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蘭陀王問經

彌蘭陀王問經

在斯里蘭卡是被視為巴利語三藏之外的經典,稱為Milinda-panha。記錄希臘裔君主彌蘭陀王與佛教僧那先比丘(Nagasena)的問答內容。漢譯名<那先比丘經>(大正第三十二卷第六九四頁。有二卷本與三卷本,譯者皆不詳)。彌蘭陀王的希臘名為Menandros,被音譯成梵語Milinda。公元前二世紀後葉,統治阿富汗、印度,從旁遮普地區擴張疆域至恆河流域一帶,奠都於薩卡拉(Sagala),擁有頗大勢力。於經典里,是就佛教教理及戒律等方面,與那先比丘展開問答,最後說,王對佛教釋疑,出家而得阿羅漢果。原典是以巴利語相傳,為受人注目的佛教與希臘思想的交流記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彌蘭陀王問經
  • 外文名:MilantuowangWenjing
  • 屬性:佛教著名典籍
  • 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西北印度
定義,解釋,

定義

MilantuowangWenjing
《彌蘭陀王問經》
Milindapaha

解釋

上座部佛教著名典籍。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西北印度。原始語種不清,有梵語、混合梵語等不同說法。後形成南北兩本。南本約基本定型於4世紀,即現流傳於南傳各國的《彌蘭陀王問經》,北本於東晉時傳入中國,即漢譯《那先比丘經》,內容相當於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約為南本的四分之一。此經以公元前2世紀入主西北印度的大夏——希臘國王彌蘭陀與印度佛教僧侶那伽斯那(即那先)二者問答的形式,闡述了輪迴業報論、涅解脫論、靈魂觀、佛身觀等一系列佛教理論問題。關於輪迴業報,此經認為,“人生死如車輪,展轉相生,無有絕對”,而人所作的善惡諸業,“如影隨身”,人的窮通壽夭“皆是前世宿命”所定。此經宣傳有一個獨立於肉體的統率性的識,這個識充當輪迴的主體(靈魂),它猶如“瀑流”綿延不絕、無常遷變。這是奧義書唯心主義哲學在佛教中的反映。《彌蘭陀王問經》涉及古代希臘與印度的關係,這對了解印度與希臘的思想交流有重要意義。此經現存有巴利語本和漢文本兩種,分別收入南傳巴利三藏藏外及漢文大藏經中。其中,巴利語本有僧加羅文本、泰文本、羅馬字本等不同文字的拼寫本多種,內容略有差異;漢譯有2卷本、3卷本兩種,另一種1卷本已佚。此外還有英、德、日、法各種文字譯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