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老虎笙:早在6500年前,也就是傳說中的
伏羲時代,居住於青藏高原和西北一帶的氏羌人創造了一種文明,它的象徵就是虎,之後,伏羲的後代逐步向西南遷徙,隱入雲貴高原和四川南部,演化成今天的彝族等民族。
雲南雙柏有一個彝族支系稱老虎為“倮馬”,認為天地萬物都是老虎創造的,覺得自己是老虎的後代,自稱“倮倮”,傳說早年當地的彝族頭人都要披虎皮,死後也要裹虎皮。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是雲南省楚雄州雙柏縣
法脿鎮小麥地沖彝族“倮倮”支系一年一度的“虎節”,又稱“老虎笙”。老虎笙舞蹈形式,儀式由接虎神、跳虎舞、虎驅鬼掃邪和送虎四部分組成;其舞蹈形式有表現老虎生活習性的12套虎舞和表現生產勞動的一系列舞蹈。
“老虎笙”彝族先民認為虎屍分解創造了萬物,形成了獨特的彝族虎宇宙觀。彝族崇虎、敬虎,以虎為其祖先,自稱
倮倮(漢語為虎),即自稱為“虎族”。古代彝族部落首領須披虎皮,死後以虎皮裹屍進行火葬,表示生為虎子,死後化虎。彝族在舉行祭祖大典時,大門上懸掛一個葫蘆瓢,凸面塗紅色,上繪黑虎頭,以示這家人是虎的子孫。
雙柏彝族老虎笙是彝族虎圖騰的“活史料”,既古樸又原始,民族風格十分濃郁,它既是祭祀性舞蹈,又是自娛性很強的舞蹈。法裱鎮的小麥地沖村是老虎笙的發源地。
相關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仙人,身背一塊巨石去堵泛濫的江水,路經小麥地沖時,東方發白,天已快亮,仙人將現原形。不能走動,於是將大石頭分成幾塊,丟到麥地沖附近,變成三道石閘門,仙人也在村子兩頭,化作兩隻石虎,守護著小麥地沖。從此,這裡的彝族人民安居樂業,壞人不敢進,魔鬼不敢入,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六畜平安。人們為感謝這兩隻石虎,也為了祭祀祖先,就按照虎的習性和愛好,摹仿老虎的動作跳老虎舞蹈。在長期的社會歷史進程中,經過不斷的繼承、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跳虎形式的祭祀舞蹈和活動。小麥地沖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舉行歷時八天的“虎節”,虎節期間“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有一套完整的程式。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期間,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災,合族同樂。
風格特色
跳老虎笙的人,用恢黑色的氈子綑紮成有虎耳、虎尾的虎皮披在肩上。臉上、手上、腳上分別用黑、紅、紫、白色等各種顏料畫上虎紋,裝扮成老虎的樣子。跳老虎舞,虎隊在硭鑼和羊皮扁鼓伴奏下入場跳虎圖騰舞。 “老虎開門”、“老虎出山”、“老虎招伴”、“老虎捉食”、“老虎搭橋”、“老虎接親”、“老虎交尾(性交)”、“老虎馴牛耕地”、“老虎耙田”、“老虎播種”、“老虎栽秧”、“老虎收割”等舞蹈動作。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雙柏縣文化館獲得彝族老虎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