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回跳說

彈性回跳說

彈性回跳說(elastic rebound hypothesis)是出現最早、套用最廣的關於地震成因的假說,是根據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時發現聖安德列斯斷層產生水平移動而提出的一種假說。提出者是里德(H.F. Reid)。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彈性回跳說
  • 外文名:elastic rebound hypothesis
  • 分類:地震成因假說
  • 提出者:里德(H.F. Reid)
  • 一級學科:地質科學
  • 二級學科:地震地質學
釋義,概述,缺陷,

釋義

彈性回跳說(elastic rebound hypothesis)是出現最早、套用最廣的關於地震成因的假說,是根據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時發現聖安德列斯斷層產生水平移動而提出的一種假說。提出者是里德(H.F. Reid)。

概述

假說認為地震的發生,是由於地殼中岩石發生了斷裂錯動,而岩石本身具有彈性,在斷裂發生時已經發生彈性變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後便向相反的方向整體回跳,恢復到未變形前的狀態。這種彈跳可以產生驚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長期積蓄的能量於霎那間釋放出來,造成地震。
總之,地震波是由於斷層面兩側岩石發生整體的彈性回跳而產生的,來源於斷層面。岩層受力發生彈性變形,力量超過岩石彈性強度,發生斷裂,接著斷層兩盤岩石整體彈跳回去,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於是地震就發生了。

缺陷

這一假說雖能較好地解釋地震的成因,但對於深達幾百公里的地震無法解釋,因過去認為在這樣深的地方岩石已具有塑性,不會發生彈性回跳。板塊構造說用岩石圈可以俯衝到這樣深的地方作出了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