。元末和明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間,劉、崔、張、孫諸氏,又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後遷入,仍稱南泉。
外捎近 位於東彩石以南6公里,南鄰東捎近,西依圍子山,西北為東泉。46戶,134人。設捎近村民委員會。
清代,稱捎近。據村內清同治年間碑文記載:石泉山谷口外,以谷系登岱稍近之路,谷內山莊故名捎近。後來形成3個自然村,此處沿稱外捎近。
西捎近 位於東彩石以南7公里,東鄰東捎近,西為老樹峪,北為外捎近。8戶,23人。屬捎近村民委員會。
村名來歷與外捎近同。當初原為章丘縣西關高大遷家的一處莊園,俗稱高家莊園,後來住戶增加建成村落。為區分名村後加方位沿稱西捎近。
東捎近 位於東彩石以南6.75公晨,東為柳泉,西鄰西捎近,北為外捎近。7戶,23人。屬捎近村民委員會。
村名來歷與外捎近同。後加方們,沿稱東捎近。
韓家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6公里,東為王家莊,西北王家峪,東北為杏峪。93戶,258人。設韓家峪村民委員會。
明弘治年(1488-1505),以韓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據韓朝祥為修廟立碑記:韓家峪。後來,李、張二氏從直隸(河北省)棗強,呂氏從董家地區呂家莊先後又遷入。韓姓戶雖絕,仍稱韓家峪。
王家莊 位於東彩石東南6.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東依仙仁堂山,南鄰潘河崖,西為韓家峪。104戶,355人。設王家莊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稱王家土屋。王氏由萊蕪縣王莊遷居於此。因住戶在山坡之上多建土房子而得名。以後沿稱王家莊。
杏峪 位於東彩石東南5.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東為葫蘆套,西鄰西絲峪,北為大龍堂。97戶,308人。設杏峪村民委員會。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徐、段二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地處山峪,杏樹滿山坡,故沿稱杏峪。
葫蘆套 位於東彩石東南6公里,巨野河上游東岸,東依仙仁堂山,南為王家莊,西鄰杏峪。251戶,876人。設葫蘆套村民委員會。
明萬曆年間(1573-1620),李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地處山峪,視其地勢形似葫蘆狀,故沿稱葫蘆套。
潘河崖 位於東彩石東南7.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東依岱固山,西為柳泉。北鄰王家莊。157戶,585人。設潘河崖村民委員會。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原名盼姑來村。相傳,以“盼姑來”的故事而得名。清鹹豐年間(1851-1861),薛、齊二氏從直隸(河北省)棗強又遷入。以後沿稱潘河崖。
平房 位於東彩石東南7.25公里,巨野河上游東岸,東依仙杜堂山,南為潘河岸,西北鄰王家莊。93戶,301人。設平房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高 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習慣建造原籍平房。
路相 位於東彩石東南8公里,東鄰章丘市境,西為潘河崖,西北鄰平房。198戶,694人。設路相村民委員會。村南有古建築靈官廟遺址和白雲洞。
明代,稱盧鄉。據《劉立國家譜》記載:於萬年間(1573-1620),始祖從直隸(河北省)棗強遷來時,已有盧氏在此定居而得名。以後叫論了音,沿稱路相。
岔峪 位於東彩石東南9公里,東、南兩面皆鄰章丘市境。西鄰中泉,北為潘河崖。193戶,633人。設岔峪村民委員會。村處有古黑虎泉,水涌量大,常年流水不斷。
清乾隆年間(1736-1795),謝氏由董家地區謝家屯遷此建村。這裡有五條山峪,此處為之一岔,故沿稱岔峪。
白臘灘 位於東彩石以南7公里,東依雙石屋子山和老樹峪,南為石瓮峪,西北鄰孟家莊。27戶,82人。屬石瓮峪村民委員會。
清宣統元年(1909),稱白楊灘。徐氏由村南石瓮峪遷此建村。因此處多植白臘條、白楊樹而得名。以後沿稱白臘灘。
老樹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6.75公里,東為西捎近,西鄰白臘灘。104戶,342人。設老樹峪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稱老鼠峪。張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村東峪有一老鼠峪山洞,而得名。村西孟家莊清乾年間張氏碑文中有“張清由棗強遷至老鼠峪”的記載。後因鼠、樹同音,沿稱老樹峪。
吳家 位於東彩石以南8.25公里,南鄰陳家,北為韓家。16戶,62人。設磨盤峪村民委員會。
清道光年間(1821-1850),稱吳家磨盤峪。王、楊、吳三氏早居,因建村於磨盤峪山峪處而得名(肖家、韓家、陳家、蘆家的村名來歷,皆同於吳家)。以後沿稱吳家。
肖家 位於東彩石以南7.75公里,東鄰韓家,南為吳家,北為西捎近。26戶,82人。屬磨盤峪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稱肖家磨峪,亦名肖家莊。肖氏由萊蕪縣口鎮遷此建村。以後沿稱肖家。
韓家 位於東彩石以南8公里,南鄰吳家,西為肖家,北有東捎近。29戶,93人。屬磨盤峪村民委員會。
明弘治年間(1488-1505),稱韓家磨盤峪。韓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郭店,後又行遷此建村。因地處磨盤峪山峪之內而得名韓家磨盤峪。以後沿稱韓家。
陳家 位於東彩石以南8.5公里,東鄰蘆家,西為馬駒子,北為吳家。31戶,104人。屬磨盤峪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稱陳家磨盤峪,亦稱陳家莊。陳氏由大龍堂遷此建村,以後沿稱陳家。
蘆家 位於東彩石以南8.5公里,東為虎門,西鄰陳家,北為韓家。8戶,27人。屬、磨盤峪村民委員會。
清道光年間(1821-1850),稱蘆家磨盤峪,亦名蘆家村。因蘆氏早居建村,故名。後來吳氏從孫村蘆家寨又遷入,沿稱蘆家。
柳泉 位於東彩石以南7公里,東為潘河崖,東南鄰中泉,西為東捎近。130戶,428人。設柳泉村民委員會。
清嘉慶年間(1796-1820),李氏由孫村李家寨遷此建村。因此處多植柳樹並有一山泉,故沿稱柳泉。
中泉 位於東彩石以南8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南為虎門,西北鄰柳泉。164戶,543人。設中泉村民委員會。村中有古名泉中泉,鍶的含量較高。
約在唐代,稱忠泉。村以泉而得名。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至此,一時口渴難忍,忽見地面湧出一清水泉,便封其為忠泉。到清乾隆年間(1736-1795),方氏(孫村方家莊)、田氏(港溝田莊)先後遷居於此。以後沿稱中泉。
講書院 位於東彩石以南9公里,東依荊子山,南為嶺後。北鄰馬駒子。28戶,103人。設講書院村民委員會。村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書院(福聖寺)。
約在元代,曾名福聖寺。村以寺而得名,亦名講書院。傳說有二。一為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至下,曾在此講過學而改稱講書院。二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福聖寺為全盛時期,僧人70多,成為遠近僧侶講習經卷、傳教的中心,因之改名為講書院。另據,嶺後(村)碑文記載:“皇清處士張公,諱字漣綺。公之始祖諱恭字楷堂,行三,原籍直隸棗強人,自明洪武年遷居歷下時家莊。二兄弟,一遷入胡莊,一遷入張家莊,皆歷邑東北鄉也。公之八世祖,字光選,萬曆年間,由時家莊遷居院後。乃十四世,(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始遷於講書院”。
徐家場 位於東彩石以南9.2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東鄰虎門,南為玉河泉,西南萬糧峪。65戶,211人。設徐家場村民委員會。
約在明代,稱徐家響場。徐氏早居建村。在收割莊稼打場時,牲口籠頭帶有鈴鐺,響徹山澗而得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單氏從直隸(河北省)棗強又遷入。後來,徐姓戶絕,沿稱徐家場。
虎門 位於東彩石以南9.25公里,巨野河上游北岸,東南為青龍峪,西鄰徐家場。154戶,526人。設虎門村民委員會。農曆五、十日逢集。村南山有空心山自然風景區。1943年農曆9月,泰山軍分區司令員廖容親自指揮虎門大捷,打死打傷日軍30多人。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王、方二氏先後由萊蕪縣王莊,孫村方家莊遷居於此。因建村山澗處有一老虎洞,故沿稱虎門。
萬糧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10公里,巨野河上游,東鄰玉河泉,西依劈山,東北為徐家場。73戶,273人。設萬糧峪村民委員會。
唐代,稱望糧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率大軍東征至此,糧餉不及。以盼望運來軍餉萬擔糧,保證從董家楊家莊又遷入。沿稱萬糧峪。
玉河泉 位於不彩石以南10.25公里,巨野河源泉頭所在。東為青龍峪,西鄰萬糧峪,北為徐家場。89戶,273人。設玉河泉村民委員會。村民畢思祥家有古名泉玉河泉,幾百年來從未乾涸。
清光緒年間(1875-1908),稱魚河泉。畢氏由章丘縣畢家莊遷此建村。因村處河中魚多,且有一山泉為河源而得名。後來,以玉河泉而得名。
青龍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10.25公里,東鄰章丘市市境,西為玉河泉,北鄰虎門。65戶,249人。設青龍峪村民委員會。有東、西青龍泉和真武祠。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原名斑鳩峪。劉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定成。因建村于山峪之中,樹木繁茂,斑鳩頗多,故名。俗有“斑鳩入虎口,別想再飛走”之說。後因村處有兩個青龍泉,以青龍勝白虎之意,沿稱青龍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