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道

張遠道

張遠道,1938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1959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隨後赴美國耶魯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擔任國際精神疾病研究院主任醫師,8年後榮升為國際精神疾病研究院擔任院長。在幾十年的醫療工作中,張遠道教授運用平生所學結合張氏中醫先後治癒各類精神病患達幾十萬人之眾,在醫學界和民眾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遠道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省武漢市
  • 職業:國際精神疾病研究院主任醫師
  • 畢業院校:上海醫學院
張遠道出身湖北300年中醫世家——張氏中醫,為其第十一代傳人。作為中醫眾多分支中最重要的一支,湖北張氏中醫自創始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據《張氏中醫傳志》記載,湖北張氏中醫在1703年(清聖祖康熙四十二年)由太醫院御醫、院使張睿所創。
清朝康熙晚年,一直為太子立儲事宜苦惱不已,加上年老體弱,患有多種疾病。據《永憲錄》記載,康熙皇帝於八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八日)偶患風寒,臥床不起。於是急令太醫院御醫、院使張睿進宮治病。張睿不負所望,判定康熙所患為癔症(即今日所指精神疾患)隨即開藥劑一副,著太醫院御藥房按方抓藥,康熙服後,第二日便能下床重返大殿處理國事。
此後,張睿統領太醫院大方脈,針對康熙的身體狀況,開始專門研究癔症,同時收集民間偏方、奇方,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多年在太醫院習醫經驗創立了張氏中醫,為康熙帝御用。
歷史滄桑一瞬間,朝代更替換舊顏。新中國成立後,張氏中醫得以更好地發展,使得中華國粹得以傳承並發揚光大。在張道遠很小的時候,其父親就開始教他背一些當時還看不懂的醫術,如《黃帝內經》、《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以及張氏中醫不外傳的秘籍。這為他後來走上中醫並且名聲鶴起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父親看病、採藥時,張遠道就身伴左右,耳濡目染之下,未及弱冠,就已經能夠獨自進行四診。但因張氏中醫祖訓有云:診初先過訓,即張氏中醫後輩在治病之前必須經過考察,考察得過,方才能夠正式行醫,故張遠道的這些診斷雖然準確,卻不會被採納作為治病之據,但是其望聞問切之準確令其父暗自稱讚不已。在其父的隨書中記載:子之聰,吾遠不及也,張醫之道,遠近必將凌駕鵬鵠。
從大學畢業後,張遠道看到中醫受西醫影響,日漸式微,有很多優秀的中醫精華就此荒漠,決心“為國粹精華盡己之力,使瑰寶中醫林立於世”。為研習西醫之長,張遠道遠赴美國耶魯,潛心鑽研,獲博士學位載譽而歸,從此開始了懸壺濟世之道。
在其長達幾十年的治病生涯中,張遠道利用中西醫不同腦疾發作機理,結合張氏中醫獨到的中藥配方,將中草藥、生物藥、動物藥巧妙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進一步發展了張氏中醫古方,其方針對各種精神疾病療效確切,且愈後永不復發,堪稱醫學神技。
張遠道認為,中醫和西醫這兩種醫學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中醫講解毒、化毒、驅邪,西方醫學講抗炎、消炎,這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中醫是辯證醫學,認識的是人的一種症候狀態,通過改變這個症候而使人身體裡的疾病消失。同時,中醫也是巨觀醫學,從巨觀上把握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中醫所說的心肝脾肺腎,是一個個功能系統,而不是一個個具體的微觀組織結構。中醫藥物是將身體修正到平衡狀態,用自我的調控系統把巨觀系統調整好了,微觀病症問題也隨之解決,此與西醫“對抗式”的治療不僅存在理念上的差別,更存在藥效之別。所以,他一直很推崇中醫之道,認為對比西醫的藥物依耐性、副作用,中醫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和獨到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