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子激發態的夸克模型研究

《強子激發態的夸克模型研究》是依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由王文玲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強子激發態的夸克模型研究
  • 依託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項目負責人:王文玲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強子激發態是強子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是探討QCD非微擾能區強相互作用性質的重要場所。張宗燁院士等人提出的手征SU(3)夸克模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解釋核子-核子、核子-超子以及K介子-核子的散射數據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本項目擬將該模型進一步發展和推廣,對以下兩個國際熱點問題進行研究:1、通過考慮三夸克態和五夸克態與重子-介子系統的耦合來研究N*(1535)和Lambda(1405)的結構,以解決國際上現有的理論模型將它們單一地解釋為三夸克的激發態或者重子-介子的共振態的不確定性,可望對這兩個態的結構獲得更為合理的解釋;2、通過動力學研究含正反c或b夸克對的重味強子-強子的相互作用來探討隱含重味的高能N*或Lambda*存在的可能性,為實驗上尋找此類共振態提供指導,而且這些態由於有3GeV以上的激發能使得三個輕味夸克的組分幾乎被排除,從而成為檢驗五夸克態或重子-介子態的理想場所。

結題摘要

強子結構和新強子態是強作用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實驗上近些年陸續報導了大量的新強子態,尤其是含重味夸克的XYZ強子態。這些態激發了理論上對其結構和性質的極大研究興趣。本項目套用張宗燁院士等人提出的手征SU(3)夸克模型,研究了K*K*bar和ωφ系統的相互作用,以及BBbar、BB*bar、B*B*bar、DDbar、DD*bar、D*D*bar等含重味夸克系統的相互作用,探討了這些系統中形成分子態或多夸克態的可能性,促進了我們對f0(1710)、X(1812)及XYZ新強子態結構的理解。具體地,我們取得了以下幾個有興趣的研究結果。 (1)動力學地研究了K*K*bar和ωφ的相互作用,發現它們的相互作用都是吸引的,考慮道耦合後,自旋為0時有一個能量為1720–1727 MeV的束縛態的存在,這一結果支持將f0(1710)解釋為以K*K*bar為主的態,也支持將BES上新近發現的X(1812)解釋為f0(1710)通過末態K*K*bar重散射的尾巴效應。 (2)研究了DDbar和BBbar系統的束縛態問題,發現量子數為0+(0++)的DDbar分子態可以存在,能量約為3695–3726 MeV。對於BBbar系統來說,束縛能更大,但是由於其均方根半徑較小,將其解釋為四夸克態比解釋為分子態更合理。 (3)系統地研究了BB*bar、B*B*bar、DD*bar、D*D*bar等系統的相互作用,結果表明這些系統的相互作用都是吸引的,可以形成相應的束縛態。實驗上發現的Zb(10610)和Zb(10650)可以分別解釋為BB*bar和B*B*bar的鬆散的束縛態,而X(3872)和Y(3940)可以分別解釋為DD*bar和D*D*bar的分子態。 (4)研究了贗標/矢量和標量/張量/軸矢量重味介子的相互作用,發現X(4140)可以解釋為量子數為0+(1−+)的DD0*bar的分子態,但X(4430)±不能解釋為同位矢量的D1D*分子態。而且,X(4250)±和X(4260)都不能解釋為D*D0*bar的分子態,但是X(4260)可以解釋為量子數為0−(1−−)的DD1bar的分子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