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寺初名毗廬崗,後易名鳳鳴禪林。是江西省重點宗教活動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彌坨寺
- 位置:武寧縣楊洲鄉境內
- 特點:重巒疊嶂、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 記載:《長明燈會碑》
基本資料,住持,保護工作,
基本資料
坐落在武寧縣楊洲鄉境內重巒疊嶂、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的瓜圃(相傳東漢孫權祖父孫鐘,種西瓜於圃口而得名)之蒂--鳳凰山。據《長明燈會碑》記載,明萬曆癸未十一年(公元一五八三年)釋弘耐大師,又將此寺改名為"西瓜古寺",後簡稱"西瓜寺"。一九八五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應該寺住持釋傳開大師之請,將此寺更名為彌陀寺。並親筆題寫了"彌陀寺"、"彌陀寺佛殿"、"大雄寶殿"三幅匾額。
彌陀寺四百多年來,幾度興廢,歷盡滄桑,"文革"期間更蒙厄運,使古寺片瓦無存。
住持
今彌陀寺住持釋傳開大師(當代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的法曾孫--洞雲宗五十一世傳人),一九六一年由廬山東林寺遷至於此,曾一人獨居深山,戒行清淨,德高望重,篤修善行,愛國愛教。
保護工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一九八八年武寧縣政府將彌陀寺列為全縣開放寺廟和文物保護單位。國內外信徒如香港聖一法師、初慧法師、台灣常緣法師、夏碧櫻居士、馬來西亞陳玉蘭居士、新加坡、美國肖欣華等居士及內地、港澳居士黃傳照、潘法芳、關惠明、關法泰、肖法馨、梁法莉、余順愛、李少鳳、張伍萬等等大德居士紛紛捐款。彌陀寺如虎添翼,發展迅速。從一九九一年來陸續建成了惟因老和尚舍利塔、客堂、禪堂、齋堂、僧房、山門、功德堂、放生池等群體建築。並在一九九三年修通了通往彌陀寺的山間公路、停車場、從山腳到山門的石階等。台灣釋本通法師捐贈了一部價值貳萬美元的《大正新修大藏經》。
一九九五年開始興建的大雄寶殿,於新千禧之年前已竣工,並且天王殿、鐘樓、鼓樓等已陸續完工。新建的大雄寶殿,道場莊嚴。殿內正中塑有江西最大樟木雕塑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三尊大佛像,全身貼金,莊嚴如法。龕後塑有觀音海鳥、大殿東西二壁塑有貼金的五百羅漢,起伏坐臥,形態逼真,朝聖后,令人那肅然起敬。
預計還將陸續興建念佛堂、藏經樓、海會塔、雲水堂、方丈室,還將重建齋堂、大寮、山門等建築。
近年來,它以悠歷史和嚴謹修學道風吸引著海內外眾多的僧侶、居士、遊客紛紛前來禮佛、參觀,已逐漸成為江西省弘揚佛法道場,遊覽觀光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