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張軍,1974年10月生,先後畢業於上海市戲曲學校、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戲劇學院。
專工崑劇小生,師承著名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岳美緹、周志剛,是俞振飛大師的再傳弟子。從藝近30年來,主演過《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玉簪記》、《白蛇傳》等多部大戲,塑造了崑劇舞台上多個風格迥異的角色。曾獲第二十四屆中國戲劇表演梅花獎、第十一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2002年“聯合國促進崑曲藝術發展大獎”、全國崑劇優秀中青年演員展演“十佳演員”等獎項,並榮膺1999年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2004年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2006年首屆全國文化新人等榮譽,2007 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2009年、2012年獲上海文藝家榮譽獎。曾任上海第十一屆政協委員,現任上海市青聯常委、上海市青年文聯副會長、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上海演藝工作者聯合會副主席。
張軍還長期致力於崑曲藝術的普及和推廣:自1998年至今,由張軍策劃主持的“崑劇走近青年”互動演出和“我是小生”互動講座已在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在內的海內外大中學校舉行了300餘場;此外,他還通過與各種藝術門類的跨界合作來拓展崑曲傳播的渠道,先後同享譽國際的音樂家譚盾、指揮家湯沐海,日本歌舞伎演員市川笑也、台灣歌手王力宏、英國小提琴家Charlie Siem、美國爵士大師Bobby McFerrin等藝術家跨界合作,為崑曲獲得年輕觀眾及在世界範圍的傳播創造了可能性。其中,由荷蘭皇家歌劇院製作、張軍主演的譚盾歌劇《馬可·波羅》還獲得2010年美國葛萊美獎提名。
2011年5月,為表彰張軍在崑曲表演藝術方面的深厚造詣和長期以來在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在推動崑曲藝術的傳播方面所做出的積極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女士(Irina Bokova, DG of UNESCO)任命張軍“和平藝術家”稱號。他也是繼中國影星鞏俐和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之後第三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華人藝術家。博科娃女士(Irina Bokova)於2012年5月觀賞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之後高度讚賞並欣然題詞:“藝術的現代性需要從傳統中汲取靈感和養分”。
年少脫穎而出,矢志堅守崑曲舞台
1986年,張軍從2萬多人中脫穎而出,成為60個幸運者之一進入上海戲校昆三班學習。戲校的生活艱苦而枯燥,演員舞台上展現的唱腔和身段看似優雅含蓄,可實際上這優美的背後需要年復一年紮實的基本功支撐。拿頂、擰旋子、毯子功、下腰、踢腿······痛楚和傷病是老朋友,麝香虎骨膏和止痛噴霧劑就是家常便飯。昆三班有句訓條:“不舒服”就對了。只有不舒服才是正道,才會有好結果。反過來,偷懶最舒服,可偷懶永遠出不了優秀的崑曲演員。
由於入校和畢業的那段時間正值戲曲的低迷期,畢業後這60人僅剩下了一半,另一半都轉行去做了其他行業。剛畢業時二十歲的張軍與其他同齡人一樣充滿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熱情,他與另外兩位朋友組建了一支流行音樂樂隊唱RAP、跳HIP HOP,一時間名噪上海灘,甚至吸引了一家唱片公司邀請他們簽訂一份十年的契約,幫助他們走上職業流行音樂歌手道路。在這個時候,張軍彷徨了。雖然崑曲與流行音樂給與他的付出回報比完全相反,但當真正面臨永遠離開崑曲舞台時,他才清醒地發現崑曲原來早已融入到他的血液當中,成為一生無法割捨的情愫。他不禁感慨,流行音樂多他一個不多,但崑曲小生少他一個也許真的就少了。最終,在戲校時的8個小生就只留下了張軍和另外一位同學。
畢業後,張軍順利進入上海崑劇團,他風神俊秀的氣質和紮實的唱功身段讓他很快成為了劇團的重點培養對象。
給大學生講崑曲
從1998年開始,張軍和他的夥伴們開始挑梁演出各種版本的《牡丹亭》和《長生殿》。張軍在排戲演戲之餘一直不忘思索:為什麼崑曲如此優美觀眾卻寥寥無幾?為什麼年輕觀眾不喜歡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普及崑曲,他們跑遍了上海所有的高校。此外,他們還嘗試通過新的渠道來推廣崑曲,比如星巴克、大眾書局這種年輕人聚集的地方都成為了他們的陣地,在表演的同時不忘培養觀眾,在張軍指導下還成立了‘蘭韻雅集’上昆會員俱樂部。
台上是風流蘊藉的
柳夢梅 ,台下是個時尚潮人。他選擇用一種時尚幽默的方式給大學生講崑曲。就拿崑曲里的鎮山之寶——湯顯祖的《牡丹亭》來說,“要在當時就能算青春偶像劇了,就跟韓劇似的,一下子能演55集。”這么一說,高雅的崑曲似乎變得親切了許多。
長期以來,張軍通過不懈的努力,在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中擁有相當的知名度和號召力。曾涉足過流行音樂的張軍融合了優雅的古典氣質和奔放的現代活力,以年輕人獨特的視角和體驗來詮釋和演繹古老的崑劇藝術。
出版自傳體影像散文集《我是小生》
“崑曲王子”張軍的第一本自傳體影像散文集《我是小生》,2008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新鮮問世。張軍通過這部散文集,用文字描述了他個人的戲劇人生,著名學者
于丹 教授為該書傾情作序。
《我是小生》以“分享”為主旨,通過崑劇小生的四個家門“巾生”、“窮生”、“官生”和“雉尾生”的展開,分別對應張軍的“舞台和理想”、“彷徨與現實”、“人生和抱負”、“情懷與追求”四個部分。描繪了上海崑劇舞檯曆經世紀交替後的積澱和變遷,講述了一名崑劇小生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磨礪與不悔,也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對生活、對理想、對自我的認知,激揚感人且淡定從容。
《我是小生》封面圖 成立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
通過十年堅持不懈的“崑曲走近青年”活動在年輕人中積累起相當人氣的“崑曲王子”張軍,2009年拋開
上海崑劇團 副團長的職務,成立了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在提倡文化體制多元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張軍認為自己只不過“在這個大潮到來時勇於舉手”,呼應“時代需求”。
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是中國目前唯一的民營職業崑劇院團,成立於2009年9月22日。中心以振興和繁榮崑劇事業為宗旨,探索多元化的藝術生產和傳播方式,並從創作演出中心、教育研究中心、傳播推廣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四個方面進行功能定位。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張軍崑曲藝術專項基金同期成立。中心製作出品的演出項目包括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水磨新調·Kunplug”張軍新崑曲音樂會、“生生不息”紀念俞振飛逝世20周年蔡正仁師生傳承展演等,還先後受邀赴美國、德國、瑞士、法國、荷蘭、挪威等地演出,受到海外觀眾和媒體的好評。
中心大事記:
2009年9月22日,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成立。
2010年2月4日,中心受邀赴德國漢堡音樂廳上演“上海藝術節”壓軸大戲——精華版《牡丹亭》。
2010年4月,張軍做客哈佛大學進行《給崑曲一個未來》演講,傳播崑曲文化。
2010年6月,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在上海朱家角正式開演,該劇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外文化展演劇目。
2010年8月28日,在南京成功舉辦個人專場。
2010年11月18日、19日,“新古典主義”系列專場之《得失寸心知》 於賀綠汀音樂廳上演。
2011年5月14日、15日,攜手兄弟劇團優秀演員上演崑曲喜劇串燒《閨秘》。
2011年5月26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稱號。
2011年7月,我國首張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公益銀行卡——“張軍崑曲藝術基金靈通卡”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舉行首發儀式。
2011年9月1日,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委託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培養的“昆六班”學員正式入學。
2011年9月,《“生”“生”不息——張軍崑曲藝術展》在外灘18號舉行。
2011年9月,由賈樟柯監製、宋方導演的以張軍為主人公的紀錄短片《語路》公映。
2011年12月,“水磨新調·Kunplug”張軍新崑曲音樂會首演,“昆六班”學員們首次亮相。
2012年6月1日,與著名京劇演員史依弘聯手打造的“白描版”《2012牡丹亭》在東方藝術中心首演。
2012年9月22日,為祝賀中心成立三周年,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上演100場,《尋夢·牡丹亭》電影紀錄片在滬隆重首映。
2012年10月10日,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在崑曲誕生地江蘇崑山成功首演並落戶亭林園,成為國內第二個常演基地。
2012年11月,“水磨新調·Kunplug”———2012張軍新崑曲校園音樂會在同濟大學大禮堂上演。
2012年11月29日-12月2日,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世界巡演首站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成功上演六場。
2013年3月15日,中心優秀青年演員“90後杜麗娘”張冉在湖南郴州成功舉辦首個崑曲個人專場。
2013年5月,張軍重排並主演譚盾歌劇《馬可·波羅》,作為享譽歐洲的挪威卑爾根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
2013年7月17日-20日,張軍帶領全國11位崑曲優秀小生首次集結上海,共同參與“生生不息”-俞振飛逝世20周年蔡正仁師生傳承展演。
2013年10月25日、26日,“水磨新調·kunplug”3D全息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學院上演,是中國國內首次將“3D全息聲音”技術與舞台藝術相結合。
2014年6月12日、13日,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重要演出活動,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世界巡演第二站在法國巴黎Domaine de la Celle Saint-Cloud城堡成功上演。
藝術風格 張軍的藝術特點是扮相俊秀中顯英武,唱念清越中含磁性,身法紮實中透靈動,表演瀟灑中見細膩,氣質儒雅中蘊風骨。從藝近30年,主演過《牡丹亭》、《長生殿》、《玉簪記》、《白蛇傳》、《販馬記》、《牆頭馬上》、《繡襦記》、《風箏誤》、《桃花扇》等多部大戲,以及《見娘》、《連環計·小宴》、《斷橋》、《百花贈劍》、《亭會》等多出經典折子戲,塑造了崑劇舞台上多個風格迥異的角色,涵蓋小生行當中的巾生、官生、窮生、雉尾生等不同類型的人物,是崑曲年輕藝術家中的佼佼者。
主要作品 崑曲傳統劇目 :《牡丹亭》、《長生殿》、《玉簪記》、《白蛇傳》、《販馬記》、《牆頭馬上》、《繡襦記》、《風箏誤》、《桃花扇》等
崑曲經典折子戲: 《見娘》、《連環計·小宴》、《斷橋》、《百花贈劍》、《亭會》等
新創劇目: 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水磨新調·Kunplug”張軍新崑曲音樂會、“生生不息”系列、“新古典主義”系列之《得失寸心知》、《閨秘》
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
著名音樂家譚盾和“崑曲王子”張軍共同擔綱製作人,並聯合著名舞蹈家黃豆豆等國內各領域頂尖藝術家傾心跨界主創,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出品的中國首部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以實景、實情呈現明代大文豪湯顯祖的巨作《牡丹亭》,還原中國古代“客至樂具,豪門清韻”的待客之本,將牡丹之亭還於園林,也還給了湯顯祖一個最真實、最純粹的牡丹之夢。
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為上海世博會度身定製的文化盛宴,被列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外文化展演劇目,自2010年上海世博會至今,在上海青浦朱家角課植園已上演四個演季共150餘場,海內外觀眾趨之若鶩、紛至沓來,在上海掀起了一股不折不扣的“崑曲熱”,業已成為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
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曾吸引了諸多中外名流前來觀賞,其中包括時任新加坡總統塞拉潘·納丹(Sellapan Rama Nathan)、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蓮娜·博科娃(Irina Bokava)、法國建築大師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英國創意產業之父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設計師Vivienne Tam,學者杜維明、葛劍雄、于丹,鋼琴家郎朗、李雲迪,指揮家湯沐海,粵劇藝術家羅家英,導演賈樟柯,歌手張靚穎等。
2012年11月29日-12月2日,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世界巡演首站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成功上演六場。這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首次在此舉辦戲劇類演出項目,同時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也在這一世界最重要的文化地標開啟其世界巡演的序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為演出發來賀信。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漢斯·道維勒、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總裁艾米麗·萊弗提、美中文化協會主席楊雪蘭以及紐約各界人士200餘人觀賞了29日的首演和現場高清直播。
全部六場演出的門票早在2012年1月就已售罄。大都會博物館因此特地開放了700人的演講廳進行現場高清直播,並通過大都會博物館的官方網站向全球直播演出實況,演出錄像也被博物館永久收藏。
演出在紐約主流社會引起熱烈反響。《紐約時報》於12月3日的藝術頭版和二版刊登大篇幅的評論文章及圖片,對該劇給予高度肯定。此外,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中央電視台、中國日報、鳳凰衛視以及解放日報、東方早報、新民晚報等國內媒體均對演出予以詳細報導。
“水磨新調·Kunplug”張軍新崑曲音樂會
“水磨新調·Kunplug”是由崑曲藝術家張軍與音樂家彭程獨創的全新音樂曲風,在保留崑曲傳統音樂、唱詞和演唱方式的基礎上,將崑曲音樂的“水磨腔”與當今世界音樂風格相融合,包含了NEW AGE、電音、搖滾、爵士等風格迥異的音樂元素,令人耳目一新。為崑曲在21世紀的創新表達和更多吸引年輕觀眾創造了可能性。
“水磨新調·Kunplug”音樂會先後上演於上海梅賽德斯-賓士文化中心、上海商城劇院、上海音樂學院等諸多年輕人熱衷的劇院,同時也作為慈善音樂會走進大學校園,張軍深情的演唱喚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也讓大家對於崑曲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2013年“水磨新調·Kunplug”音樂會以3D全息的方式重磅推出,現場107隻喇叭,帶給觀眾超震撼視聽體驗。
崑曲喜劇串燒《閨秘》
崑曲喜劇串燒《閨秘》選取崑曲傳奇劇本中的三出經典折子戲《風箏誤·驚醜》、《百花記·百花贈劍》和《占花魁·受吐》,將三個在不同歷史時期和背景下、但都發生在女子閨房中的愛情故事有機融合,通過簡約的舞台布景和全新的導演手法,在同一場景中,講述三個不同的故事,為觀眾呈現“一樣的閨房,不一樣的秘密”。
“新古典主義”系列專場之《得失寸心知》
張軍崑曲 “新古典主義”系列專場是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推出的全新演出品牌,希望通過不同命題的表達,用當代人的視角去觀察、去思考、去品評古典價值觀,從而引出更多對傳統、對文化的探索。
《得失寸心知》選取了崑曲小生行當的傳統經典劇目《玉簪記·琴挑》、《彩樓記·評雪辨蹤》和《長生殿·迎像哭像》,角色類別橫跨巾生、窮生和大官生,張軍希望通過三段關於得失的愛情故事,與觀眾一起找尋和分享人生中得與失的心靈答案。
民營院團展演劇目《販馬記》
2012年上海民營文藝院團展演重頭戲。《販馬記》是崑曲傳統劇目中的經典之作,此劇又名《奇雙會》,分為<哭監>、<寫狀>、<三拉團圓>。講述的是一場人間悲劇引發的歡樂喜劇,當年俞振飛先生和梅蘭芳先生就曾多次合作演出過此劇。作為俞派小生的看家戲,張軍自幼跟隨蔡正仁先生學習,可謂是功底深厚的童子功戲,但已有多年未能有機會出演全本。此番再演,張軍希望能夠繼承和發揚崑曲傳統表演藝術,再現俞派小生、蔡師傳授之精髓。
“生生不息”紀念俞振飛逝世20周年傳承展演
2013年是崑曲泰斗俞振飛大師逝世20周年,同時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頒布10周年。7月17-20日,來自中國大江南北、7家崑劇院團的12位崑曲優秀小生在國寶級崑曲藝術家蔡正仁先生的帶領下首次集結,揭開“生生不息——俞振飛逝世20周年蔡正仁師生傳承展演”的大幕。這也是全國俞門再傳弟子最大規模的一次盛會。
本次展演可稱為“俞派表演藝術”精華集萃。展演劇目包括《千忠戮·八陽》、《長生殿·小宴》、《販馬記·寫狀》、《長生殿·哭像》、《鐵冠圖·撞鐘》、《白蛇傳·斷橋》、《長生殿·聞鈴》、《太白醉寫》、《荊釵記·見娘》等,蔡正仁先生更以清唱形式壓軸。
值得一提的是,俞振飛大師的遺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薔華女士也全程參與了此次展演活動。她不僅在演出的劇目和陣容上親自予以指導,還將多年唯一珍藏的俞老生前穿過的一件蟒袍和一件大衣捐出供展示。
榮譽成就 1999年獲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稱號
2001年獲第十一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
2002年獲“聯合國促進崑曲藝術發展大獎”
2004年獲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2006年獲首屆全國文化新人稱號
2007年獲全國崑劇優秀中青年演員展演“十佳演員
” 稱號
2007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
2009 年獲上海文藝家榮譽獎
2009年獲第二十四屆中國戲劇表演“梅花獎”
2010年由張軍主演的譚盾歌劇《馬可·波羅》獲得美國葛萊美獎提名
201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稱號
2012年獲上海文藝家榮譽獎
社會評價 關於張軍
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Gueorguieva Bokova)
“長期以來,張軍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藝術方面做出積極貢獻,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感受到崑曲之美,推動這種古老優雅的藝術得到傳承。”
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
“崑曲講真、講情,簡單幾句唱詞,傳達出的感情卻非常深沉、豐富、優雅。在目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還需要對中國文化進一步了解,張軍把崑曲這種高雅的中國古典藝術文化推向世界,以此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是非常有意義的。”
《紐約時報》
“張軍是完全令人無法抗拒的歌者和演員,其對於真假聲的運用流暢而富有表現力。”
《華爾街日報》
“張軍先生所表現出的唱功和表演無疑證明其是個令人無法抗拒的藝術家。”
關於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
《牡丹亭》是復興中國傳統戲劇的現代經典之作,為崑曲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就像是上海版的“公園中的莎士比亞”。
——《紐約時報》
幾百名觀眾坐在江南園林,隔著一彎流水,隨著拱橋曲路,對亭台,倚水榭,頭頂明月,綠柳青竹,在風聲蟬噪中,傾聽穿著精美戲服的杜麗娘與柳夢梅在湖畔纏綿私語。
——《人民日報》
綠柳嬌嫩,倚池畔隨風曳展,心憂歲月變遷,一朝美艷化煙,嘆春光易逝愁深牽……
一葉小舟載著吹簫女子依水而行,和一旁水榭的古琴隔空“對話”。風聲水聲、蟲鳴蛙叫配合竹林蕭蕭,成為了這曲“琴簫吟”的自然交響……
——《東方早報》
“期待大都會博物館在其創新的、多層次的項目呈現中,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國戲劇”
——《紐約時報》
在《牡丹亭》中,演員流暢優美的動作極致地體現出崑曲的精妙,包括他們對於水袖的運用以及肢體和臉部的強烈表現力。 ——《華爾街日報》
關於“水磨新調·Kunplug”張軍新崑曲音樂會
“3D全息聲音”讓崑曲音樂在空間中“定位”並“行走”
——《東方早報》
張軍的“不插電”演唱抑揚頓挫,自有一番崑曲的雋永與優美,但隨聲而起的音樂卻來自四面八方,聽眾似被包圍在樂聲中間。
——《新民晚報》
一聲短促的琴音如同一隻跳躍的兔子從腦後倏忽而過,有時又被輕輕送到耳邊,而後飄散在空中,雖然只是清唱,但其營造的音效,已足夠讓聽眾感受到美輪美奐的崑曲魅力。
——《新聞晚報》
將古老的崑曲藝術和世界音樂風格相容,唯有放在‘3D全息聲音’空間裡聽,才能更清晰地感受曲中音樂的豐富層次,這份體驗讓人驚嘆!
——《天天新報》
不同的琴音,有時飄散在空氣中,美輪美奐的視聽效果,讓崑曲賦予了新調,受到年輕崑曲愛好者及音響發燒友的歡迎。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