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翔(揚琴演奏家)

張高翔(揚琴演奏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高翔從國小習潮州音樂,1978年考進廣州音樂學院附中,1984年畢業後考進中央音樂學院本科,1988年畢業後,到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工作,直到現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高翔
  • 國籍:中國
  • 職業:揚琴演奏家
  • 畢業院校:中央音樂學院
人物經歷,人物軼事,

人物經歷

張高翔(?-),揚琴演奏家,廣東潮陽穀饒鎮人。
他獲評中國國家1級演員的正高級職稱,現在是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團長。
他的愛人:中國國家1級演員姜克美(胡琴演奏家)是他中央音樂學院的同班同學,2人是1988年畢業,並同時考進中國廣播民族樂團。

人物軼事

張高翔,著名揚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團長
“藝術源於生活,是人生感悟的一種提煉與提升。擁有對生活、對藝術永不熄滅的熱情和追求,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才會讓作品更有生命力、更有內涵。”
1988年於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張高翔便進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藝術的道路,算起來他已走過了近四十載。
父親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張高翔的父親非常喜歡潮州音樂,會打揚琴、拉高胡等,擅長很多樂器。很小的時候,父親會經常邀請很多潮汕樂器名家到家裡一起演奏潮州音樂,張高翔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
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就開始讓張高翔學揚琴,還請了很多潮州樂器名家為他授藝。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父親讓他住到汕頭市、澄海、達濠等地各樂器名家的家中,跟他們學習。
“印象中最深的,是父親為了讓我能夠更好地打好基本功,每天早上六點叫我起床練習,還親自給我做了兩根細鐵棍,每天練習一個小時的揚琴。用鐵棍代替揚琴鍵來敲揚琴,加重重量練習手腕的基本功,就這樣堅持練習了兩年。”
人說三歲看八十,小時候的張高翔是一個很自覺和刻苦的人,父母從來不用為他操心,練習樂器的同時學習成績也沒有落下。“小時候的經歷對我整個音樂生涯至關重要,我很感謝我的父親,以及小時候老師們對我的培養,為我後來的音樂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筆財富。”
民族管弦樂的奠基石
作為一個大型的民族管弦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就已成立,可以說是新中國在民族音樂文化成就上的一種體現。
在“民族管弦樂之父”——彭修文大師與很多老一輩音樂家的積極倡導和不懈努力下,率先確立和奠定了以弓弦、彈撥、吹管和打擊樂為基礎的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基本構架,為民族交響樂隊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發展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海內外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樂團的樂隊基本構架模式已經被國內外許多民族音樂專業樂團廣泛參照或採用。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開拓與發展,中國湧現了很多如中央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廣東民族樂團、濟南民族樂團、吉林民族樂團等優秀的團體,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發展現在呈現出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
“民族樂團對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型民族樂團的表現力更能夠反映大的歷史事件、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能更全面地、更恢弘地來表現我們的民族精神。民族樂團的發展是目前中國民族音樂發展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時代的使命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需要有創新,創新是藝術的一種延續”
如今,中國有著《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瑤族舞曲》、《步步高》、《彩雲追月》等一大批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面貌、生活情趣的經典作品,也是所有樂團經常保留的曲目。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審美、生活節奏、思想感情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族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必然要有一些更能反映和符合這個時代的作品出現。
2012年6月,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國家大劇院和譚盾合作了一場音樂會,其中一首《聲樂協奏曲》,就是根據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理念,讓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百人團與12隻鳥同台“對話”進行了即興演出。“我覺得這種理念和形式,也是一種探索和創新。”張高翔表示,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需要有創新,創新是藝術的一種延續。趙季平、譚盾、郭文景、唐建平等一大批非常有影響力的當代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反映這個時代精神面貌的作品。我們前不久剛剛選取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全國具有代表性的十二部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從某一角度來講,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管弦樂的發展歷程。”
如何在原生態的音樂形式上進行創新,把中國民族音樂放在現代、放在世界的角度來重新詮釋傳統音樂,用民族音樂來反映中國新時代的精神,這些都需要有勇於創新的精神。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不同角度的創新,來貼近這個時代、貼近老百姓、反映這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這也是我們樂團一直在努力往前走的方向,也是我們肩負的一種時代使命。”
感性背後的理性
“藝術需要天份,但光有天份是不夠的,我認為成功來源於嚴謹和勤奮”
在很多人眼中,他是“永遠精力充沛的張高翔”——溫文儒雅、平易近人、風趣健談,似乎每天都有用不完的幹勁。
“其實所謂精力充沛,動力全來自於對藝術的追求。”工作中的張高翔,是一個絕對嚴謹的人。很多人還記得2011年“勇立潮頭”·汕頭特區建立30周年大型晚會這一場視聽盛宴,作為晚會的總導演,張高翔帶領北京潮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策劃團隊連續奮戰,其敬業精神令所有人敬重與欽佩:精益求精,晚會的主持稿十六次修改;打著吊瓶,帶病主持工作;全程跟進,打造完美的藝術效果……
“大家可能認為做藝術的人都是感性的,實際上我們感性的背後,蘊藏更多的是理性。比如我們做一台晚會,必須要有對結構的把握、對環節的掌控、對每一個細節的精雕細琢,這些都需要非常地理性,才能在藝術上達到一定的高度。”
“我覺得只要從事跟藝術有關聯的事情,都必須嚴謹。心裡要對藝術有敬畏感,用嚴謹和永不減退的熱情去做藝術。當你的追求有了收穫,那份來自內心的快樂和滿足,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作為國家級的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承載著民族音樂發展的責任。業務建設的方向、樂器改革、人才培養、作品創作,這些都是身為團長的張高翔需要去努力的。平時樂團的管理也很瑣碎繁複,占據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我覺得兩者可以合理安排,既要保持旺盛的創造力、有自己學習和思考的空間,同時也要把管理工作做好,關鍵在於自己怎樣合理地分配。從另一角度講,樂團今後能發展得更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是一種成就。”
藝術界的佳話
張高翔與蜚聲海內外的著名胡琴演奏家姜克美不僅是一對恩愛的夫妻,還是志同道合的同事,且各自在藝術領域都取得很大的成就。
“我們是大學同班同學,又共同從事中國民族器樂的演奏,彼此有著有很多共同語言。”提到妻子姜克美,張高翔臉上笑意漸濃,“一路走來,有著共同的事業追求,在事業上相互扶持和理解,我很滿足、也很珍惜。她對我的支持也讓我很感動,尤其是我當了團長後,多了很多事務性的工作,很多空閒的時間都投入到事業上,她非常理解我,這點很重要。”
姜克美是東北人,有著北方人的豪氣,而受張高翔的影響,同時也兼具了南方人特有的細膩。每次出場演奏時,她總是一手提琴,一手扶起裙袂,微微低頭款步走上舞台,不動聲色,不作張揚,是那樣優美和自然;她獨特的演奏魅力會令人仿似置身於一個玄妙的境界,仿佛世界只剩她和她手中那把琴。
生活中的姜克美則是一個平易近人、平和優雅的人。“她生活上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本著自己的追求,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她樸實、執著,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她所鐘愛的胡琴藝術追求上。”
張高翔燒得一手地道的潮汕菜,受丈夫的影響,姜克美也很喜歡吃潮汕菜。她對潮汕的家庭概念、待人接物的細節、對骨肉親情之間的關懷和體貼等潮汕的傳統都有著極大的認同。
這對令人羨慕的藝術界伉儷還有一個共同的理想。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是足以和西方音樂文化相媲美的。中國對西方音樂文化的了解很多,相反,西方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非常少。我們兩人都想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在民族音樂的探索上能夠做一些貢獻,讓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播到全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歡我們的民族音樂、認知我們的中國文化、了解新中國的精神面貌。這是我們心裡非常期盼、也是一生會去努力的目標。”
對話張高翔
《潮訊》:作為一名潮汕人,請您聊聊潮汕的傳統文化?
張高翔:潮汕平原的人文底蘊在我心中根深蒂固,潮汕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比如潮州音樂歷史悠久、韻味獨到;還有潮汕工夫茶,工夫茶文化的底蘊體現出的是一種超脫精神。這些都是潮汕文化的體現。潮汕人非常注重禮節,無論沖茶、端茶、品茶,各種細節都體現出潮汕講究禮儀的傳統文化底蘊。潮汕文化、潮人精神是值得傳承、發展和弘揚的,作為一名潮汕人,我希望在這些方面做出自身的貢獻。
《潮訊》:潮汕文化對您的藝術生涯乃至人生的道路有著怎樣的影響?
張高翔:父親讓我紮根於歷史悠久的潮汕音樂藝術,對我後來的音樂道路起到巨大作用。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功力,大部分來源於兒時的學習和薰陶,那時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我在創作和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時候,感覺那一段時光令我受益匪淺。潮汕人的精神,細緻、上進、執著,也成為我在藝術道路上前進的有力保障。
《潮訊》:請您談談您心目中的汕頭特區三十年?
張高翔:三十年走來,汕頭的經濟建設、市容市貌、人民生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可喜的變化。我覺得要用平和的心態去看這三十年,既要看到我們的進步,又要看到我們的不足。總的來講,三十年中國改革開放推動汕頭的經濟文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潮訊》:去年成功舉辦了汕頭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晚會,作為晚會的總導演,您有何感悟?
張高翔:我認為潮汕文化是非常具有包容性的,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晚會中的原創音樂劇作品《鮀島派對》,從不同的側面詮釋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巨大變化。節目創編上我們有《感恩的心》,很多奮鬥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為汕頭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汕頭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屬於所有汕頭人民。再深入下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看待我們的成就,歌頌那些為城市變化嘔心瀝血的人們,人文、歷史和地理環境等各方面都有所涉獵。我做三十周年晚會,第一是心態平和,第二是肯定成績,第三是注重細節。
《潮訊》:近期一檔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感動了全國無數觀眾,而潮汕地區擁有自己獨特的菜系,請聊一聊您鐘愛的汕頭美食?
張高翔:我走遍世界各地都會說,潮汕地區的美食是非常好的。潮菜樸實無華、材料常見、強調真實新鮮的感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她非常的精細,所有的材料如何搭配、烹製,都很講究,和汕頭人的性格有異曲同工之妙。潮汕美食和潮汕文化是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比如汕頭牛肉丸源自客家,卻在潮汕美食中發揚光大。一種具有包容性,能夠容納和吸收其他優秀元素的民族文化,她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我們紮根傳統,又不固步自封;我們走出去,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去傳承和弘揚我們的優秀文化。
《潮訊》:您對於潮汕藝術文化的發展有何展望?
張高翔:作為一個文化藝術工作者,潮汕文化滋養了我,我心中充滿感恩。我覺得弘揚和發展潮汕的文化,對汕頭經濟全面發展會起到重要作用。從藝術領域來說,應該更好地發掘潮汕文化,將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落到實處;在新的時期,提升對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比如我們的潮州音樂、潮劇目前存在一定的瓶頸,如何規劃和創新,在不偏離藝術本身精髓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和發展,讓她綻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界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這些都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推進和解決,也需要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潮訊》:對當代潮汕青年、以及更多的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有何寄語?
張高翔:第一,潮汕有悠久厚實的文化底蘊,這本身就是一筆財富。不管未來選擇什麼樣的道路,基礎是非常重要的,要很好地了解、學習和珍惜潮汕文化。
第二,要繼承潮人開拓進取的精神。時代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年輕人切忌浮躁,要平和冷靜地思考,規劃好自己未來的道路。
第三,年輕人要有遠見。要去觀察和了解社會,不要局限於某一個約定俗成的框架,把眼界放開,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最後,要有堅強的意志力,遇到挫折不要放棄。不要頻繁改變前進的方向,保持堅定的信心和信念,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