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從作者自身的故事講起,記下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故鄉的人和事,學生時代的美好時光和諧的大家庭,難忘的感情經歷,我的工作生涯、人生感悟和一些經歷等等事情,通過學習、感悟、借鑑和反思,終於形成了這本《彎路與青草》,與其說是一本書,其實更像是自己個人心靈的回憶錄,一本寫給自己的書。(此書由北京天禾佳誠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策劃發行,團結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彎路與青草
- 作者:梁國棟
- ISBN:978-7-5126-2621-8
- 頁數:294
- 定價:36.00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 開本:32開
梁國棟,祖籍山西定襄,1941年生於內蒙古包頭市。1960年考入呼和浩特大學中文系,1962年畢業於呼和浩特師範專科學校。先後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中學、師範學校、企業職工業餘大學任教。1983年之後,在包頭市黨政部門工作,2001年退休。2004年客居北京至今。
序一
往事的價值
劉樹珍
是誰說過,一個人獲得靈魂的方式是通過往事。生命是個流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消逝是人的宿命。可是,如果有可供懷念的往事,消逝的價值便可以被挽留。可是,什麼樣的人才會擁有往事呢?一定是那些對生命、對世間物事懷有無限愛意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對眼前消失的花光雲影、燕語人聲心懷不捨與惋惜,從而永遠的、真切的將其留在心靈的穀倉里。
當然,在這個日益功利、冷漠、浮躁的世界上,我們完全有可能活成另外一種人:萬事匆忙,來不及感受。對眼前流走的光陰從不往心裡去,毫無察覺,毫無感知。如若活到如此地步,縱使生年過百,老來並沒有多少往事可以回首,這樣的人生,靈魂不過是一具空殼。
由此看來,豐滿的生命正是源於一樁樁一件件的往事,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往事使靈魂具有了深度和廣度。在這樣的靈魂里,往事都繼續活著:小時候村里一起玩耍的夥伴還那么頑劣;小院裡菜葉上的露珠還在閃亮,早已去世的親人依舊在和你說著什麼……透過往事看今天,會獲得當時並不具備的意義。
讀梁國棟老師的《彎路和青草》,就是在讀他的生命之河,沿河源款款走下來,心思一半陷在回憶里,一半陷在沉思中。
梁老師是我讀師範時的老師。那時他是中文老師,我是英語班的學生,他並非我的科任老師,認識他,是憑了些機緣。這是30多年前的事了,那場曠日持久的運動終於結束,我們家終於不再被歧視,我也不再為家人提心弔膽,終於允許讀書、允許出身不好的人參加考試了。我欣喜若狂,用鄉下年輕人的一雙眼睛大膽的眺望仰慕已久的城市,似乎一夜之間我看到了未來。那種懷揣錄取通知書,背著鋪蓋捲走在漫天黃風中的感覺,至今憶起時都血脈噴張。於是,我借作文將心頭往事及種種複雜情緒宣洩出來。正是這篇《當我走進師範校門的時候》,在語文組老師傳閱時讓他讀到了。初次接觸他給我親切、平易、持重、豁達的印象。他表態說全力支持我閱讀和寫作。
我入學的那個年齡是會被今日的孩子們笑話的年齡,因為在這個年齡他們研究生已經畢業;還有我那個被追認為“知青”的稱謂,也荒唐。我是青年無疑,十年不讀書,思想禁錮,腹內空空,既無知又無畏。該喚作“無知青年”。沒時間調侃了,唯一補救的方法就是讓求知的願望強烈到身心,向師者請教,讓自己燃燒。與其他各科老師相比,我向梁老師問學的頻率應該是很高的,且時間、空間不限。課後操場邊、夏日梁老師家瓜果飄香的宅院裡,秋夜星空下的菜窖頂上……從現實生活的疑慮到歷史問題的糾結,從文學的功能到散文的寫作的方法,他的答疑從來是笑呵呵的。梁老師知識淵博,他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很多,解答問題簡潔明快、思維敏捷,尤其是他對當時一些焦點問題的解讀,完全會讓我震驚,今日回味起來我深感困惑的是在那樣一個年代,他身上竟然會擁有濃厚的非政治意識,照理說經過文革的“滌盪”,不論什麼人,也都近朱者赤了。他的文化思維不知如何存活下來的。
待到後來,我嘗試著捉筆寫點什麼,有一陣子熱衷於自由詩,且產量極高,寫了便給梁老師拿去,拿去了他就現場批改,批改了就說好,這越發激起了我的寫作熱望。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和老師們同坐在一個會場裡,遇到無關緊要的會議,我會不失時機的當場作詩,然後借同學之手,手手相傳到梁老師那裡,接到本子的老師會用目光搜尋到我,會心一笑,而後低下頭去修改,改完了再傳回來。寫的好一點的習作我會在文學社裡和同學討論、分享,並發表在《春華》油印刊物上,遇到再好一點的,梁老師也會記在心上。記得是一個秋日,自治區級的一個會議要在我校召開,作為會議的主辦方,他忽發奇想,建議在會上由我朗誦我的一首百行長詩。我的朗誦在校內曾拔得頭籌,這些他是知曉的。後來他的想法被會議採納了。在今日看來那是一個級別較高的會議,也一定是一個所謂的重要會議,可是,卻能夠在會議議程里,給一位學子切出一點時間,給高雅的詩歌讓出了一個位置,這樣的老師,這樣的場景,在當今教育行當乃至整個社會恐怕不多見了吧!
終於,在梁老師及各位老師的指導和期待中,我在《鹿鳴》文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一首詩。
入學時就聽說,恢復考試後的師範教育,並沒有教材,教材是梁老師帶領幾位老師編寫的。曾經在一個很大的場合聆聽他的發言,廳內坐滿了前來取經的外地同行,內容談及教改,時值教育改革的初春,人們頭腦中長期形成的觀念還少有人敢去觸碰,不談不行,這是繞不過去的話題,直面去談又難免招來麻煩。結果是談了,談得獨到而深刻,他的談吐充滿了善意、理解和包容,真誠與坦率是有魔力的,談笑中,語驚四座,聽者如浴春風。他以一個教研組長的身份代表學校在談教改,在化解一些教育工作者心底的殘雪與堅冰。可是在論題之外卻能讓人隱隱感到他身上蘊藏著巨大的生命能量,有著更為廣大的生命疆場。後來梁老師的人生走向也印證了這樣的判斷。
……
一連幾天,斷斷續續的讀著,想著,我重新置身於從前的世界裡。那是一個由平房、菜地、菜窖、操場、白楊、天空組成的世界。那個世界幾年前我重遊了一回,可是它已然破敗了。在空蕩蕩校園裡,在殘留的校舍前,我徘徊良久,校舍門口的那兩棵柏樹還在,居然沒有死去,在依舊存活的幾株老白楊下,在已然廢棄的菜窖旁,我真的聽到了梁老師及同學們的說話聲。夕陽將我的身影長長的留在地上。一位荷蘭詩人說,只有回到了荷蘭才會懷念荷蘭。我只好說:當我回到師範時,我才真正的想念師範了。
梁老師賦閒在家已多年,我也要在今秋告別工作的崗位。在此,願我的老師健康長壽,依舊充滿愛意的用心生活,不斷孕育和創造往事,懷念和書寫往事,擁有豐滿的人生。
2015年10月23日
序二
有情有趣有善意
方金良
我感覺,人的生命軌跡是有其偶然性的,一個人的偶然善念,偶然選擇,偶然舉手之勞,也許會成就一個生命,成就一段生命的相遇相知。人的生命之途總是被一些偶然事連結著,改變著,推動生命之路走向未知。
我的已過半百生命軌跡緣於恩師不經意的善念。1980年,不抱任何希望幾乎絕望的我,以高出錄取分數線0.5分的成績被包頭師範學校錄取。我這樣描述當時的心情:得知錄取通知書發到鄉里,我不敢去取,對已經到來的希望,害怕瞬間成空,心懷忐忑在徘徊,到鄉政府三里的路程我走了半個月。這是我生命的第一個激動,第一個希望,第一個自信,第一個目標,也是自己的名字第一次鮮亮的在鄉村出現。
那一年,也許是我的幸運年。梁老師代表包頭師範赴固陽縣招生,凡是報考包頭師範符合出檔線的考生,全部被錄取。他說:山裡的娃娃能考上分數線很不容易,只要報了師範,我就提檔,管他是第幾自願。我就是這群受益娃娃中的一員,更可怕的是那年我報師範是最後一個自願,如果不是老師的這個善念,我的生命旅程也許是另一種狀態了。這些話是十幾年以後和梁老師聊天才知的。我想,像我這樣由此改變命運的山裡娃娃,應該還有許多吧,肯定有的。在此,我代表那些不經意受益的山裡娃娃們送上老師一個深深的感謝。
老師將至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鑠,常常懷有少年夢想,作家夢依然。享受晚年幸福生活之餘,完成了自敘式文集。拜讀老師文章,我的思緒跟著老師的文字,穿越了老師生命的旅程。有夢想,有拼搏,有掙扎,有失落,有朦朧的愛情,有工作的足跡,有天倫之樂的晚年享受。字句真誠真情流露,娓娓道來。就我對老師的文學功底的了解,完全可以寫成一部辭藻華麗,滿是心靈雞湯的散文集,但老師沒有那樣做,沒有那樣寫,而是選擇了質樸無華。用老師的話說:有情有趣有善意,足矣。
30年前,由梁國棟老師作詞,何鐘濤老師作曲的《人民教師之歌》伴隨我們走過校園春秋,延伸到我們的工作崗位:楊柳成行,書聲朗朗,邁步走進明亮課堂,張張笑臉像鮮花開放,陽光下小苗兒茁壯成長,我們是光榮的人民教師,我們無上榮光……”奔放的歌詞,優美的旋律,使我們增加了對未來人民教師的自豪和憧憬。
這些年我曾多次走進已是破敗的校園,老師的歌依然迴蕩在耳畔,老師的辭賦依然傳頌在同學們之間,《江城子.送春華諸弟》,是一位同學收藏並最近發在同學圈的:
春華初放信美嬌,唱春潮,四十書生,意志盪雲霄。漫說朔風欺百草,疏葉處,看新桃。
青燈長夜不無聊,頌詩稿,度良宵。偶遇當年,荒郊見妖嬈。筆走龍蛇喚長號,金葉飄,熱血燒。
春華,是當年由梁老師等一些文學課老師倡導,篩選了一批文學愛好同學創立的文學社,並創辦了《春華》文學刊物。想當年能在《春華》發表文章,並被梁老師點評,是激動而自豪的事情,是同學們議論的焦點和話題,也是女同學仰慕的目光。《春華》培養了一批意氣風發的熱愛文學的青年走上文學之路,也使一批同學改變了人生之路。
由於和老師交集的地方最多是開篇之作《小院春秋》,在這個小院和老師朝夕相處兩年,這是我生命覺醒的兩年,也是終生受用的兩年。這兩年沉澱了我一生的行為養成和寂寞的承受。為了感受小院春秋,我或與同學相約,或默默獨行,多次回到了那個已是破敗的小院。
老師的小院和我們的校園毗連,曾經滿是喧囂的校園已是滿目瘡痍。尋覓在已是破敗的校園,生命蒙太奇回放著30年前的黑白故事,存在的已消逝了,殘留下只有飄忽而去和瞬間定格的記憶。對細節的苦苦追想,心揪著思緒往返遙遠。
在這個校園我們系統的學習了作為一名教師必備技能和課程,在諸多課程中最有興趣的是梁老師的文學課。聽梁老師講課,是我的期待,我的享受,我的激動,是我兩年中最有意義的時光。從書籍匱乏的鄉村走進古今中外文學巨著的海洋,我伴著老師的粉痕和精彩的課堂,如饑似渴汲取滋養。其他同學也有同感吧,同感到崇拜,我們那時的課餘爭論甚至以梁老師所言為評判標準了。帶著這種對文學的興趣走向人生,一直堅持,再無改變,也不會再改變了,儘管無建樹,但學會堅守了一塊屬於自我的精神家園。
在梁老師的課堂我有了一個屬於我一生的歇後語。文學課堂上我用語音課的小鏡子感覺舌尖如何頂住上牙床,被梁老師發現,老師笑眯眯地說出:方金良照鏡子——自我欣賞。引來同學哄堂大笑。從此這個歇後語跟隨我在同學中間相傳。
臨近畢業了,面對我們這些年齡參差不齊即將回到農村學校的學生,老師給了我們很深沉且影響至深的生命忠告:買牛要買抓地虎,娶老婆要娶一簍油。帶著這個忠告,我走上了漫長的愛情和婚姻旅程。幾十年了,同學們見面問候往往還為老師的幽默而調侃。當時對於這句話我們確實不太理解,現在想想也許有點道理,“抓地虎”的牛力氣大,能幹活,“一樓油”媳婦估計也有這個優勢吧,至於有多少男同學娶了“一樓油”媳婦,我不得而知了。
時光如斯,世事變遷。30年多年間,與老師始終保持聯繫,特別是老師剛閒賦在家的那一段時間,我們的聯繫更多了,每年都要在一起聚上幾次,老師很爽朗的談笑,風度儒雅。記得那年我兒子尚小,很稚嫩的說,梁爺爺像個解剖青蛙的科學家,引得老師很是自豪了一些日子。
老師晚年居住北京,生活幸福,頤養天年。一年我出差北京前去看望,老師說北京一切都好,就是有點想念包頭,話語間閃出一絲淚光,我體會到了老師對家鄉熱土的留戀。老師每年總要回到包頭住上一陣子,有機會和老師聚聚,聊聊過去,聊聊未來,總能有些新的收穫。特別是老師加了我微信,老給我發些新奇且正能量的文章,每篇都認真拜讀,受益匪淺。
老師家境殷實,工資不低,但有一天和老師上午9點左右通電話,他說在公共汽車上,剛看完打折電影。我為老師的生活浪漫而羨慕,為老師節儉的生活態度而欽佩。
值此老師文集《彎路與青草》出版之際,寫下上面的文字。以表師生之情,以謝師恩。
2015年10月10日
小院春秋 001
兩個魏老師 008
麻池國小 017
請珍惜十分之一秒 021
走馬涉水馱口糧 027
西灘和東河槽 033
口袋坊巷裡的大雜院 038
兩座廟前的紅火 043
聽書、看戲、坐席 048
詩情畫意姥姥家 052
大出旗開花六瓣瓣 058
初二來了新同學 062
包頭城西一先生 069
作家夢和北大夢 076
“8·18”不眠之夜 086
熱情的本溪,舒心的天津 090
第一次遠遊 099
舊鄉長回鄉記 117
家裡的故事 128
我上過的私塾房 163
名人,有過一面之交 166
初識北京 175
最後一次招生 181
信訪七則 191
領上孫兒逛北京 213
五環邊上的萬科星園 227
展銷會情趣 235
北京吃貨 244
後記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