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要先鄉

張要先鄉

張要嶮鄉位於縣南端,鄉治地張要嶮,距縣城120公里。與樊學、堡子灣、羅龐塬、白馬崾嶮、甘肅省環縣接壤。廣11公里,袤21.5公里,總面積184.7平方公里。轄張要嶮、蘆梁、王塬、耿塬、邢梁、高台、羅塬、張塬畔、塘掌塬9個村民委員會,115個自然村。774戶,3795人,全系漢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要嶮鄉
  • 面積:184.7平方公里
  • 人口:3795人
  •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人
簡介,自然資源,歷史沿革,鄉鎮交通,

簡介

張要先鄉地處定邊西南白于山區。全鄉轄16個行政村子,83個村民小組,145個自然村,1341戶,6964人;有企業事業單位18個,中學1所,國小23所;有大家畜1890頭,羊子2624隻,個體工商戶68戶,總土地面積316平方公里(其中農耕地面積78630畝,林地保留面積49000畝,荒山荒坡占地面積330000畝);定鐵三級公路與定劉張公路成“人”字形穿越本鄉境內,村村通汽車路;15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666戶通了電;安裝程控電話35部,無線電話8部;有水窖2800餘眼,深井8口。
1996年、1997年連續被定邊縣委、縣政府、榆林地區授予“治安模範鄉”,2000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2001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進鄉”。

自然資源

該鄉最大資源優勢是土地,發展農、林、牧業得天獨厚,初步形成“羊、油、薯、豆、林”五大主導產業,同時,全面實施捨飼養羊,羊子品種主要以白絨山羊、灘羊和小尾寒羊為主,羊絨年產量在1000公斤左右,絨絲細、長、質量好;羊肉風味獨特,鮮美芳香膻味小,聞名陝、甘、寧三省;胡麻油味純、色亮,年生產在350噸以上;洋芋含澱粉量高,年產量在2000噸左右;豆類品種雜,主要以種植黃豆、黑豆、麻豌豆、草豌豆、白豌豆為主,年產量300噸以上。
植樹造林始於1953年,有林地500公頃,其中果園93.33公頃、杏樹76.67公頃。有大家畜1400頭,驢、騾為主;羊子5586隻,養豬630頭。
林業堅持以造經濟林和生態林相結合,適宜於楊、柳、椿、松、杏、桃、梨、葡萄、沙棘、檸條等的種植,年造林面積在10000畝以上,不斷將農業向林、牧業轉化,實施“一年打基礎,二年上台階,三年出成效”。

歷史沿革

據傳,清順治八年(1651),今鄉治地有張姓1戶人打窯居住,因地處南北兩山之間的馬鞍形地帶,又高出東西山溝,故名張要先。
張要先何時有建置,無可稽考。清置今縣後,屬三山堡三山塘轄,民國改置五權鄉。1935年曾屬原縣制鳳凰寺(今吳旗縣屬)成立的蘇維埃定邊縣革命委員會,置蘇維埃張要先鄉政府。1936年定邊解放後,劃張要先為七區,與鄉治一地。1947年,中共定邊縣委、定邊縣人民政府從縣城遷治張要先,同時有解放區的鹽池縣、環縣縣委和縣政府亦撤治於此。1949年全縣光復後,張要先仍為七區,轄樊學、白馬崾嶮、羅龐塬、張要11嶮4個鄉。1958年區改制為人民公社,下屬各鄉改制為管理區。1961年樊學、白馬崾嶮、羅龐塬、張崾嶮設公社,1984年改制為鄉。
古代,鄉境為大稍林區,人跡罕至,虎狼出沒。唐宋時才有人移徙定居,墾伐種地,數百年的倒荒種地,到20世紀初,舊有稍林砍伐殆盡,形成荒山禿嶺、千溝萬壑的地貌。有農耕地2800公頃,糧食總產91.3萬公斤,平均每公頃產900公斤;油料總產24.9萬公斤。主要農作物為小麥、蕎麥、豆類、胡麻等。農民人均純收入760元。

鄉鎮交通

與鄰近各鄉比較,交通較發達。1963年定張公路修通,1966年又修通至羅龐塬和白馬崾嶮兩條公路。1972年將至白馬崾嶮的公路延伸,經甘肅華池縣直達慶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