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梅葛文化節

彝族梅葛文化節

農曆十月初八,彝族年。這一天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將在被譽為“梅葛故地”、“歌舞之鄉”之稱的官屯鄉馬游村舉行“姚安彝族梅葛文化節”,來賓可以聆聽到彝族史詩《梅葛》的傳唱盛況。 梅葛文化節,是姚安縣以梅葛故地馬游坪為主要標誌的彝族山區隆重的一個節日,以用梅葛調吟唱梅葛為主要內容。民間的通俗叫法是梅葛會,也叫對調子,就是通常講的賽歌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彝族梅葛文化節
  • 別稱:梅葛會、對調子
  • 節日時間:農曆十月初八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
  • 節日起源:神話、祭祀
  • 節日活動:唱梅葛調、跳葫蘆笙舞
  • 設定地點:馬游坪
  • 設立機構:馬游梅葛文化站
  • 設定時間:1992年
來歷,梅葛,吟唱梅葛,傳說,文字傳授,解放後,

來歷

梅葛文化節,是近些年的叫法。在過去,民間的通俗叫法是梅葛會,也有叫對調子的。其實就是通常講的賽歌會。這是姚安縣以梅葛故地馬游坪為主要標誌的彝族山區比較隆重的一個節日,以用梅葛調吟唱梅葛為主要內容。

梅葛

是當地彝語的譯音。梅是嘴的意思,葛是古老、過去的意思。翻譯成漢語,就是把祖先的歷史說出來。祖先的歷史即梅葛史詩,分創世、造物、婚事與戀歌、喪葬四個部分;說出來即用梅葛調吟唱出來,並且必須用梅葛調正腔吟唱。因為梅葛調分正腔、慢腔和娃娃腔。正腔多為朵覡(畢摩)或老年人演唱,曲調高亢響亮,近似於吼,敘事性較強,主要是唱述梅葛史詩及先輩們的歷史、教人農事和演繹風俗,多在祭祀或正式場合演唱。慢腔多為伙子姑娘們演唱,曲調婉轉悠揚,以打情罵俏表達愛戀為主,多在野外相聚或“姑娘房”里演唱;也有中年人演唱,曲調如咽似訴,以表達苦悶情感為主,多在山間田野或非正式場合演唱。娃娃腔多為孩童演唱,曲調詼諧幽默,朗朗上口,以表達天真好奇的童趣為主,除莊重場合外都可即興演唱。

吟唱梅葛

是彝族民眾代代相傳的傳統。聽老人們說,過去除祭祀、過年過節及婚喪嫁娶要吟唱梅葛外,每年舊曆的二月八還要舉行一次梅葛會,由各山寨輪流主持。屆時,來自山山箐箐的男女老少身著平時捨不得穿的彝族盛裝歡聚一堂,唱梅葛調,跳葫蘆笙舞,進行物資交流。
活動中,從始至終貫穿著梅葛吟唱。先是舉行祭山儀式,由朵覡(畢摩)主持。開場白後,就用梅葛調正腔唱誦造天造地、虎變萬物、洪水換人種、兩兄妹傳人種、兩兄妹造日月和分四季盤莊稼等梅葛。然後是唱梅葛比賽,由各山寨選派的歌手對唱。如果是一男一女,雙方又有點意思,起唱時還會用歌聲互相打賭,賭注即輸家跟贏家回家。但通常都是女方故意輸給男方。這種演唱比賽較為獨特,都是即興編詞,隨口就來,一問一答,環環相扣,以回答不了唱不下去為輸。比如演唱的主題是造房子,就要從哪個來號地脈,地脈的情況怎么樣,什麼木料做什麼用,木料又從哪裡砍,什麼人抬……一直唱到搬新居。如果還沒有輸贏,就繼續唱下去,唱搬新居以後的情況,比如什麼屋派什麼用場……就這樣樹生枝枝生葉地不斷演繹牽扯下去,既比歌喉,又比心智,有時候要幾天幾夜才唱得出輸贏。與此同時,還有自發組合的演唱比賽。年老的,一般在火塘邊進行;中青年的,一般在山野林間進行。由此還衍生出青年男女用梅葛調打情罵俏直至傳情達意私訂終身。

傳說

為什麼要舉辦梅葛會?據民間傳說,是天神的旨意,是天神給人間傳授梅葛時定下的規矩。
那是一個古老的年代,生活在馬游坪的先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過得像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一點樂趣也沒有。一天晚上,一個叫朵覡的小伙子收工回家,頭被樹上掛著的葫蘆碰了一下,很疼,朵覡開口就罵,並把葫蘆扯下來丟下山箐。殊不知,這個葫蘆乃天神所變。天神見世間凡人如此對待葫蘆,非常想不通,晚上就託夢責問朵覡,說你們知道人都是從葫蘆里來的嗎?朵覡說不知道,這裡的任何人都不知道。天神很失望,說你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世上萬物從哪裡來,難怪你們不知道祭祀神靈。於是決定開啟人的靈智,每晚上用託夢的辦法給朵覡傳授《梅葛》,並傳授祭祀禮儀。但傳了八晚上,朵覡記住了後面又忘記了前面,效果非常不好。天神很著急,因為天神只能在人間逗留九天。

文字傳授

如果用文字來傳授,效果會好,但離開天庭下凡時忘了帶文字,所以沒有文字來傳授。情急之下,天神創造了梅葛調,用唱的形式才把《梅葛》完整地傳授給朵覡。臨走時,天神告訴朵覡,說你從此以後就是通天人之際的“朵覡”,一半是神,一半是人。還說,每年舊曆的二月八日是山神樹神水神等諸神聚會的日子,在那一天祭山並吟唱《梅葛》,會得到各路神靈的護佑。
就這樣人間有了朵覡(畢摩),不僅主持各種各樣的祭祀,還負責傳唱《梅葛》。從此,人們知道了敬畏神靈,讓無助的心靈找到了慰藉的依託;還學會了唱《梅葛》,讓愚鈍的腦海中擁有了一個詩意的世界。從此知道天神造天造地造萬物,知道洪水換人種時倆兄妹躲在葫蘆里幸免於難,知道兄妹傳人種生下了葫蘆,然後從葫蘆里走出了人類的祖先;從此領悟到了音樂的美妙,體會到了舞蹈的樂趣,從此彝家人會說話就會唱梅葛調,會走路就會跳葫蘆笙舞。但因為沒有文字,所以《梅葛》只能口傳心授。一代又一代,傳唱的人越來越多,流傳範圍也越來越廣,《梅葛》的版本也多種多樣。但不管如何變化,創世、造物等主體部分大同小異,被彝家人奉為“根譜”,被今天的研究者視為“史詩”,看成是彝族文化的“大百科全書”。

解放後

因受“破四舊”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影響,梅葛會這種民間活動一度被取締,梅葛傳唱也作為封建迷信被嚴格禁止。1992年,沐浴著改革的春風,馬游梅葛文化站正式掛牌成立,梅葛傳唱才在民間重新興起。2005年,首屆馬游梅葛文化節在馬游村委會舉行。今天的梅葛文化節,是原有梅葛會的繼承和發展,是梅葛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新形式,是實施“文化榮縣”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文化姚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讓梅葛這朵民族奇葩走向世界的橋樑和紐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