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相關習俗,
簡介
彝族地沐扎布泥塑技藝主要見於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在彝族畢摩文化中有用泥塑造的偶像彝語叫“地沐”、“扎布”或叫“地沐扎布”。在彝語裡“地沐”中的“地”是指“埋”或“埋葬”,“沐”是指要“被埋”或“埋葬的物”,“地沐”就是指“埋葬物”;“扎”是指“泥”、“土”或“泥土”,“布”是指“偶像”或“佛像”,“扎布”就是指泥土塑造的偶像或佛像。因此,“地沐扎布”可以譯為“用於埋葬的泥塑偶像”或“用於埋葬的泥塑佛像”。
馬邊彝族畢摩祭儀中常用的“地沐扎布”有120餘個,是一種現存最原始和古老的活態民間技藝。
2017年,彝族塑泥地沐扎布技藝被列人市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習俗
“地沐扎布”是彝族人在祭祀時,用山上挖的最粘的泥土捏塑的一種物像和佛像。彝族的“地沐扎布”從塑造的形象可分天上、人間和地獄三類。
天上類的地沐指神祗類,捏塑的泥偶形象似人,但個頭高大,場面大氣,形態高昂,眼睛或凹凸、或如柱狀;頭頂或成雞冠狀,或似飛輪、火輪狀,頭帕上或頂蛇、或蛙、或鳥等物。
人間類地沐凡指在人間與人共同生活的各類物像,其個頭中彝族畢摩手捏的地沐扎布等,形象與生活中所接觸的形象大小吻合,如狗、蛙、蛇、馬等物。
地獄類地沐是指生活在另一個小人世界的異類,其捏塑的泥偶形象矮小、相貌醜陋、構造奇特;或雙頭、或多眼、或多體組合。
“地沐扎布”般都根據祭儀需要捏塑成祭儀所需物像,捏好後或放在竹編器物上、或放在樹木上、或放在木板上、或放人泥塑的壇中。再根據祭儀要求,將泥偶放置到野外指定的地點,如放人河谷、石洞、泥壇或埋人地下等。
“地沐扎布”文化應是雕塑、陶瓷等的早期形態,彝族“地沐扎布”許多形態和構造與三星堆出土的許多文物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