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鎮周

張鎮周

張鎮周,隋、唐交替時舒州同安郡(今安徽省潛山縣)人。本是隋朝大將,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降唐,授左武侯將軍。

對於這位跟隨李淵在征戰立過汗馬功勞成為開國元勛之列的人物,雖因某種原因沒有被寫進新、舊唐書的列傳,但對他就任舒州都督的吏治精神,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把他作為教育地方官員的優秀典範而加以頌揚。

基本介紹

  • 本名:張鎮周
  • 所處時代:隋唐朝
  • 出生地:舒州同安郡
  • 主要成就:唐朝開國元勛之一
人物經歷,清廉,

人物經歷

四年(621年)八月,以淮南道行軍總管鎮撫南方,後改任舒州總管。六年(623年)三月、六月,先後在洪、宣兩州擊敗反將張善安、陳當世。七年(624年)二月,改大總管為大都督。八年(625年)正月丙辰,又以壽州都督調為舒州都督。
舒州是他故鄉,張鎮周返州之日,先不去任所,命人買置很多酒菜,脫去官服,在故居中招飲舊時親朋,開懷敘舊,盤桓了l0天,並分贈金帛,然後向大家哭泣告別,說:“今日鎮周猶得與故人歡飲,明日則舒州都督治百姓耳。禮隔,不得復為交遊。”此後,親朋故舊違法,無一徇情,州內秩序肅然。
張鎮周在隋朝時的一大壯舉,就是和隋將一起發現了釣魚島。
《隋書》記載的610年朱寬、張鎮周等赴琉球所經過的高華嶼,即今釣魚島。
古籍證明,中國人發現釣魚島比日本早400年,是最早命名、開發經營和管轄釣魚島的國家,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我國關於釣魚島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隋朝,那時台灣和釣魚島鄰近著一個獨立國家,叫琉球。
公元607年(大業三年),隋煬帝楊廣曾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到達流求。因言語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還。次年,煬帝又派朱寬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從。於是派遣賁郎將陳稜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
隋軍大海航行一個多月後才抵達流求國。流求人開始見著隋朝船艦,以為是商旅,和他們做貿易的。陳稜率大軍順利登岸。陳稜曾經從南海諸國招募士兵,其中有崑崙人能懂流求語。於是陳稜派其招撫。流求不從,拒逆官軍。陳稜命張鎮周為先鋒進攻流求人。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遣兵與隋軍抗戰,被張鎮周頻頻擊敗。陳稜率主力進至低沒檀洞,流求小王歡斯老模率軍出戰,被陳稜擊敗並斬了歡斯老模。
於是隋朝大軍分為五軍一路攻至流求國都。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被迫親自將出戰又被隋軍擊敗。隋軍隨即攻入流求國國都,並乘勝追擊至流求軍柵,攻拔之。隋軍斬殺了流求國國王歡斯渴刺兜,俘獲其子島槌,並摧毀流求的宮室。《北史》、《隋書》記載:“虜男女數千而歸。”《資治通鑑》則說此次俘獲流求萬餘人。
陳棱把流求人帶回隋朝。隋煬帝大喜,把流求俘頒賜給百官,加賞陳棱為右光祿大夫,張鎮周為金紫光祿大夫。

清廉

舒州是張鎮周的家鄉,他上任前,先在自己家裡命人買酒置菜,連續十天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故友,並將金銀綢緞分贈給大家,流著淚和大家告別:“今天我張鎮周還能跟你們很高興地喝酒,可從明天起就是治理舒州的都督,官府與百姓之間在禮節上是有阻隔的,不能再跟大家這樣交往了,若親朋故友犯法,我絕不徇私!”雖是短短几句言辭,入情入理,擲地有聲。鎮周上任後,嚴格遵守法令治理舒州,關心廣大百姓疾苦而不偏袒親族,不營私,不循情。在他的治理下,戰後的舒州社會秩序很快安定下來,農業生產也很快有了發展,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資治通鑑》里記載了這個故事,並被列入傳統蒙學叢書《龍文鞭影》,成為歷代蒙童品德教育的典範。後又被編入《德育課堂》,再次將張鎮周的楷模形象固定下來,成為教育後世士子的榜樣。
張鎮周之所以成為千載楷模,是因為他做人為官通透明亮,情理有別、公私分明。“以舒州人而為舒州都督。誠非易易。守法則傷情。違法,非禮也。傷情,亦非禮也。鎮周先就故宅歡宴親朋十日,復分贈金帛。臨別又以禮隔泣告之。情深矣,法彰矣,禮盡矣。”誠然,本地人當本地官,必將要面對的鄉親鄰里、叔伯堂宗、扯不斷敘不完的七大姑八大姨、發友、故舊,是不爭的事實,鄉情、親情、友情時時都會滲透在他的每一個時刻的每一個空間。他們中自然也不乏有通情達理、安分守紀、嚴格自律的忠實純良,但誰又能保證不會因張鎮周的出現而萌生一些恃強凌弱、魚肉鄉民、為非作歹的青皮無賴呢?期望著治理好飽經戰亂的家鄉故里,給他所治的州郡百姓以和平安寧,從而報答朝廷對他的信任。他能做的最好辦法便是未雨綢繆,發乎以情、施之以義,曉之以禮、明之以法。為他的至親好友、知已故交敲警鐘、打招呼,為自己在家鄉順利施政鋪起了一個沒有干擾、沒有障礙、沒有溝壑的通道。但他絕不是那種一朝為官六親不認的勢利小人,他講親情、講人情,他可以將朝廷賞賜他的財富毫不吝嗇地贈送給親朋好友,但他更看重法理、更重忠於職守,決不允許親情衝擊法理,從而影響到他的吏治。他採取了先盡親情後執國法的做法,將二者分得清清爽爽,這使一切想通過親情友情拉關係走後門的人斷了念頭,也讓鑽空子、抓把柄的人無機可乘、無話可說。這種凜然正氣,使犯罪分子不敢輕舉妄動,境內大治。如果張鎮周不是這樣做,而是把人情關係個人利益與執法摻和在一起,比如在煤窯里有股份、歌廳里有好處、派老叔小舅當差、以老婆名義受賄、吃拿卡要等等,執起法來就不免通風報信,下不了狠手。那么,無論走多少次“嚴打”“整頓”的過場,還是無濟於事,該亂的還得亂。已身不正者,焉能正人?
古人云:“讀書不學王安石,治郡當如張鎮周。”張鎮周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他的那種吏治作風代代相傳成為士人做人為官的楷模。可見,都督張鎮周深入人心的不是他的權威,不是他的官位,而是他從自己做起的自律、嚴明的人格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