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霆若

張霆若(1874—1940)字霖若,又名承震,茅山張家人(今屬赤壁鐵山人),排行第三。系鄉賢張開東五世孫。縣考名列前茅,連取院試經古科榜首,獲優選為庠生。時人方以續聯甲榜相矚,而張守志淡泊,絕意宦塵,毅然放棄科舉,在家自辟“雲洞書屋”,號雲洞山人。張精研詩律書法,兼修醫學,德才蜚專用閭里,仰慕者爭相禮聘。1933年,張經蒲圻縣民眾教育館敦聘為國學顧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霆若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茅山
  • 出生日期:1874
  • 逝世日期:1940
人物經歷
1937年春,應湖北省第一區簡易師範學校聘任教國文。張在教學中,循循善誘,深受師生尊敬。
張治學施教,以濟世致用為本。主要教學《左傳》、《史記》、《古文觀止》等,並輔以《論說精華》、《讀史隨筆》、《東萊博議》等書。學生有在課餘補心英語、數學的,張亦很稱讚。張又利用夜課,次第講授《專用律啟蒙》、《童子詩》、《唐詩三百首》及《詩韻集成》,引導學生作對聯、格律詩。嘗例舉杭州西湖岳王墓聯,講戰則國保,和必取亡,忠奸分明,前車可鑑。當時蔣介石拱手將東北奉獻日本,節節退讓,國難日益深重。張激昂拍案,義正詞嚴,學生極受感動。
張尤工詩詠,與宗弟國溶、國淦兄弟酬和甚密。著有《醉墨詩草》4卷,身後失傳,現僅傳誦所撰二聯。一為吊挽未婚夫亡而去婆家守寡終老之某嫗云:“生前未識夫子面,死後猶是女兒身。”於憫切中鞭撻舊禮教,笞聲宛在耳際。另一為1932年重修觀瀾閣草書贈聯:“浮屠倒影魚穿塔,遊客登山鳥喚人。”思巧韻工。張又擅楷書,集“顏”筋“柳”骨之長,雋秀自成一家,遺墨在《張氏家乘》序言卷中尚可見一斑。
張精通醫理,常懸“儒醫張霖若日夜應診”匾幅於館門,有求必應。對窮苦孤寡病人免費治療,受救助者頗多。先生嘗論:“處方善在對症下藥,用藥如同作戰。只雖用一、二味主攻(若主將),一味輔佐(若護衛);一味引子(若響導),一味培補(若加固戰地工事 - 病軀),視病情增減藥量,味數不宜多,否則藥性不免互相剋消,不起作用,見解獨到,頗富科學性。用是先生悉心廣集民間驗方,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輯成《經驗急救簡便良方》兩卷,惜已失傳。
1933年,張先生六秩(60歲)壽辰,自題畫象贊云:爾身不長,爾貌不揚,書生面目,菩薩心腸。年方弱冠,泮水生香,而今老大,業紹岐黃。年雖周甲,體尚康莊,不夷不惠,終焉永藏”
先生才思敏捷,一日城隍廟戲台演酬神戲,由於籌備人員疏忽戲台有兩個柱子,但上面空無點綴。剛好張霖若在場觀戲,恰為執事者認出發現,於是趨前請撰聯一副以補救之。先生慨然允之,囑磨墨備紙,而先生對聯一揮而成。聯長二十九字,上下聯共五十八字。上聯曰:“天地一大劇場,時而東征西討,時而北轍南轅,要收回萬里河山,方稱角色。”(當時正值918,日軍強占我東三省), 下聯曰:“人生幾世幽夢,或忽嬉笑怒罵,或忽離合悲歡,能做出千秋榜樣,才算英豪。” 嵌文如此切合時局,特別振奮人心。
邑人黃秋舫曾延聘張霖若至其府設私塾,其子黃樹森亦受張教誨至深,慨然投筆抗日,入黃埔軍校第十一期,後力學旋幾而成嶺南畫派名書畫家,黃樹森母龔氏喪,張霖若輓聯云:“相夫有舉案,捥車之賢良,詎料長恨驪歌,最難忘楊柳春風、梧桐秋雨;教子嘗縫衣,倚門而聖善,那堪蓼莪廢讀,再不見萱堂愛日,樹杪慈雲。”
另有邑人黃某年逾花甲,忽遭喪子之慟,其遺子尚幼,本身又系獨子,張霖若遂寫輓聯云:“黃口孤雛,只望曾參養曾皙;白頭二老,反教顏路哭顏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