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鳳凰紙紮)

彩扎(鳳凰紙紮)

彩扎(鳳凰紙紮),是流行於湖南省鳳凰縣一帶的民間彩扎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鳳凰紙紮發展歷史長遠,清末民初,鳳凰紙紮成為當地頗為興盛的手工藝行當,一個縣城即開設了十多家紙紮鋪子。鳳凰一年四季都有應時的紙紮製品,春節期間更是紙紮的旺季,獅頭、龍頭、蚌殼、彩船、蝦、蟹、魚、鱉、雲朵、盆花、燈籠等千姿百態的紙紮製品不僅行銷本地,還銷往鄰縣他鄉,在湘、鄂、川、黔邊界具有很大的影響。鳳凰紙紮具有豐富的民俗內涵,為民俗學及民間工藝學的研究提供鮮活例證。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鳳凰縣申報的“彩扎(鳳凰紙紮)”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6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彩扎(鳳凰紙紮)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湖南省鳳凰縣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66
  • 保護單位:鳳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藝術特色,文化內涵,製作工序,扎骨架,裱糊,彩繪,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湘西地區古代位於楚國境內,楚國的巫風在這裡得到流傳以後沒讓當地形成了濃郁的巫文化。在歷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巫文化在湘西人的民俗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湘西紙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巫文化的影響。其次在封建王朝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湘西人民曾經多次進行過反抗封建王朝的鬥爭。在反對外來侵略的過程中,湘西人民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湘西人民形成了一種團結勇敢的民族特性。紙紮藝術成為了湘西人民慶祝戰鬥勝利,歌頌英雄事跡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這種歷史因素也促進了湘西紙紮藝術的發展。
清末民初,鳳凰紙紮成為當地頗為興盛的手工藝行當,一個縣城即開設了十多家紙紮鋪子。鳳凰一年四季都有應時的紙紮製品,春節期間更是紙紮的旺季,獅頭、龍頭、蚌殼、彩船、蝦、蟹、魚、鱉、雲朵、盆花、燈籠等千姿百態的紙紮製品不僅行銷本地,還銷往鄰縣他鄉。

文化特徵

藝術特色

造型
第一種是祭神類紙紮,這類的紙紮包括儀式道具類紙紮、人物神像類紙紮、建築類紙紮、交通工具類紙紮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類紙紮等五種類型,其中儀式道具類紙紮主要包括紙紮桃花源、紙紮面具等作品;人物神像類紙紮主要包括神像、戲劇人物、金童玉女等多種類型的紙紮;建築類紙紮主要以反映古代建築風格宅院紙紮、牌坊紙紮為主;交通工具類紙紮主要包裹轎子、馬之類的紙紮;日常生活用品類紙紮包括金山銀山、珠寶等紙紮作品。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工具類紙紮和日常生活用品類紙紮中甚至出現了手機、彩電等現代電子產品類紙紮以及轎車等現代交通工具類紙紮。
第二種紙紮是遊藝活動類紙紮,在一些重要的民俗慶祝活動中,紙紮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活動道具,這類遊藝活動類紙紮的主要包括採蓮船、蚌殼以及紙紮獅子等遊戲道具,還有一些諸如紙紮彩燈、風箏紙紮等紙紮作品也可以算入這類紙紮之中。
第三種紙紮是一些觀賞和紀念類的紙紮,這類駐紮主要以一些動物造型的紙紮為主,如獅子頭紙紮,紙紮龜、紙紮蟹等。
色彩
通過色彩明度的調整、色彩面積的大小等方面展現出了一種色彩紛呈的色彩特徵。用於遊藝類的紙紮有著色彩鮮明,喜慶祥和的特點。用於祭祀以及喪俗活動的紙紮主要以白色、黑色以及藍色、紫色為主。把這些基本色調賦予情感,有機地組合在紙紮造型的表面,黑白相間,紅綠相映,單純中顯示豐富,對比中見到和諧,使紙紮工藝品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裝飾風格。

文化內涵

孝道觀念
鳳凰地區的紙紮藝術以中國的孝文化之間也具有一定的聯繫。孝文化在中國民間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湘西也得到了廣闊地流傳。湘西人民也有著為死者舉辦體面的後事的習慣,在葬禮之中紙紮就成為了展現孝道的一個物質載體。在利用紙紮進行祭祀的過程中會有這樣的一個特點,那就是焚燒紙紮的種類越豐富,喪家在其它人看來就顯得越孝順。
生死觀念
湘西地區的喪葬習俗沿襲了土葬的風俗。湘西人普遍認為人的死亡是重生的一種體現,因此,在湘西的死者悼亡儀式往往被弄得十分熱鬧。因而套用於喪俗中的紙紮工藝品往往也有著五顏六色的特點。那就是湘西地區流傳的是一種樂觀豁達的生死觀。因此鳳凰紙紮就成為了展現這一文化內涵的一種表現形式。

製作工序

扎骨架

扎骨架也叫扎形,即用竹篾製作出紙紮作品的基本形態,是製作紙紮作品的基礎,也是最為複雜的程式,從選料到最終完成需要經過十道主要工序。
第一步:備料。扎骨架需用到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紙。
第二步:鋸竹下料。按照需求把陰乾處理好的竹子鋸成合適的長度。
第三步:刨竹節骨。把竹節與竹節之間的竹節骨刨平刨光,為下一步破竹做準備。
第四步:破竹。把準備好的竹筒破開,一般一根竹子破8刀、16片。破竹時要將竹片劈得厚薄一致,兩頭寬窄均等,要求刀要立正,並且必須選擇竹子二分之一的地方下刀,否則破開的竹篾就會上下不一樣粗細。
第五步:破篾。即橫向把破好的竹條的青篾(竹子皮帶韌性的部分)與黃篾(竹子靠裡面較粗糙的部分)分開。破篾的目的是要去除黃篾留下青篾以保證篾條的韌性。
第六步:刮篾。即用篾刀或者磨砂紙對篾條進行修整打磨。首先要颳去青篾外的風塵垢(竹皮上的髒東西);其次要把竹篾的竹刺及稜角整平,以免在製作時刮傷製作者;最後要將篾條寬窄厚薄調整一致,並將篾條兩頭用小,刀削成類似橢圓的形狀,便於後期包紙纏篾。
第七步:紙纏篾。先將構皮樹紙裁成2厘米寬的紙條,然後用構皮樹紙將篾條包裹住。纏篾時,首先要用糨糊將紙一端斜著粘在篾條的一頭,逆時針方向旋轉篾條直到整個篾條被構皮紙纏完,然後剪掉多餘的紙,最後用糨糊粘緊。
第八步:搓紙捻。在扎制骨架時,用來固定篾條的線是用紙搓成的,這種用紙搓成的線就被叫做紙捻子。紙捻所用材質與紙纏篾的紙張相同。搓紙捻時不能太松,否則就擁不牢,但也不是越緊越好,否則就會容易斷裂。根據不同作品的需要,紙捻可以分為許多規格,從4~60厘米不等,常用規格就可達20多種。
第九步:製作形狀篾。即按需要製作不同形狀的篾條,大致可以分為有角篾和無角篾兩種,有角篾就是指方形、三角形或者是其他的多邊形;無角篾就是指圓形、橢圓形等,不同形狀的紙紮形態需要的形狀篾不同。形狀篾的製作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烤篾,即將竹篾在火上烘烤,烤成所需造型,然後讓篾條遇空氣冷卻即可成型;第三種是折篾,這種方法--一般用來製作有角蔑。折篾時青篾在內、黃篾在外,內部青篾的韌性能保持篾條不會斷裂。第三種是揉篾,用拇指、食指、中指用力掰揉篾條,整個過程都要用暗勁、巧勁而不能使蠻勁,沒有固定的口訣或規定,全由手藝人的經驗和手感。
第十步:扎制骨架。即用紙捻將篾條固定,從而達到某種形態結構。用紙捻綑紮時綁法主要有四種:螺旋型捆綁法、十字交叉型捆綁法、交叉帶螺旋型捆綁法和“8"字型捆綁法,扎完後力求表面平整光滑。扎制骨架時則要先扎受力復,然後層層推進,在基礎骨架上用製作好的形狀篾進行扎制。

裱糊

第一步:備料。裱糊程式需要用到的材料主要是紙和糨糊。紙依然採用古法製作的構皮樹紙;糨糊也必須採用以天然材料製作的糨糊。需選用上好的麵粉加入適量的水和明礬調稀,一邊用煤火煮一邊用棍棒進行攪拌,煮沸到大約80°C,黏稠度適中時就可以使用了。
第二步:裱糊。即將已經準備好的紙黏合在紮好的骨架上。看似簡單,但“裱在前,糊在後,先凹後凸,先暗後明,先背後面,先里後外”,裱糊過程中的“裱”和“糊”實際是不同的兩個步驟。糊即用紙貼在骨架上,質地比較薄,牢固性較弱,但有透光性,比如燈籠的製作即用糊。而“裱”的意思即加固加厚,用一層又一層的紙疊加在一起,有時還會在紙上裱布,形成紙夾布的效果。

彩繪

第一步:勾輪廓。紙紮匠人會在裱糊好的紙紮作品上用墨線勾出外輪廓,比如獅子的嘴巴、鼻子的輪廓形象,為下一步的著色做準備,線條必須一氣呵成並且粗細均勻,否則非常影響視覺效果。
第二步:著色。即在輪廓線里用純植物與礦物質提取的顏色進行填色。色相方面主要是湘西民間喜愛的青色、紅色、黃色為主,按由深至淺、由里到外的方法來著色,最終形空的程生助鮮艷的視覺效果。
第三步:貼金滾線。為了讓一些紙紮作品顯得更加璀璨奪目,紙紮藝人會在著色完成後用金箔紙對輪廓線進行強調,用剪成2毫米寬的金箔紙沿著輪廓線外圍貼上,從而起到調和色彩、區分墨色和彩色的作用。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紙鳳凰扎具有濃厚的湘西地域特色,匯聚了濃郁的鄉風民俗。它取材廣泛、結構嚴謹、造型誇張、色彩鮮明,並與湘西土家族、苗族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緊密相關聯,展現了湘西古老文明的歷史進程,充分反映了湘西民間的審美情趣。對於研究湘西文化底蘊內涵,有著重要的作用。
傳承人物
聶方俊,男,漢族,湖南省鳳凰縣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0年,開展湘西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
2015年7月,對鳳凰紙紮進行數位化採集,為國家非遺資料庫完善資料。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彩扎(鳳凰紙紮)”項目保護單位鳳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獲獎
1999年11月製作“湖南邊城巨龍”(母龍1條長199.9米,子龍2條,每條長18米),進京參加全國舞龍大賽,喜迎澳門回歸,一舉奪得大賽金獎並榮獲全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2000年4月參加湖南省首屆民間工藝精品展,《雙龍搶寶》獲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