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鸞(1924.2—)別名張米玖,女。天津人。擅長年畫、連環畫。從小隨父學畫,1943年在天津舉辦《父女畫展》。1959年到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創作,編審。作品有木版畫《魯迅和一個工廠》、《五子愛清潔》等,《娃娃戲少林寺》獲第三屆全國版畫評獎二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鸞
- 別名:張米玖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24.2
- 職業:畫家
- 代表作品:《小勝兒》、《小笛和水罐》等
- 擅長:年畫、連環畫
簡介,生平,評價,
簡介
張鸞是富家小姐,出名很早,她父親張國忱七八歲時,被官方選中送往俄國留學,住在陸軍中將的伯爵府里,學盡俄國社會的極為奢華的風俗禮儀,常隨伯爵夫人和小姐去江邊的白樺林畫油畫、采野果,畫畫成了他一生的不忘。回國後,張國忱得到張作霖的賞識,主管東北對日對俄外交事宜,後又隨張的兒子到天津,擔任市財政局局長。張國忱平日交往的多是俄國客人,家常日子裡,充裕著俄羅斯貴族文化的精緻和考究,薰陶濡沫著兩個女兒,終生不改審美化的人生態度。尤其是二女兒張鸞,穿得像個洋娃娃,跟在父親身邊又寫又畫,忙碌得興奮異常。
上世紀30年代末,天津發了一場大水,餓殍遍野,14歲的張鸞與父親乘救災小船,畫遍災難,在天津勸業場附近的永安飯店舉行了一場賑災義賣,父女倆的義舉轟動津城,作品全部售出。第二天,小姑娘的大特寫照片,就上了報紙和《良友》畫刊,嶄露頭角。
40年代,張鸞嫁給了東北銀行家的兒子,住在上海做太太。平時隨著性子寫寫畫畫,家裡出出進進的文化界人士看了,驚羨不已,傳揚開去,被聲名赫赫的上海兄弟圖書公司選中,特聘她為簽約畫家。從此下海,畫畫、出版、展出,一發不可收拾。其實,在上層貴族社會裡,小姐太太們互相攀比著,在一起附庸風雅,畫畫、票戲、跳舞、打扮,是她們最平常不過的生活方式,而按父親的心思,張家大小姐原本是學美術的,特意送往專科學校,終老以畫畫為業,成績倒也平平,他偏讓小女兒張鸞學了文學,二小姐隨和,果然也就考上了著名的燕京大學新聞系,然而興趣與天賦是冥冥里的強大力量,不可抗拒地將張鸞拉到繪畫的歸宿,在榮譽的光彩里,生生死死,受盡磨難。
解放時,遷居天津的張鸞二十幾歲,風華正茂,有在上海畫連環畫的經歷,一下子就加入了天津美術家協會,當了專業畫家,過去畫畫是消遣愛好,現在是參加革命工作,是自立謀生,張鸞光榮得很,恰又天賜良機,新中國一邊倒地向蘇聯老大哥學習,俄國小說、蘇聯歌曲和花布、電影,以及高爾基、普希金、烏蘭諾娃等風靡中國大地……出版社約張鸞畫的畫也都是蘇俄題材:《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紅色保險箱》、《危險的戀愛》、《牧師巴爾達》……這些,曾是張鸞當年轟動一時的作品,熟諳俄國文化的年輕女畫家,畫起這些打小就經歷過的生活,如魚得水,如痴如醉,如癲如狂,下筆如有神助:她筆下的俄國女人豐滿、野性奔放;她畫的俄國家庭帶著你如臨其境,燈飾上的流蘇兒,壁爐上的燭台,笨重粗大的木質湯勺,都是她情感深處的儲藏,味道醇厚,至濃至美至絕。
張鸞被領導重用,美術界的硬仗都會點她去衝鋒陷陣,她參加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新年畫運動,搶救改造瀕臨消亡的楊柳青年畫遺產,她也不負眾望,由她出新的楊柳青年畫《五子愛清潔》、《三打白骨精》,幾十年過去,仍然是楊柳青新年畫的標誌性經典,尚無人能夠超越。尤其是《五子愛清潔》,直到50年後的21世紀,直到今天,還是一張令人驚心動魄的創作:它是純粹的楊柳青胖娃娃年畫,無論是形態還是動作,無一不傳統、不規範、不標準。從構圖上看,它與抱金魚的胖娃娃如出一轍,且又層次豐富,疏落有致,從筆墨技巧上看,這個聰明的女人完全擺脫了她習慣的連環畫構線,而是畫出了純正的木刻效果,還帶著印刷式的枯筆!藝術沒有新舊,只有好壞,既然你要創新,就必須畫出超前的光彩,張鸞做到了。
這幅畫的純真、豐腴、靜美,是天生而來,是張鸞骨子裡愛美的心靈再現,她在畫自己,她在過癮,她在由著性子癲醉著狂奔,這已經完全不是畫技問題了!
生平
1952年春,天津中聯書店正式成立。張鸞應約為這家私營連環畫出版機構先後創作了多部連環畫,如《小勝兒》、《小笛和水罐》、《牧師和工人巴爾達的故事》等。1954年8月,天津美術出版社成立,後公私合營,中聯書店併入津美。為了加強出版社的創作和編輯力量,1959年張鸞調入天津美術出版社,到1966年“文革”前,她編輯、創作了一批優秀的連環畫和年畫(包括為其他兄弟省市出版社創作的),主要有連環畫《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寶葫蘆的秘密》、《危險的戀愛》、《紅色保險箱》、《小華》、《甘蔗田》等。“文革”結束後,她又迎來了藝術創作新的春天,年過半百的張鸞又創作了連環畫《人魚公主》、《老爺爺的悄悄話》等;晚年的她主要從事年畫創作和培養青年畫家。重要的年畫作品有《春江花月夜》、《英娘》、《好寶寶》、《霍元甲打“大力士”》等。
評價
如今翻開五六十年代的畫刊畫報,美術不是藝術,它承擔著政治宣傳,而在眾多追求概念的平庸畫面里,一眼就能跳出張鸞的作品,不做作,不空泛,不概念,富有靈動的流暢和精巧。她善畫女性與兒童的美麗活潑,就是畫家多不願碰的女性領袖題材,在她筆下,依舊是高貴里含著貌美,莊重里有著親和,畫家的心裡始終在強調著人性化的善良,讓人感到活著是多么美好!
生活里的張鸞,一如她的繪畫,坦誠得不會從眾,不意隨和,她五光十色,充滿了隨性的自我,女人堆兒里,張鸞並不漂亮,然而她最是耀眼。她會打扮,她是畫家,愛美懂美,也會美,會在自家身上隨心所欲地擺布色彩明暗,精巧搭配飾物。比起其他女人,她有更多的機會出現在各種重要的社交場合,她血色豐滿,五彩絢麗,恣情任性地享受著自己的年輕美貌,而引來的卻是側目與禍端,在當時那種說一樣的豪言壯語,畫一樣的紅光亮色,穿一樣的服裝款式的沉悶而窒息的環境中,張鸞無疑是一顆太過惹眼跳蕩的星星!
改革開放後的張鸞,創作上依舊是把好手、快手,她是連環畫室的專職創作人員,可是其他年畫室、少兒室、兒童畫報室……私下裡,都找她悄悄派任務,只要給幾句好話,她滿臉滿心地樂開花,不推辭、講誠信、準時完成,每天走著快步,與時俱進,顛顛兒的都是快樂,她就喜歡這樣過日子,就喜歡別人對她有需要,很快她又要去大學授課、到電視台開講座,以及出席各種會議。社會上的各項榮譽也是不請自來:她是市政協委員、中國藝術收藏與鑑定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全國青聯委員、婦女委員……已經有了一把年紀的張鸞,奼紫嫣紅,迸濺出她生命里最亮的光彩。
漸漸年老的張鸞在年畫界依然連連獲獎:80年代的《少林寺》、《節日》、《情真意切》,還有《春江花月夜》、《絲路花雨》等新作,一版再版,為出版社爭得全國榮譽和豐厚的碼洋。張鸞在前院,為國家拚命地跑著,放出光彩;在後院,為自家三代拚命地跑著,她累壞了!80年代後期,張鸞終於退休了,父母也相繼去世,兩個兒子結婚成家。出版社新人輩出,觀念時尚,也不再打電話找她趕任務了。張鸞一下子清靜起來,空閒下來,滿眼裡就剩下了寶貝閨女:從20歲到30歲,又從30歲到40歲,沒有工作也沒有家庭,躁動的女孩想找個男人,常常穿著媽媽給買的漂亮裙子,頭上插滿鮮花,到大街上亂跑亂喊,急得媽媽到處尋找……
張鸞在骨肉相連的折磨里,疼得滿心裡流血!她已毫無能力去改變女兒的點滴了!張鸞60歲出頭,就完全失去了記憶,迎面而來的老友,她木然地不再相識,衣服依舊是愛的黑色,卻已散發出不潔的異味,張鸞不能愛美了,失去美麗的張鸞,也失去了靈性。我去養老院看望張鸞,張鸞哪裡還是張鸞!她被剃成了光頭,穿著不分男女的肥大褲褂,雙眼鼓脹著水腫,張著大嘴昏睡著,任你怎樣呼喚,她都不能醒轉,當年美麗的畫家已經“死去”!
2009年春節前,張鸞的二兒子,曾經陪著母親一起挨斗的那個孩子,突發腦幹出血,不治身亡,不到60歲的年紀!就在那幾天,在床上躺了十幾年的植物人張鸞,突然間躁動起來,反應強烈,待孩子入殮後,她才安靜下來。不久後的一個春夜,張鸞也逝去了,享年84歲。她的大兒子哭完了弟弟,哭母親。苦難里,相依為命的親人,突然間同時離去,他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向長年住院的妹妹交代。
張鸞這一輩子,活著多是受罪,而她童稚的心靈卻將生活照耀得無處不美,也許正是這改不了的痴念,為她築起了自我保護的堤壩,封閉在向善的欲望里,不被功利污穢,不被歲月鈍化,她的作品隨著日月光華的優勝劣汰,成為歷史不忘的精粹。她早年畫的連環畫《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紅色保險箱》、《寶葫蘆的秘密》、《兩將軍》、《乾乾淨淨身體好》,直到今天,全國各大出版社還是奉為經典,再版又再版。2007年出版的天津通志評價這個勤奮高產的女畫家,是我國年畫創新的代表人物,她的《五子愛清潔》始終作為創新年畫的標誌性作品,代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遍世界。
張鸞用美消解了她生命里所有的苦難,美在張鸞手裡鑄成了經典,經典不屬於時代,屬於歷史。
參見 天津日報 2011-03-17 文藝周刊
美殤
——記女畫家張鸞
作者:徐禮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