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形成場(morphogenetic field)又稱為“形象之場”,是英國皇家協會特別研究員魯伯特·謝多雷克博士提出的一種“共鳴”理論。 他認為,不只聲音會產生共鳴,事件也會產生共鳴。他將連續發生同類事件的場所稱為“形態形成場”,將所發生的同類事件稱為“形態共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形態形成場
- 外文名:morphogenetic field
理論重點,理論提出,理論闡釋,理論驗證,其他說明,最新研究,
理論重點
“形態形成場”理論最重要的一點是:一旦形成“形態形成場",其傳播就可以跨越空間與時間的界限。換句話說,只要有“形態形成場”存在,就可能在瞬間影響到其他地方,這也可以算做是世界瞬息萬變的一種。
理論提出
謝多雷克博士致力於研究如何連線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從而為人類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觀。他在劍橋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留校開設了生物化學及生物學課程,同時也以英國皇家協會特別研究員的身份,活躍於這一領域。
謝多雷克博士在20多年前發表的論著中闡釋了他的理論。然而當時的科學雜誌《自然》卻給了他的理論以"應燒毀丟棄"的不公正評價。儘管他的觀點遭到了《自然》雜誌的否定與批評,卻得到了一些新科學支持者的好評,從而掀起了論點截然相反的激烈爭論。的確,謝多雷克博士的論點不僅奇特,還遠遠超出了人們通常所能理解的科學範疇。然而,許多謎一樣的事件的發生,卻可以從這個論點中得到很明確的解釋。因此,他的理論依然很深入人心,有很多人做了相關的實驗,並引起了轟動式的話題。
理論闡釋
那么謝多雷克博士提出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理論呢?
我們常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比如飛機墜毀事件,有時會在同一個時間和地點接二連三地發生。即便是社會與歷史也一樣。從整個人類歷史的長遠眼光來看,許多悲劇都曾不斷重複上演過。為什麼同樣的事件會接二連三地發生呢?謝多雷克博士以一種科學的態度解釋了其中所包含的秘密。
我們知道,所謂科學的態度--就是將”物“還原為一種現象進行考察。然而,謝多雷克博士的論點卻與此背道而馳。
他認為,只要同樣的事情發生過幾次之後,就會形成事件的"形象之場",而只要和這個"形象之場"產生共鳴,同樣的事情就能再度發生。這裡所謂的"形象之場",並非一種能量所傳達的信息之類的東西,而是與家裝的室內設計圖有點兒類似。
理論驗證
驗證實驗一:
為了驗證謝多雷克博士所提出的"形態共鳴"理論的真偽,英國電視台1983到1985年進行了公開的實驗。
首先,電視台準備了兩幅畫,這兩幅畫不仔細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不過有很多顏色夾雜其中罷了。但其實畫中有畫,其中一幅是一個戴帽子的女性,另一幅是一個蓄著鬍子的男性。
接著,電視台在電視上揭曉了其中一幅畫的答案。而在揭曉這一答案前後,電視台分別做了兩幅畫的辨識實驗,目的是觀察電視揭曉答案前後,觀眾回答的準確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當然,兩次實驗所選取的觀眾是不同的,參加電視播放後實驗的觀眾並沒有看過電視播放的內容,所以也就不知道到底哪一張是電視上所揭曉的答案。
結果如何呢?電視台播放蓄鬍子男性的頻率要明顯高於戴帽子女性。為慎重起見,電視台還使用了與英國及愛爾蘭無關的其他國家的人物形象。可結果是,參加播放後實驗的觀眾猜對的比例,竟然比播放前的多了三倍。
這個結果正說明,許多人將已經知道的答案,給了那些素昧平生的人某種暗示。用"形象共鳴"理論可以解釋為,在之前的觀眾那裡形成了能正確識別畫中畫的"形象之場",從而使答案的準確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謝多雷克博士的理論還可以解釋遺傳現象。也就是說,遺傳不僅僅是遺傳信息的再次複製,同時還因為有"形象之場"的存在。其他諸如被稱為"同時性"的巧合,或者榮格所提倡的集體無意識及"原型",都與此有關。所以很多重點也在打破形象場,使自己有意識不做"控制者"(控制者首先是被控者),還有比如史蒂芬·柯維所倡導的觀念。
【注】 本段內容有待考證,尤其是“戴帽子的女性和蓄著鬍子的男性”並無出處和文獻支持,讀者可搜尋"Rupert Sheldrake, 1983, BBC experiment"自行考證。見諒。
驗證實驗二:
在第一個實驗的基礎上,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導致結果(如暗箱操作或本身該項統計由於地域和人群不同兩項統計的最終結果也可能因此浮動比較大)。為了驗證謝多雷克博士所提出的"形態共鳴"理論的真偽,於是部分科學家做了另外一些實驗,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將860隻白老鼠分成兩等分分別在距離10.8英里的兩個實驗室做了三個階段的實驗:首先在A實驗室用300隻白老鼠進行一項簡易的迷宮實驗。讓一隻白老鼠進入簡易小型迷宮盒,測試白老鼠正確通過迷宮的時間。實驗室一共有10個迷宮盒,同一時間讓10隻白老鼠進行迷宮實驗,同時記錄他們通過的時間,如此反覆進行30次實驗,也就是第一階段的300隻白鼠實驗,而在第一階段中科學家們通過這些數據觀察到從第4次實驗開始白鼠們普遍通過的時間取平均值在小範圍內總會比前次要短一點,而測出的300隻白鼠通過的平均時間大約為48.6秒,而第10次實驗平均時間大約33.9秒,相對於第一次的62.7秒幾乎快了一倍,雖然每一批次的十隻白鼠與之後進行實驗的白鼠沒有直接接觸,但科學家們不否定有他們通過其他方式交流的可能性,畢竟在同一個實驗空間裡,於是第一階段就此告一段落。而第二階段仍然是在A實驗室里進行,不過時間比起第一階段來要推後了72小時,這第二階段是觀察A實驗室里剩餘的130隻白鼠的通過同一個迷宮盒的時間,按道理實驗結果130隻白鼠通過迷宮盒的平均數值應該也是48.6秒左右,然而這次他們發現平均數值居然在28秒左右,也就是說平均每一隻白鼠都比第一階段的平均數據快了20秒左右,比第一階段的第30次實驗數據都快上不少,然而這第二階段並不能完全說明是由形態形成場,與第一階段一樣,可能是白鼠們之間在同一個空間裡有“交流”或者可能白老鼠會通過某些方式在迷宮盒留下“標記”讓接下來的白鼠更容易找到終點等等,不過這比起互相之間數據完全相似的實驗結果來說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結果完全有必要進行第三階段。而第三階段是在第二階段結束後的10天后,科學家們在另外一個實驗室,就是與A實驗室相隔10.8英里的B實驗室,這個實驗室里同樣存在430隻白老鼠,這一次他們用了全新的10個迷宮盒,也就是說這10個迷宮盒完全沒有白老鼠走過。在第三階段的第一次試驗結束後科學家們都驚呆了,這一次十隻白鼠們都是以最短的路線走完迷宮,平均時間約在28秒左右,與第二階段的時間驚人的相似,而接下來的所有實驗同樣都是28秒左右。第三階段最終結果430隻白鼠通過迷宮盒的時間都停在了28秒附近上。這個實驗數據讓科學家們得知完全不相干也沒有交流甚至沒有見過面的兩批白鼠居然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做同一種實驗,存在“經驗積累”的效果。
難道它們可以傳送某種特定的電波讓附近其他白鼠明白?或者白鼠甚至世界所有生命根本就是一種“終端”,只是接受來自“主機”上的信息以及反饋信息,而“主機”以一種形式讓附近甚至更遠的其他生命潛在感知到一些東西?如果這一發現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證實的話,科學家們相信人類一定會進入一個新的文明階段。
其他說明
謝多雷克博士還說:
“我最關心的是人的注視對某些事物的影響。比如說,有些人,只要有人背後注視著他,他就會有感覺。我想做的是統計與此相關的一些數據。”
“我們的生命依賴許多看不見的能量在維持著,所以希望你能時刻關注你身邊發生的事,這非常重要。關注本身對它們就有一種影響力存在,很多人雖然已經知道得很清楚,卻並沒有付諸行動。這與在家裡父母會關注孩子有著同樣的道理。”
關注身邊的所有事情,觀察周圍的每一次變化,也就是說,我們要用愛去對待你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因為謝多雷克博士始終站在第一線研究人類意識所具有的影響力,所以他的話也就格外能深入人心。
如果有了水結晶形狀與人的意願的關係(參看《水知道答案》江本勝 著)給我們的啟示,再加上謝多雷克博士經過實驗得出的結果,便可以解釋這個世界中的大部分現象,同時還能發現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足以改變世界的能力。
上帝賦予人類創造力,只要充分利用這個能力,便可以在瞬間改變世界。
對於生活在煩惱之中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鼓勵,因為改變世界的一切力量就在我們自己手中。
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你在做的事情,別人同樣也在做。我們應該創造一個怎樣的“形象之場”?是要創造一個令彼此痛苦、相互傷害的環境,還是營造一個充滿愛與感謝的空間呢?
當你面對水,滿懷愛心向它表達自己的謝意時,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也一定有人像你一樣對一切都充滿了愛心。
你不需要離開你現有的環境,因為你眼前的一杯水已經連線了整個世界。無論在哪裡,水與水之間都會產生共鳴,由此擴展開來,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心存著一份愛與感謝。
那么就讓愛與感謝充盈這個世界吧!那樣的話,就會形成一個神奇的充滿愛心的“形象之場”,從而改變這個世界。在那樣一個世界裡,就不再有空間與時間的界限,甚至每時每刻都有美好的事情發生著!
至於唯物和唯心國中時候的哲學課內容,很顯然,唯物和唯心都是沒意思的。
最新研究
近幾年謝多雷克博士對人的精神感覺方面的研究頗感興趣。比如,寵物的主人與寵物狗之間所存在的默契,為什麼當寵物的主人要回家的那一瞬間,寵物狗會有所感應,開始跑到門口等著主人的歸來。據說,謝多雷克博士已經用錄像拍下了200個以上的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