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夏駿總編導紀錄片作品)

張謇(夏駿總編導紀錄片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紀錄片《張謇》由夏駿擔任總編導,清末狀元張謇是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是二十世紀國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紀錄片《張謇》從張謇所處的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切入,再現了張謇一生由讀書人、名士、狀元,轉而成為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城市的設計師的追求與實踐。在總共180分鐘的時長里,濃縮了張謇創辦實業、參與政治、經營城市的實踐以及他在時代變局中表現出的抱負、學養與品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謇
  • 類型:歷史人文紀錄片
  • 集數:6 集
  • 線上播放平台:CCTV 紀錄頻道、騰訊視頻
  • 總編導夏駿
劇情簡介,獲獎記錄 ,分集劇情,第一集 《千年變局》,第二集 《由士入商》,第三集 《實業救國》,第四集 《舊邦新造》,第五集 《文明先鋒》,第六集 《不朽榮光》,主創團隊,幕後製作,

劇情簡介

六集紀錄片《張謇》講述了晚清狀元張謇在近代巨變的洶湧潮流中,以救國圖強為己任,在政治、實業、教育、城市建設等多個領域的追求與實踐。作品還原了張謇宏闊的人生探索,他在巨變時代的痛苦與激情、思索與前瞻,以及對於當代中國的啟示意義。

獲獎記錄

江蘇省第十一屆 “五個一工程” 獎

分集劇情

第一集 《千年變局》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實行了三十年洋務運動的中國卻敗於東鄰小國,舉國震驚,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也因此進入一個重新探路的時代。有人選擇革命,有人選擇維新,有人選擇實業。出生於當時仍屬江北偏僻之地海門的張謇,此前有了多年的幕僚生涯,在朝鮮軍事前沿參與一線軍務,深思東北亞戰略格局,再經過多年科舉落第,多重人生洗禮之後,恰好在這一年中了狀元。人生的高峰點,卻趕上了民族之大不幸,眼見國家衰弱,官場無能,一心救國的張謇將會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第二集 《由士入商》

與晚清幾位顯要人物的相識相知,成為張謇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關鍵因素。張謇為中國的戰敗在苦悶中尋求出路之際,兩江總督張之洞也在為這個國家的再度崛起而思考奔走。兩人多次溝通交流,最終確立狀元下海設廠自救的方案。在張之洞的推動下,狀元張謇放棄宦海遠航的傳統老路,以自己的狀元名號作為資信抵押,吸引資本辦紗廠。在這條路上,張謇需要在兩方面進行深度博弈,與惡劣的外部環境博弈,與自己觀念中的傳統慣性博弈。他的堅韌和深刻讓他一步步越過障礙,他的責任感和目光遠大讓他比另一外狀元陸潤庠走得更久更遠。

第三集 《實業救國》

創辦大生紗廠,張謇在南通創造性地引入了股份制公司結構方式,此後又創辦通海墾牧有限公司,建分廠,辦交通,從零起步創造了南通近代產業鏈,他相信實業興盛是改造這個國家的靈丹妙藥。上承經世致用的儒家傳統,同時接納工業文明的世界潮流,他是第一代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他創辦領導的大生廠在事業高峰時刻曾經占據中國棉紡業20%多產量的份額,成為中國近代工業名符其實的奠基人之一。毛澤東讚譽張謇是不能忘記的四位中國近代實業家之一。

第四集 《舊邦新造》

做實業的過程中,張謇愈發認識到經濟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意味著第一代企業家們不僅要革新經濟,革新社會,也要參與革新政治。1911年,正逢企業擴張之際,歷史際遇讓張謇親眼目睹武昌起義的爆發,並且成為左右歷史進程的關鍵人物之一。而成功實業家的身份,也讓他在國家大動盪的時刻,有了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於是,在1911年南北和談促成共和的關鍵時期,張謇投身其中,成為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

第五集 《文明先鋒》

如果等不到一個盛世到來,那就自己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建造一個盛世。民國建立後亂象叢生,張謇決心在南通建立一個小世界,作為全國自治的一個模板。他重新規劃區域板塊、治理水患,改良社會風氣,推廣城市品牌。他的“父教育、母實業”理念極大推動了南通近代教育的超常發展。張謇在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改造城市,以一人之力將近代文明引入通海地區,把富民強國的理想注入江北城鄉,使一個本來偏僻無名的小城南通成為遐邇聞名的近代文明燈塔。

第六集 《不朽榮光》

從憂國憂民的一介書生,成為南通這個文明先鋒的締造者與守護神,張謇扎紮實實經營南通,取得了那個時代的最高成就,也得到了海內外的高度認可。然而,動盪紊亂的國運變局中,張謇的事業卻在晚年遭遇天災人禍、內外交困,在通往更高遠目標的路途上,功敗垂成。抱著未完的志願以70多歲的高齡,盛夏高溫季節,中暑倒在考察水利工程的現場,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百年過往,他的物質遺產已經融入南通及華東多個城市的肌體血脈,他的精神遺產已成為引導後來者立志高遠、奮發圖強的不朽榮光。

主創團隊

總編導
夏 駿
導演
何 苗
執行導演
戴磊
撰稿
莊秋水
李 禮
攝影
趙志偉
剪輯
曹愛珍
作曲
張恆
馮明梟
解說
蘇揚
以上為部分主創人員名單,完整名單參考片尾資料

幕後製作

該片總編導夏駿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談道: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張謇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被低估的,對張謇個人成就的理解也是窄化的。我們知道他辦了紗廠,辦了學校,但是,他的紗廠在中國當時的工業格局中間是個什麼樣的位置?他辦廠的歷程是如何的艱辛?他是以一個什麼身份在辦學校?他辦了多少學校?他的學校在海內外影響力到底有多大?通過這部紀錄片,可以相對系統全面地來再現張謇的立體身份,解讀一個複合型的傑出人才。
張謇(夏駿總編導紀錄片作品)
夏駿先生接受採訪畫面
比如說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到底在中國大變革的近代轉型期,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張謇對現代中國立國的貢獻,過去都是低估的。在激烈的變革亂局中,他以仁愛之心倡導和平、建設、理性過渡,始終站在民眾的立場考慮問題,散發著不朽的光芒。在今天看來,他的這種人格和博愛精神,有更偉大的力量在其中。
他也是個思想家,如果系統地讀完張謇上千萬字的著作,就會發現許多東西我們過去都了解不夠,比如張謇有國防方略,對西藏、對海洋都有方略,作為全國水利總裁,他對黃河和長江、淮河等也有系統治理的思想。
他是一個城市的設計師,我們今天依然活在他的規劃里。南通在工業化初期完成了城市規劃,這在當時的中國極為罕見。張謇先生率先完成了城市規劃的戰略格局,成為我們今天南通人所享用的幸福之源。他那種目光是穿越百年中國的,在今天看來也不落後。
一方土地上如果出不了偉人,是這方土地的悲哀;如果出了偉人,這方土地不知道去認知他、理解他、學習他,那是這個地方的悲哀。我們作為南通的子孫,今天能有一個更加隆重和認真的方式,系統地來解讀我們的先賢,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有人感覺張謇一輩子夠得意的,中了狀元,又做了實業家,那么風光,感覺這個人一輩子好像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其實不知道張謇命運中的苦難和艱辛比常人多得多。他是一個農家孩子,他沒有資格參加科舉,必須要冒籍。一個15歲的優秀學生,為了獲得一個考試資格,差點面臨牢獄之災。41歲以前將近10年,他從朝鮮回來,實際上是一個待業青年,參加考試屢試屢不中,很不得意。
當他40多歲以狀元身份再次回鄉,在文化上獲得那么高尊榮的人,要變成一個去求人家參與投資辦實業的人,卻沒有錢,甚至靠賣字來補貼差旅費。到晚年,他為了盲啞學校,還在賣字。一個做過中華民國部長的人,一個狀元,一個曾經占中國紡織業20%以上份額的大企業家,為了南通辦一個盲啞學校去賣字,這是什麼樣的一種邏輯,一種境界?
在創作這個片子過程中間,我們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張謇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張謇去世的時候,留給子嗣的是債務,不像盛宣懷,留給兒孫巨資財富。在金錢上,作為一個商人來講,他甚至是個失敗者。我們南通現在的企業家,有的可能比張謇當年的財富更多。為什麼在張謇先生離世94年後的今天,我們以更大的熱情追隨他,懷念他,解讀他,學習他,這中間的奧秘是什麼?
張謇有著不一般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他的偉大就在於他能把一個傑出的、高尚的、偉大的人生觀具體化和樸實化,所以他說“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人跟草木不太一樣的東西,就是精神追求,就是人格境界。
真正能留下來的東西是在人心人性和良知上建立的大廈,這樣的大廈才能不朽。張謇為盲啞學校在街頭賣字的時候,他是站在人性和良知大廈的高度,他是用自己生命的光去溫暖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人。這是聖人的境界和聖人的思維,跟常人俗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這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