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貞慧
- 出生地:浙江
- 出生日期:1919年9月
- 逝世日期:2015年1月7日
- 政治面貌:黨員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獲獎記錄,人物語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19年生於上海,1950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到大連從事教育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調至遼寧師範大學數學系,任教至1988年退休。
1986年第85期《遼寧師大校報》記載:“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張貞慧被前線戰士流血犧牲的精神深深感動,於是,她將自己工資的一半用來支援前線;1966年邢台地震,張貞慧為幫助災區人民早日走出困境,一次性捐款2000元。”
2001年,老伴去世時張貞慧遵照老伴的遺願完成了他捐獻遺體的心愿,自己也簽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她說:“我將遺體無償捐贈給醫學教育和科研事業,以血肉之軀回報社會和人民。”
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年過八旬的張貞慧成了大連慈善總會義工隊伍的一員。張貞慧說,只要還能繼續為社會做事情,心裡就充滿了歡樂。重體力的活幹不了,希望能做一名力所能及的慈善義工。
2011年12月,張貞慧在中央文明辦主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被評為“中國好人”。
2015年1月7日上午10時,張貞慧老人因病醫治無效在大連去世,享年95歲。
2015年1月9日,張貞慧老人遺體告別儀式在遼寧大連殯儀館舉行,數百名義工自發到殯儀館為老人送行。
主要貢獻
家裡倆月用一噸水
勝利社區工作人員證實,老人兩個月只使用一噸水,而對一般家庭來說,即使再節約,也得用十幾噸。老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原來,老人家裡的臉盆有好幾個,每個盆內都裝有水,渾濁度不同。接的第一盆水先洗米,接下來洗菜,然後留著洗手、洗抹布,最後再沖廁所。在爐灶前、暖氣片上,還放著裝有水的大大小小的容器,老人說,這樣水能溫乎了,就不用再燒了。
曾被誤會是求助者
還是在遼師大任副教授時,張貞慧就經常是一雙解放鞋、一個帆布包、一套粗布衣服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人們常說,從張教授的穿著打扮上一點也看不出是位知識分子,更別說是上海灘來的知識分子了,倒像是位農村家庭婦女。1999年,當她把自己補發的全部退休金捐給希望工程時,儉樸的衣著竟讓工作人員誤以為她是來求助的。當走進她家時,你會看到兩間不大的房間裡,除了兩件單人舊鐵床和一個破舊的早年衣櫃外,占滿房間的是一堆堆書籍和一捆捆報紙;唯一的奢侈品只是一台電視機。
獲獎記錄
榮獲“中國好人”稱號。
人物語錄
“我以前家裡很窮,在我念大學的時候得了肺結核,根本沒有錢看病,是慈善救濟金幫我治病,我對慈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也知道慈善對貧困的人意味著什麼,我年齡大了,可能做不了太多工作,但我也願意為他人盡點微薄之力。”
“有人說我傻,更多的人讚揚我高尚。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願意做的事。”
“多活一些時間,就能多乾一些活。”
人物評價
幾十年來,張貞慧的捐款行為從未中斷過。抗洪救災、希望工程、抗擊非典……只要口袋裡有錢,只要國家需要,張貞慧的捐款就在繼續,至今已累計為社會捐款16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