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坤(1932—1995年),江蘇南通人。醫學內科學專家,醫學教育家。出席國際會議20餘次,其中5次作為大會主持人,兩次榮獲國際消化學會“為消化病作出傑出貢獻者”獎牌。1983年起培養研究生33名。1992年擔任首屆中華消化內鏡學會主任委員,同時先後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中華消化系病常委兼秘書,中華內科學會常務委員,國家科委發明獎評審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評選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武漢市科技學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衛生廳藥品評審委員,湖北省衛生界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湖北省醫療事故鑑定主任委員,國家教委教材指導委員會委員等31種職務。先後擔任臨床內科雜誌、臨床消化雜誌主編及17種學術雜誌編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錦坤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南通
- 出生日期:1932年
- 逝世日期:1995年
- 職業:醫學內科學專家,醫學教育家
- 主要成就:兩次榮獲國際消化學會“為消化病作出傑出貢獻者”獎牌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44年入南通中學讀書,在學校積極參加青年抗日宣傳隊。
1956年畢業於武漢醫學院後留校附屬協和醫院工作。
1959年考入北京中蘇友好醫院(現北京友誼醫院)蘇聯專家研究生班,1961年畢業。從事內科學及消化疾病的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
1959年在國內開始進行腹腔鏡檢查。1960年開始進行半曲式胃鏡檢查。
1972年受衛生部委託赴瑞士日內瓦負責國際友人斯諾先生的醫療工作。
1989年擔任協和醫院大內科主任、消化內科主任、胃腸病研究室主任。
1992年擔任首屆中華消化內鏡學會主任委員,同時先後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中華消化系病常委兼秘書,中華內科學會常務委員,國家科委發明獎評審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評選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武漢市科技學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衛生廳藥品評審委員,湖北省衛生界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湖北省醫療事故鑑定主任委員,國家教委教材指導委員會委員等31種職務。先後擔任臨床內科雜誌、臨床消化雜誌主編及17種學術雜誌編委。
研究方向
消化道運動的研究。
主要貢獻
中美建交積極聯絡1978年出版國內第一本內鏡專著《纖維胃、十二指腸鏡的臨床套用》,為消化內鏡檢查在中國推廣作出了貢獻。
出席國際會議20餘次,其中5次作為大會主持人,兩次榮獲國際消化學會“為消化病作出傑出貢獻者”獎牌。1983年起培養研究生33名。
積極創導科研興院,創辦《臨床消化病雜誌》。在國內首次提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理論,該理論為國內消化病研究的熱點。1990年研製成功攜帶型24小時食管酸鹼度檢測儀,為中國胃食管返流性疾病的研究建立了客觀的檢查方法,為消化道運動功能的研究開闢了新領域。獲科技成果12項,科技進步獎10項,多次獲得優秀導師、最佳教師、湖北省科技精英等稱號。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為第一作者的116篇;參加編寫著作19本;主編著作有《內科學講座》、《慢性胃炎》、《內科疾病的消化系統表現》、《纖維胃、十二指腸鏡的臨床套用》。
獲獎記錄
1984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