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買江,1949年7月13日出生,漢族,中國國籍,系張運仁之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買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9年7月13日
- 性別:男
主要貢獻,人物事跡,所獲榮譽,人物精神,
主要貢獻
張買江前仆後繼,奔赴紅旗渠工地後,人小志堅,踏實肯乾,不怕苦,不怕累,背釺捻鑽,奔波於各工地之間,他娘做的新鞋,不到一個月就磨破了,腳底板上磨出血泡,仍堅持奔波苦幹,人稱紅旗渠工地“小老虎”,後來又學會沿山點炮。
1960年,紅旗渠工程開始施工,張買江的父親張運仁是第一批參建者,但不幸犧牲在紅旗渠工地上。在父親的墳前,張買江的母親對他說:“你爹沒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帶回來。帶不回來水,你就不要回來!”帶著對母親的承諾,張買江毅然接過了父親的工作,走上了紅旗渠工地,一直到紅旗渠工程建成通水。紅旗渠建成後,張買江又義務擔當了紅旗渠精神宣講工作,宣傳紅旗渠精神48年。在父親的感召下,張買江的兒子張學義接過他的班,繼續踐行祖輩承諾,成了一名護渠人,守護著祖輩流血流汗修成的紅旗渠,成為一名新的紅旗渠精神踐行者。
人物事跡
一句莊嚴承諾換回了一渠清水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紅旗渠全長1500公里、參與修建人數近10萬、耗時近10年的偉大工程,是“新中國奇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1960年,張買江的父親張運仁作為第一批建設者,參與了紅旗渠的建設,並犧牲在了紅旗渠的工地上。他的母親是個剛強的女人,1961年農曆春節剛過,她帶著張買江來到丈夫的墳前,對他說:“你爹沒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帶回來。帶不回來水,你就不要回來!”
帶著對母親的承諾,張買江毅然接過了父親的工作,走上了紅旗渠工地。在紅旗渠工地上,張買江年齡最小,大家照顧他,讓他做輕活,可他就是揀重活乾。不到一個月,母親做的新鞋磨破了,腳底板磨出血泡,他一聲不吭,咬緊牙關接著乾,從背鑽到攆鑽、放炮……張買江一刻也不肯放鬆。
張買江善於動腦學習技術,後來學會了掄錘打釺、沿山點炮,成為一名合格的工匠,被人們稱為“紅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十年苦幹,終於引來了幸福水,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乾渠建成通水。紅旗渠通水那天,張買江一口氣跑回家,進門就喊:“娘,我把水帶回來了。”母親眼淚止不住地流。
弘揚紅旗渠精神是終生的追求
1974年,27歲的張買江經省里推薦有機會到清華大學繼續學習,畢業後,他捨不得祖輩一直守著的紅旗渠,最終選擇到離家近的安陽師專當教師。
其實,張買江心裡一直有個想法,他想讓更多人知道紅旗渠的故事,想讓紅旗渠精神弘揚傳承下去。也正是因為這個信念,在任教期間,張買江經常利用課堂或課後的時間教育學生:紅旗渠來之不易,是林州人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紅旗渠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精神的脊樑,要永遠地傳承下去!
張買江退休後,他有了更多的時間,為了更好地宣傳紅旗渠精神,他主動成為紅旗渠幹部學院的特聘講師。十幾年來,張買江走遍大半箇中國講述紅旗渠故事,宣傳紅旗渠精神,用他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今年張買江已經74歲了,但他仍然堅持在講台上為一批又一批學員講述當年修渠的故事,傳承著紅旗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